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拜石故事的感受
(2013-03-15 17:23:43)
米芾拜石的故事是著名的古代文人典故之一。宋朝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市井气息的形成,使得士大夫文化取向成为宋朝文化之主流,出现了诸多的以士大夫的雅文趣事,大书法家米芾拜石的典故更是显得趣味十足,具有宋文化典型风味。皆云米芾痴,谁解其中味。
据《无为州志》记载:米芾初入军廨,见立石怪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并三拜九叩与之结为兄弟。当时他在安徽无为刚上任时,当地河里有一块造型奇特的怪石,当地百姓敬若神灵,多年不敢挖取它。他听说后不惜工本,派人将此石移到州府,并沿石筑庭,作为赏游的供石。由于此石形态奇异,峥嵘之中隐藏着磊落精魂;清瘦之中显露出凛然骨气。酷似一位久经风霜、正气凛然的老者。米芾见之马上设席正冠,虔诚下拜,并连声高呼:“吾欲见为兄已二十年矣。”这就是著名的“米颠拜石”故事。米芾拜石表达了米芾的赏石观,也表现了米芾淋漓豪爽和真性情的为人。
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使其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他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宋代由于社会的变革,宋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中国赏石文化活动发展比较活跃时期。主要表现在:心态上的幽静收敛、温文儒雅;行为上的沉稳庄重、含而不露;文化形式则侧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抒怀;审美情趣则热衷于幽径庭深、异草奇石的感悟。这种封闭的特征,虽不利于国力的强盛,却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使中国文化艺术继唐朝之后又形成了一个颠峰,并对赏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以杜绾《云林石谱》为代表的赏石理论著作;形成了以米芾提出的“瘦、漏、皱、透”为标准的赏石审美理论。米芾拜石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赏石文化发展的鼎盛局面。
米芾书法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除擅长诗书画以外,还非常喜好奇石。他善于观察事物,并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石头中,发现它们夸张、怪诞和富于变化的美学特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乐趣。米芾一生都在藏石赏石,与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总结出“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时至今日,这四字仍是藏石赏石者品评石相的标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