标签:
杂谈 |
分类: 航海 |
我家从兰卡威岛开始的航海生活,马来西亚的国际旅游岛,免税岛。位于边境(出海就是泰国),之前是不发达地区,得益于倾斜政策,近年突飞猛进发展。变得喧嚣,贪婪,高物价。马来本国人的看法,这么一说大家想到海南岛,三亚!但从中国来到,最大的感触是宁静和秩序,环岛不过70公里,自成一个小环境。没有坑蒙拐骗,强买强卖,后来发现停下摩托,汽车都不用锁。依然保持慢节奏的生活,中国的那个岛变成充斥炒房,炫富,野心的生意场。
欧美船主是最大的外来人群,岛上有3个游艇港,近千艘船只。安达曼海上休闲航海的中心。当然第一位的还是临近的泰国普吉岛。
船交给我们时,停泊在telaga游艇会。上任船主老夫妇在这里生活2年多。码头外围,一圈小岛围绕的避风塘像一片内海,船只随意的下锚,免费。岸上有一座服务楼,有公用卫浴,24小时热水,全天空调开放的阅读室,休息室。
刚开始的生活新鲜又奇怪,游艇会位于去知名景区东方村的路上,距最近的居民点5公里,市区30公里。白天看不到人。公路边是觅食的猴群,早晚盘旋树梢的像老鹰似的大嘴鸟,夜晚背后的山林不知名的动物啼叫。住在水上,最近的邻居是100米外另外的船。偶尔远远的打个招呼,从没看清脸长什么样。
像隐居的桃源,用电是太阳能板发的,三罐煤气做饭,偶尔上岸打些水。开始不知道哪里买菜购物,岸上唯一的一家快餐,肯德基,吃到闻到炸鸡味就想吐,馨馨都望而却步。办所有的事情都要开车,60马币租一白天(1马币等于2人民币)很少出行。后来知道可以按小时租,1小时10马币,汽油3.80元人民币一升。只要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之内,3、40块一家人驾车环岛游加采购一星期的生活所需。
周围除了高鼻深目的洋人,就是黑皮肤的马来服务人员,见面打招呼的礼仪我们都要学习适应(回国又得全忘掉)。用一个一个词往外蹦的英语,不停的请教人,那时从没自己驾驶过船,开小艇也是现学。先从和善的老头开始,结识瑞典的Hans,美国的jeff。澳洲的David老先生在休息室给我讲了半天,看我听不懂(不是技术部分,而是词汇量不够),到我船上现场演示到夜里11点。
一段时间学习,练习,准备的差不多,驾船去了泰国和缅甸。(省略几万字)
归来后认识了更多船主朋友,先是热情的法国人。Jerry父子, 塞班那医生,还有一对带着17个月的小女孩的航行半个地球的夫妇。在东南亚的远洋帆船,法国是最多的,能占三分之一多。原因或许是最大的福利国家,还是浪漫的基因?
再后来附近的船上家庭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活动(珍贵的中国熊猫家庭)星期天的船上跳蚤市场,每天下午港湾里的帆板,SUP板,沙滩上的儿童乐园。晚上小岛上的烧烤聚会。新西兰的JASTON 一家,带着3个女儿的英国家庭,美国人Arlen一家4口还有两只大狗(46尺的船上也紧张吧)
这些世界漂流客,知道好多当地人都不知道的所在。丛林里的可以游泳的瀑布,港湾另一边的马来小吃,南非人开的香肠车间内能罐船用煤气罐。
这就是我追寻的生活,不仅仅是衣食住行,哪怕是在人间天堂。而是结识新奇的人,新奇的活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可是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候,签证马上到期,要赶在台风季前回到中国,2000海里的路途。
第一站60海里外的槟城,要接上我们从新加坡赶来的网友。本来是轻松惬意的短途航行,午夜一阵狂风阵雨,因为大意加上心存侥幸,前帆被风扯成布条。原计划要去的风景度假区绿中岛pulau pangkor跳过。直航200海里外的port dickson 。
3天3夜,闷热微风,每6个小时变换方向的海流,不定时刮起的阵风。3个大人熬的精疲力竭。
接近当地admiral marina游艇会,用手机海图APP,查找到它的VHF道是14,呼叫,允许停靠29号泊位。向着海岸线直直驶去,大有殖民者登陆的感觉。一点点看到白色的楼房,矮矮的防波堤,有人群的沙滩,红色的航道标牌。要回到陆地了。
赤道中午的烈日下。入港,停船,拴牢。船舱内热的像微波炉,4个人汗臭味。急需冷气和浴室,背一包方便食品,上岸。
一样寂静,无人的港池,零散的船只在太阳底下昏昏欲睡。高大的白色建筑下,带苏格兰帽子的保安微笑,敬礼,开门。走入长长的回廊,清凉了,有阅读室,画廊,酒吧。转过角,一汪蓝色耀眼的泳池,像在沙漠里看到绿树簇拥着清水。迫不及待的洗浴完毕,赞叹一下实木装饰的卫浴间。跳入池水,游到树荫下。几天的疲惫,焦虑不见踪影了。
遮阳伞下小睡后去办公室办理停船手续,就像入住酒店的前台登记。高个,肤色黝黑,笑容甜甜的印裔小姐,英语没有口音,听的很清楚,倍感亲切。告知我船的长度,一天要52马币(104人民币)稍有些贵,但设施很满意,犒劳一下自己吧。
停留5天,其间和朋友游览临近的历史名城马六甲。
以上是我们一段典型的帆船旅行生活。不同的设施,不同的人群,一样的友善,便利,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