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控制型养育环境,会塑造这样的孩子

(2023-10-27 10:51:20)
标签:

心理咨询

情感

教育

健康

成长

分类: 心理咨询
被“控制型”父母养大的孩子,骨子里往往都透着被控制的血液,想要挣脱做自己,是一个漫长的主题。



第一,易胆怯



一个人的勇气和信心,是从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征服中来的。



比如,你曾经不会骑自行车,就会觉得自行车是难以驾驭的;你曾经连系鞋带都不会,但后来,系鞋带成了最简单、最本能的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掌握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我能”的信心。这种信心让你有勇气、有信心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而被父母控制着长大的孩子,却鲜有独立探索世界的机会。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除了在学习成绩上体会过成功的喜悦,几乎连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探索世界,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与生活、与他人相处的信心了。



第二,易形成“框架型”人格



“框架型”人格指的是很多脑子里拥有许多“应该”、“一定”、“必须”想法的人。



因为头脑中有了太多的限定,诸如:



做学生必须要有好的学习成绩;

人一定要听父母的话;

要早睡早起不能熬夜;

......



“必须”多了,“应该”多了,整个人就像是被无形的框架锁死,行为举止多了许许多多的规矩,少了几分自在和鲜活。



同时,因为这些“框架”的存在,主观上拒绝了许多外在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常常会给自己选择一个安全的区域,只要外在没有足够的刺激,绝不跳出自己的“框架”。



童年时期,“框架”是父母给他们立的规矩,提的要求;成年以后,那些规矩、要求早已内化于心,让他们在不自觉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框架”。



有形的框架容易打破,这些刻在脑海里的想法、规矩、原则最容易根深蒂固,不可撼动。拥有“框架型”人格的人,很难活出自在。



第三,易情绪压抑



这个相对容易理解,家里有坚定、不可反驳的父母在,敢怒不敢言,甚至连哭、生气这些情绪都不被允许,压抑是必然的结果。



压抑是把双刃剑,有人把它指向自己。也有人被压抑久了,学会了抗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叛逆期延迟到成年以后,去弥补青春期那段太规矩、太压抑的时光。



第四,易自卑



“控制型”父母最大的特点是“我从来都不会错,错的都是别人。”相处中,如果出了问题,之间总有一个人是错的,既然不是他们的错,那必然就是孩子错了。



成绩不好是自己的错;

比不上邻居的小孩是自己的错;

不听话自作主张是自己的错……



因为错太多,所以不敢轻易做决定,不敢表达自己,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太容易犯错。



在成长过程中,长期与这样类型父母的互动中,孩子的心里,会种下一句抹不掉的咒语叫“都是我的错”。



而一个总觉得自己会犯错的人,太容易自卑。



第五,易“缺乏自我”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我:我是谁,从哪里来,这一生想要做什么,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不是谁都有明确清晰的自我,而这一点在被“控制型”父母养大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什么是自我呢?



自我是对自己的认知。而一个长期处于被父母控制中的孩子,思想、喜好、对未来的规划通通由家长决定,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为他们而活。既然没有为自己活过,便谈不上拥有“自我”。



以上,是在被“控制型”父母养大的孩子身上,最容易出现的几大问题。



如果你也曾经有类似的感受,要记得“改变”和“摆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试着从探索自己的喜好开始,慢慢寻找自己,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树立与他人的边界,让“我”真正成为【我】。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