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第一课,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
(2022-06-01 10:30:07)
标签:
心理咨询情感教育健康成长 |
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不容他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对自我总体知觉的评价,包括能力和价值两个重要元素。
可以说,人的自尊就像人生路上的一台发动机,不断推动着人们前进。我们是在自尊的基础上萌发了自信,进而能够设计人生,展示自我,回报社会。如果一个人自尊心受损,就容易丧失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所以,孩子自尊心水平,也与他们的心理卫生、行为问题、学业成绩、社会适应等都有关系。
网上就曾有一个话题:说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七步,其中之一就是让孩子当众出丑。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敏感脆弱的,而自尊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就容易丧失前进的动力和勇气,莎士比亚就说过“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就是无法理解,甚至是忽略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
“他们那么小,要什么面子?”
“有错就该骂,我是他妈妈/爸爸说孩子什么都行!”
“我家孩子,我还打不得么?”
可是,孩子再小也有爱与归属的内心需要,再小也喜欢被大人、被同伴夸奖啊。
还有很多父母明明很爱孩子,可有时候说出的话语、做出的行为却总像锋利的刀剑一样刺痛着孩子脆弱的内心。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破坏,将会很难修补。
01
那么,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哪些有意无意的行为,正在一步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呢?
1)为孩子包办一切
父母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过分干预孩子的事情,包办孩子的一切,那么就可能使他们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出现依赖心理,产生不积极、被动的情绪。
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会限制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等到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会更容易遇事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做事情毫无自信,而仅存的动力也会逐渐因为自身的能力减弱更加消失殆尽。
2)父母不尊重别人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我们也常说,大人的行为举止都是孩子最生动的人生教材。
如果做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注意,在孩子面前常常出言不逊,对周围的人不尊重、是非不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互相尊重,每天“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父母的这一套。
3)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
有时候,面对孩子连珠带炮式的提问,一些父母们往往以“工作忙碌”为借口不耐烦地敷衍回应;面对孩子一不小心犯成的错误,还有些父母们往往会不分场合地破口大骂……
在很多不被尊重的孩子心里,他们会觉得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不值得。进而自我价值感愈加走低,要么就更加自责和自我封闭了。要么就更看起来张狂自负了,本质上内心却并非看起来的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从小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他们也许一生都很难幸福。
父母们需要明白,孩子生来就有权力被人尊重,因为在人格上,家长和孩子都是平等的主体。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从小就在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自己觉得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的孩子,自然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尊重他人。
4)面对孩子“犯错”,非打即骂
很多父母会体罚或者责备那些诚实承认自己错误的孩子,曾有人留言说:“当自己不小心把窗户砸坏向妈妈说出真相后,换来的是一顿暴打和禁闭……”
当孩子因为做错事情,已经承认错误后,父母情绪发泄式的应对方式会冲击到孩子的感受,甚至影响孩子人格健康的发展,让孩子渐渐没有尊严感、失去自我价值,甚至是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
5)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会对自己,对父母,对生活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和无力感,会使得孩子失去信心,失去安全感。
6)与别的孩子比较
总会有父母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攻击自家孩子的缺点,以此来激起孩子的学习成长。事实上,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产生自卑的负面情绪,并且觉得无助、焦虑、自卑与不快乐。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说是很多孩子们从小到大的“魔咒”,在普通父母眼里,孩子的缺点永远多于优点,而聪明的父母则会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当成是孩子的特点。
换个角度看孩子,优点、缺点,其实没有界限。有的孩子软弱、胆怯,这也意味着他做事谨慎靠谱;有的孩子磨蹭、优柔寡断,那也说明他心思细腻、认真实在;有的孩子爱凑热闹、管闲事,那么他一定有颗乐于助人的心。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都只是孩子的特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性。
不适当的比较,对反抗性较强的孩子,会激起逆反的行为;对反抗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阴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尊心受创。别让孩子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让他们好好做自己就可以。
7)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
设定过高的目标同设定过低的目标一样都没有什么好处。目标太高会导致失败,动摇你孩子的信心,并让他觉得唯有获得成功才能得到你的认可。
可以试着列出你对他的各种期望。尽量坦诚地面对你抱有这些期望的原因,想一想每一种期望可能对他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后果。逐项考虑你对孩子望值是高、适中还是低。如果有许多项的期望值都“很高”,想想你可以在哪些方面降低自己对他的要求。并认真考虑你对他的短期学业期望是否现实,如果他不能达到你的期望,你会作何感受。
同时,也多问问他是否认同你给他设定的目标,以及他是否认为自己可以达到或知道如何达到这些目标。
8)将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孩子的成功之上
当自己的孩子表现出色时,家长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如果成年人将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孩子的成功之上,则是非常危险的。成年人这样做,会不自觉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父母只是在孩子成功时才会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其实是窃取了孩子的成功,这会让他觉得被利用,感到迷惑和空虚,而不会有成就感。
要让他重新充满成就感,他就必须一次又一次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会给他带来追求完美主义的负担。他还会因此认为,人们只看重他有能力做些什么,而不重视真实的他
所以,如果你想把孩子取得的成绩告诉他人,仔细琢磨你想告诉谁,为什么要告诉他,并且要在开口告诉他人之前,先征得你孩子的同意。
也不要在他刚一达到某个目标时就立刻为他设定一个新的目标。坚定地告诉你自己:这是他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是属于他不可出让的成功。
9)有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