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孩子脸色行事”,是亲子共同的煎熬

(2022-12-05 10:24:43)
标签:

心理咨询

情感

教育

健康

成长

分类: 孩子成长

有位爸爸咨询中这样感叹:孩子抑郁症之后,TA成了老子,我成了孩子

 

一语道破了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孩子的真实家庭关系:

 

孩子生病前,父母是孩子的权威,父母是亲子关系的主导者,孩子一般面对父母可能是顺从,可能是依赖;孩子生病后,孩子成为亲子关系的主导者,父母开始看孩子的脸色行事。

 

父母和孩子相处,小心翼翼的状态就像排雷,一句话、一个表情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某句话没说好,孩子情绪波动,引爆了地雷。

 

孩子看上去不太高兴,父母不敢多问什么,害怕自己哪句话戳到孩子的痛处;孩子关在房间里,父母端着饭到房门前,斟酌着字词该怎么让孩子吃饭;父母的烦恼都掩饰在笑容背后,不直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除了摸不清孩子的想法之外,家长跟孩子的情绪还会保持同步,可以说,孩子的情绪就像是家庭的天气预报,家长情绪完全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

 

看孩子状况好一点了,肯出门了,我一天心情都很好。回到家看到孩子又昏昏欲睡,我又心如刀割。”“我现在焦虑的程度也挺重的,最近情绪一直跟着孩子,上班都感觉头晕恶心的厉害。”“情绪时好时坏,孩子好一点我就好一点。”......

 

这样高度的情绪同步,使得家长感觉情绪难以自控:孩子今天心情好,父母心情就跟着好起来;孩子今天状态差,父母心里充满了担心与焦虑,但还得在孩子面前装出平静的样子,其实早一眼被孩子看穿了。

 

 

看的出来我妈很辛苦,但是一面对我就强颜欢笑,说实话,我看着觉得好有负罪感,我觉得我是家里的负担,要不是我生病了,他们不会这么苦”“我父母太焦虑了,我本来就心情不好,看到他们就更心烦了”“我爸妈小心翼翼的样子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他们,挺奇怪的”“不想跟他们说我的烦心事,说了他们也帮不到我,他们自己也更焦虑了”......

 

在家长内外不一致的矛盾信息中,孩子并没有得到安抚,反而压力更大了。所以,有的孩子可能反而情绪更容易暴躁,对父母进行攻击、批评和指责。

 

都是因为你这样,我才这样”“你做的不对,你让我难受了”......

 

这时,面对孩子的指责,有的父母会忍不住情绪,严重时还会产生肢体冲突;有的感觉既委屈又无奈,反思自己以前做得不够好,默默承受来自孩子的指责,更加小心翼翼,陷入恶性循环。

 

分析一下,父母这样小心翼翼的对待孩子主要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一是因为无力和自责

 

孩子确诊后,许多父母会学习各种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尤其是看到孩子问题原生家庭的关系时,往往会进行自我批评,总觉得自己以前做的不对,现在孩子生病了,要开始改变。

 

父母明白自己不能够用以前的方式对待孩子,但是又不清楚应该如何改变,将孩子的问题看做洪水猛兽,才小心翼翼。

 

同时,谨慎的态度背后也是家长对孩子的自责感。包括在孩子发脾气之后的退让和委屈承受,其实也是对于他们对自己以往做法的赎罪感,是一种息事宁人的无奈之举。

 

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家长仍然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相处,不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也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样的反应。

 

二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

 

父母很理解孩子目前的状态不好,情绪不够稳定,所以当父母跟孩子相处时,往往会很关注孩子的状态,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伤害到脆弱的孩子,不希望孩子在家庭中再受到伤害。

 

这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希望孩子能够情绪平稳一些。但是,很多家长忘记了,孩子情绪不平稳并不只有家庭关系这一个原因,孩子自身的认知偏差,创伤心结如果不去关注,不帮助他们治愈,只关注表面的和谐,那么家长再卑微也不能换来孩子的好转。

 

一味退让的父母,一般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自己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孩子满意。即使在孩子面前变得小心卑微,无论孩子说什么,都顺着孩子的话,无论孩子想要做什么都尽量满足,孩子可能依旧不满意。

 

尤其是一些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孩子情绪的感染。孩子状态不好,家长的情绪就低落,而且在孩子面前,家长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长此以往,自己也会产生情绪问题。

 

看孩子脸色行事,小心翼翼的态度,对家长来说是一种煎熬,同时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很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安。

 

孩子不安些什么呢?

 

试想一下,孩子心理生病后本就非常敏感,很可能感觉身边的一些朋友对自己是害怕和隔阂的,是与自己保持距离的,那么家长如果也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会是一种负担。

 

1)担心虚假的改变终会消失

 

孩子觉得父母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自从自己生病后,父母就一直小心翼翼的压抑着他们的情绪和想法。

 

但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他们真实的状态,所以会担心这样虚假的父母终有一天会消失,会担心是不是自己好起来之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就会180度大转弯呢?

 

2)自责都是自己让家庭陷入苦难

 

父母的对孩子的小心翼翼也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因为自己生病,父母改变了很多,父母也付出了很多。

 

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对于外界的情绪反应会很敏感,感受到家中气氛的沉闷与低落,孩子会产生自责感,觉得都是因为自己,害的家里所有人都很痛苦。

 

一些孩子会想:如果不是因为我生病了,父母也不会这样改变,父母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却不能很快的好起来,我真是有罪。

 

3)害怕父母会不会就这样放弃自己

 

父母一味的顺从和忍让会让孩子担心,会不会有朝一日,父母支撑不住了,能量耗竭了,就放弃自己了。

 

那么,看孩子脸色行事的父母,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

 

1不做孩子情绪的追随者

 

有时候父母可能会想,孩子都这么痛苦了,作为父母要是再开开心心的,那不是很冷漠无情吗?

 

这其实是家长对于孩子过度共情的体验。

 

孩子走出来需要外界的能量,从外界的良性互动中获得力量和支持。如果家庭的氛围是和孩子情绪一致,能量都是同频负面的,那么孩子就难以从外界获得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如果父母既隐藏自己的痛苦,又压抑自己的快乐,那么情绪表达自然受到限制,这对父母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挑战。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首先不能够根据孩子的脸色改变自己的脸色,不做孩子情绪的追随者。

 

要把自己情绪的掌控权交到自己手里,明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绪需要有边界:我能够感受到你很难过,而不是我替你感到难过

 

2)寻求支持

 

父母自己需要有力量,才能够不被孩子的情绪裹挟着带走,当发现自己的方式并不是科学有效的,主动寻求社会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毕竟作为父母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身,孩子生病后父母也是需要被关爱的群体,这时候寻求有爱温暖的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这样的温暖可能来自于亲情也可能来自于友情或者同质性的团体,也可以来自专业的咨询师。

 

而且,不能理解孩子的状态,很可能是父母的视角和体验存在偏差,这是很难自己意识到的,有时候和家人、朋友讨论,或向专业人员寻求支持,就会获得不一样的角度,更好的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 END -

 

配图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