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说到做不到”,要这样引导
(2023-10-03 10:19:11)
标签:
心理咨询情感教育健康成长 |
分类: 心理咨询 |
“我家孩子,嘴上说的好听,结果却没能做到!”
“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一到做的时候,坚持不了几天,甚至一开始就没打算按照他说的去做!”
各位家长朋友们,你有没有这么“吐槽”自己的孩子。
孩子“光说不做”,到底是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这样行为的背后,有什么需要家长注意的潜在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目标是否在能力范围之内——
一个远大的目标,超过了一个孩子的能力,还未开始,就已经失败。
父母不能只将“说到做到”当作一种美德,而是首先要帮孩子估量,自己的目标是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否是一个合乎情理的目标。
缺乏内在动力——
“我明白一切,但我就是不肯付诸行动!”要想更好的处理此类问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
首先,不要替孩子做决定,要和他们一起做决定。
我们常常会看到,家长们为子女着想,认为“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子女终有一日会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而代其作决定。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因为孩子缺乏参与,缺乏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他们的“逆来顺受”就会演变成“不识好歹的反抗”。你看到的“说到做不到”也许正是因为最开始的决定出了问题。
其次,要让孩子为自己做,而不是为家长做。
家长们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么厉害,怎么就不能跟着我们的安排来发展呢?
因为这个安排只是家长自己的愿望,不是孩子的。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有天赋,比如他会弹奏钢琴,或者他很喜欢某项运动或艺术,家长们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为他规划未来。
但是,「我想成为钢琴家」和「我想要你成为一个钢琴家」截然不同。
孩子只有在过程中,真正获得了成就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才能从源头获得不断向前的内在动力。
最后,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家长们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没有努力学习。
但事实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并非厌恶学习,只是由于家长和孩子们都太过注重结果,让孩子觉得无法达到目标,从而出现焦虑、担忧等情绪,孩子们不能全心全意的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快乐,精力内耗。长此以往,会让人变得懒散,逃避学习。
所以孩子不是不努力,他只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只关注成绩和结果,就会忘记怎么帮助孩子自我成长和发展能力。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扶禾心理教育,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我们赞成并遵循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一到做的时候,坚持不了几天,甚至一开始就没打算按照他说的去做!”
各位家长朋友们,你有没有这么“吐槽”自己的孩子。
孩子“光说不做”,到底是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这样行为的背后,有什么需要家长注意的潜在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目标是否在能力范围之内——
一个远大的目标,超过了一个孩子的能力,还未开始,就已经失败。
父母不能只将“说到做到”当作一种美德,而是首先要帮孩子估量,自己的目标是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否是一个合乎情理的目标。
缺乏内在动力——
“我明白一切,但我就是不肯付诸行动!”要想更好的处理此类问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
首先,不要替孩子做决定,要和他们一起做决定。
我们常常会看到,家长们为子女着想,认为“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子女终有一日会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而代其作决定。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因为孩子缺乏参与,缺乏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他们的“逆来顺受”就会演变成“不识好歹的反抗”。你看到的“说到做不到”也许正是因为最开始的决定出了问题。
其次,要让孩子为自己做,而不是为家长做。
家长们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么厉害,怎么就不能跟着我们的安排来发展呢?
因为这个安排只是家长自己的愿望,不是孩子的。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有天赋,比如他会弹奏钢琴,或者他很喜欢某项运动或艺术,家长们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为他规划未来。
但是,「我想成为钢琴家」和「我想要你成为一个钢琴家」截然不同。
孩子只有在过程中,真正获得了成就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才能从源头获得不断向前的内在动力。
最后,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家长们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没有努力学习。
但事实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并非厌恶学习,只是由于家长和孩子们都太过注重结果,让孩子觉得无法达到目标,从而出现焦虑、担忧等情绪,孩子们不能全心全意的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快乐,精力内耗。长此以往,会让人变得懒散,逃避学习。
所以孩子不是不努力,他只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只关注成绩和结果,就会忘记怎么帮助孩子自我成长和发展能力。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扶禾心理教育,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我们赞成并遵循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后一篇:当你烦躁不安,请学会勇敢放弃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