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异常状态的十种常见诱因

心理异常,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
然而,从心理正常到异常并不是简单的割裂的过程,一个人如果因为长期的情绪困扰,不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可能会慢慢的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使人产生精神病变。
尤其是一些人格基础有缺陷,心理结构本就脆弱的人,如果遭遇一些重大事件或创伤性的经历,更容易引起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症状。
所以,症状更多的是线索,最关键还在于搞清楚这些线索的背后有哪些心理问题根源,是否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的不满。当一个人敢于面对真正的问题并去解决时,内心的平衡才有可能恢复。
所以平时也要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发现异常问题尽量第一时间干预,以下就列出了心理异常发生的十种常见诱因,希望我们也都能正视生活中的困境。
01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因为感情受挫和婚姻变故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我们在咨询中经常遇到。
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随着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婚姻质量的重视和要求,离婚率在我国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这种变故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02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在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的同时,都市“打工人”白领群体更是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他们中的很多人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快,以及自身期望值过高,导致整天像机器人那样拼命。
从生理角度讲,一个人的精神如果总是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易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
从心理角度讲,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适;或者升迁压力过大,对自己信心不足受挫严重。如果本就心理素质较差或不善于自我疏解,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03对网络的依赖成瘾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上网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比如:信息焦虑症。
一旦家中或单位出现网络堵塞、电视断电、电子读物无法打开等现象,有些人就会感觉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虑不安、心情浮躁,总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并引发精神、生理上的反应,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
04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无业、低收入人员和高校的贫困生。
另外,“贫困生”也一直是高校的敏感话题。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05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有些人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
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症。
还有一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和痛苦的人群,急切的想要缓解表象的症状,反倒病急乱投医,越执着解决问题,反倒离答案越远,甚至创造新的问题,强迫症大多就是这样诱发的。
很多来咨询的学生都说自己是家里“最苦”的,尤其是中学生。
他们大多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还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过激、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目前就我们的接诊情况看,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都不在少数。
但是,学习压力往往只是诱因,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更是来自家庭氛围、父母关系。有的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症状,其实是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家庭,孩子们吃着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的却是父母的心理问题。
07过分溺爱子女或教养孩子时偏心
不少孩子有任性、自私、不善交际、适应力差等现象,这些也早已成为家长和学校都感到较为棘手的问题,其实,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在家庭中。
家人们对某个子女过于溺爱,除了容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可能有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的问题。
过度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08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比如买股票、买彩票、买房子、做生意等等。
这其中既有投资的成分,其实也有投机的操作,当长期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严重亏损时,难免造成人们心理失衡。
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流失,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大事。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
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趋势,而其主要是由于缺乏精神关怀所致。
由此可见,老人晚年失爱、缺乏陪伴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咨询中常见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10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
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
在上述这些情况下,如果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调整,就容易导致人们产生“心病”。
遇到这些问题时,大多数人往往选择自我调节,如果有比较丰富的支持系统,像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亲朋,可以从中得到慰藉,结合日常的调整方法自行恢复也是可行的。
但一定要注意,如果这样的情绪波动无法自行恢复,并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兴趣减退、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影响了生活,就需要重视了。
因为有些人正是因为在现实世界缺少各种各样的支持系统,本就存在潜在的创伤,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