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iddle/8690fa81gbe89c4dd2653&690
文/兰馨儿
http://s15/middle/8690fa81gbe89dc6a7b6e&690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形成三种固定的关系模式,第一,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第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第三,自己与环境的关系。那么,我们这三套关系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蹒跚地往前走着,跌跌撞撞,突然,一不小心碰到了桌子角,宝宝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妈妈过来了。
接下来妈妈的做法,会对宝宝的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http://s10/middle/8690fa81gbe89d783e879&690
场景一:妈妈立即把宝宝搂在怀里,用手打着桌角,说:“打它,打它,谁让它碰着我们宝宝了。”
这个宝宝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一旦自己的身体或者心理疼了,就会把引起自己疼的原因归向外界(桌角),并对外界进行攻击。这样的宝宝长大后,遇到自己疼的感觉,不会去关注、抚慰、处理自己的感觉,而是把矛头指向他人,这样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给已经感觉到疼痛的感觉再增加一份愤怒的情绪,从而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
http://s10/middle/8690fa81gbe89d783e879&690
场景二:妈妈走过来,大声喊:“看你,怎么这么笨呢?也不小心点。”
这个宝宝现在除了要承受自己身体疼的感觉,还要再承受妈妈的指责,宝宝会产生自责心理:“都是我不好,我好笨哦。”那么,将来宝宝长大了,再遇到类似的情景,会把引起自己疼的原因归结于自身,都是自己的错,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http://s10/middle/8690fa81gbe89d783e879&690
场景三:妈妈走过来,气愤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呢?看人家***就不像你这么笨。”
这个宝宝在感受自己身体疼痛的感觉的时候,还要承受妈妈的批评,并且自己还不如邻居小朋友。将来,宝宝长大后,再遇到相似的情景,个体一方面要承受自己身体疼的感觉,还要承受妈妈的埋怨,并且,自己还会去和别的人去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常常是,我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的感觉。
http://s10/middle/8690fa81gbe89d783e879&690
场景四:妈妈快速走过来,俯下身体,关切地对宝宝说:“宝宝,一定很疼吧?”妈妈抱起宝宝,小心地给宝宝揉揉,并且轻轻给宝宝吹拂碰疼的部位。
这个宝宝通过妈妈的举动,就会明白,哦,原来我这个被碰的感觉叫“疼”,原来我被碰疼了之后,要做的是抚摸自己疼痛的部位,也就是去关注、处理自己的感觉。
http://s10/middle/8690fa81gbe89d783e879&690
场景五:妈妈立即来到宝宝身边,蹲在宝宝面前,心疼地对宝宝说:“宝宝,被撞到了,一定很疼吧?你疼,妈妈也疼。”并且妈妈用手给宝宝揉揉,或者用嘴吹吹,以减轻宝宝的疼痛。
这个宝宝就会明白,原来我头部被桌子撞了之后的感觉叫“疼”,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可以通过按摩和吹拂的方式减轻,并且,原来自己疼痛的时候,妈妈也会疼,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原来是如此紧密。将来这个宝宝长大了,再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就会给自己疼痛的感觉一个正确的命名,并且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恰当地减轻自己疼痛的感觉,此外,还会意识到,自己疼痛了,身边关心自己的人也会难受,自己是个被人关注的人,并且,当别人疼痛的时候,自己也应该去关心和帮助。这个类型的宝宝将来长大后,最容易和他人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心理上容易产生归属感、支持感、信任感和被接纳感。
http://s10/middle/8690fa81gbe89d783e879&690
所以,孩子们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的塑造和心灵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我们去责怪一个孩子问题太多的时候,不妨先把孩子放在一边,绕过孩子,去看下孩子所处的家庭,看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和孩子互动的,是如何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对这个世界产生一点一滴的认识的。父母好比一面镜子,把世界映照进孩子的心里,再通过孩子自己的辨别、分析和理解能力,最终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产生或好或坏,或积极或消极,或乐观或悲观,或正确或错误的认识。
http://s10/middle/8690fa81gbe89d783e879&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