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没做却觉得很累,可能因为“情绪过劳”

2022-04-29 09:05:38
标签: 教育 心理咨询 情感 健康 成长

你平时也遇到过这些情况吗?

感觉工作不算压力大,任务也不多,但是还是感觉很累、提不起精神;或者白天上班激情满满地干完工作,回家只想静静躺着,谁也不想搭理,在公司的那个笑脸常在的人一回家就变成了冷漠脸 ……

最近还有些人在咨询中和我说:疫情居家,总是明明什么也没做,但是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累呢?甚至连说句话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

很多人因为这样的状态而感到否定自己,进而焦虑,失眠,抑郁。却不知无尽的疲惫和倦怠,从何而来。

此时,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其实是付出的情绪劳动,已经在慢慢压垮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的疲惫和倦怠会以“紧绷”的形式显现出来,即便当下并不忙碌,却无法完全从曾经忙碌的状态中脱退。

因为,即使表面上没有大幅度运动,人体内依然存在许多张力,会持续不断地消耗能量。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量的消耗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工作和学习需要“用脑”,原本单纯的信息环境也在被井喷式的娱乐刺激取代。涌入的网络信息将日常生活包裹成了一个蚕蛹,我们不断汲取着热搜上的疫情消息、八卦事件,即便在休息时刻,大脑也难以得到片刻安宁。

很多人希望从不间断的刺激中获得放松,然而事实是,在长期的信息超载状态中,能量被持续消耗。 

从某种程度上说,疲惫和倦怠是一种“现代病”。能量的消耗只是表征,在其背后的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我们仿佛被疲惫和倦怠所绑架,陷入一种不能停歇,否则会被抛弃的恐惧和压迫之中,逐渐失去了身体与心灵的联结,也在这种无法放缓的节奏中,感受到弥散的厌倦和痛苦。

而且,“情绪感受” 和 “情绪表达” 的差别越大,付出的 “情绪劳动” 的工作量也就越大。

当我们每天不得不进行很多情绪劳动,已经感到它在压垮我们、摧毁我们时,该怎么办?

下面就提供几种方法,帮你有效应对这样的情绪过劳:

1)察觉情绪变化

我们很多时候只知道自己很累,很疲倦,但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从来没有去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

在公司被同事怼了、被上司批评了、被客户拒绝了……在家里和家人吵架了,疫情出不去家门如困兽一般......我们都会难过、愤怒、不爽,但是理智告诉我们要克制住,依然虚心接受,这时候,情绪劳动就在消耗着我们的能量,及时察觉到,才能够积极有效地面对它。            

2)总结反思引起情绪大波动的事情

每个人的情绪的临界点都不同,可能  “垃圾情绪”  积攒多了,就突然爆发了。

如果每次都把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记下来,总结反思自己会因为什么感到不适,下次面对相同的人、听到同样的话语,也就告诉自己,有些不必要的事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折磨自己了。

3)调整情绪感受,而非一味控制情绪表达

比如,有一些家长,从小总是提醒孩子“有点笑脸”,“别拉拉个脸”,“不许哭”,“高兴点,听话才是好孩子”......长此以往的要求下,很多孩子长大后,就戴上了“情绪假面”,形成习惯性的模式,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问题也倾向于压抑和控制,反而容易出现情绪障碍等很多心理、精神问题。

还有,在职场中,一般都要求员工要有积极正能量的情绪表达,要微笑,有耐心,有礼貌,这就是让我们 “控制情绪表达” ——隐藏住自己的坏情绪、假装开心,然而这时候有可能我们的服务态度再好,顾客啥也没买就走了,这不就心态崩了?

而我们如果选择的是调整情绪感受,而不是一味控制。比如,“父母对我的期待和要求,评价都是出于他们主观的愿望,有他们的局限”,而不是“我如果不按照这样做就是背叛,就是一无是处”;或者“客户挑剔是因为希望成品更好”,而不是 “客户故意刁难我,我还得微笑承受”,可能我们能更快地开心起来哦。

所以,情绪也是我们可以主观选择的,一件事开心与否,在于你怎么想这件事,在此之外,也不必过于压抑自己,适当表露一些真实情绪,也许会得到惊喜的反馈呢。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情绪得不到解脱,所有的养生都是徒劳。

如果你感觉自己也出现了一些情绪问题,影响到睡眠,让你很难受,或者长时间持续调整不好等等......建议及时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里寻求帮助,以免情绪过劳引发更大的身心损伤。

- END -

图文来源网络,编辑、转载自公众号:麦墨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注明出处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