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严中国画的第一次写生课

标签:
杂谈方严千竹书院写生中国画 |
这是千竹书院第67期 ·
2017年第19期专辑(中)
http://s15/mw690/002sI03Vzy7f9C44vfM6e&690
http://s3/mw690/002sI03Vzy7f9C5YV3k22&690
http://s11/mw690/002sI03Vzy7f9C7a3c61a&690
写
生
课
程
课
徒
稿
一个微信群里的偶然提议
让这次的课徒稿因此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
文 /
写生时老师给各人指导做的课稿各有不同,有的很完整,有的只是几笔就说明问题,而且当时同学们都很分散,具体的情况别的同学不是很了解,现在只看课稿唯恐感受不深,希望有课稿的同学能对照着课稿简略说明一下,让其他同学也能有更深的体会。
小编从善如流,从微信群里汲取了大家的附言,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文字不做编辑改动,分享最鲜活的信息,并标注记录者以示尊重。排序随机,不分先后。
老师说斧劈皴要从结构线出,左边是老师先画了结构线,然后按结构线画了斧劈皴,右边是老师直接画了斧劈皴。(文 /
陈东生)
http://s11/mw690/002sI03Vzy7f9C8G9gS6a&690
http://s11/mw690/002sI03Vzy7f9C8G9gS6a&690
地面是老师加的,力量大,沉稳,用来和棕榈树做对比。老师用铅笔给下面的叶子加了小尖,这样叶子的用笔就不那么僵了,松下来了。老师说那丛竹子多余了。(文
/ 陈东生)
这个课稿在我这
,当时老师给我示范时,给我说的让我受益最大是“写生要有现场感”。我当时写生也是东挪西凑,画自己心中的画,跟现场的关系不大,这样的话也就去了写生的意义。直到老师跟我说了以后,我才明白。(文
/ 杜自在)
http://s8/mw690/002sI03Vzy7f9Ch28iHa7&690
http://s8/mw690/002sI03Vzy7f9Ch28iHa7&690
此幅示范同下图备注为一起。
老师这两幅课稿讲的是:必须画出石头的沉重感,草的生命力轻盈感,石头的结构要有条理性,笔笔写就,不能苟且。不要被一些宋元范本所左右,更不能程式化。大胆写出心中物象的质地。(文
/ 葛华帅)
http://s9/mw690/002sI03Vzy7f9BYrpyMd8&690
http://s9/mw690/002sI03Vzy7f9BYrpyMd8&690
这幅是我当时对一个山峰写生,老师说那个山峰没有那么多转折,山石面上有点类似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感觉,老师几组皴笔示范,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对面的山峰石面比较平缓少转折、凹凸不太明显的形貌特点。(文
/ 罗兆民)
http://s12/mw690/002sI03Vzy7f9BYtJRFab&690
http://s12/mw690/002sI03Vzy7f9BYtJRFab&690
示范一半露在水面,一半在水里的石头(先用淡墨勾出大致轮廓,再淡墨渲染,水面若能再画些浮萍就更加形象)(文 /
叶萌芽)
http://s2/mw690/002sI03Vzy7f9Cn3MWd31&690
示范“石分三面”,初学画石头,要有结构概念,可以先勾勒出石头的结构线。(文 / 叶萌芽)
http://s15/mw690/002sI03Vzy7f9CqQw1gce&690
示范“石分三面”,初学画石头,要有结构概念,可以先勾勒出石头的结构线。(文 / 叶萌芽)
http://s15/mw690/002sI03Vzy7f9CqQw1gce&690
这幅在我这里,我原来双钩扣形,画得累啊,当时老师来了,说:“不用太‘认真’ ”。然后就几笔表现出物象的质感,比我的生动多得多了。感受是:紧扣物象质感,不要太拘泥于形。当然老师形也大致和写生的树八九不离十。(文
/ 郑俊)
http://s8/mw690/002sI03Vzy7f9CouodN47&690
http://s8/mw690/002sI03Vzy7f9CouodN47&690
石头紧而厚重的用笔,与竹树质地对比。(文 / 燕俊萍)
面对河流转弯处,杂树丛生,乱石满地,我正思量如何取舍,老师开示:不用画那么多,抓住主题,舍繁就简。于是老师示范,只见几笔,河岸、一石、流水、一株老树和稀稀疏疏的秋叶;意笔草草,对比,节奏,情景尽显,令愚茅塞顿开(文
/ 刘秉呈)
http://s14/mw690/002sI03Vzy7f9CwqEmF4d&690
http://s14/mw690/002sI03Vzy7f9CwqEmF4d&690
这幅铅笔圈内的几处重笔是老师为我整理过的,至今印象很深。自己画石头时很多笔触都草率的扔在半路上,之间缺少呼应过渡,整体章法也不协调,经老师加笔,将零落的用笔归拢起来,并与左侧的笔势呼应,结构也更加丰富合理了。明了今后用笔要有条理秩序变化,不可心急草率。(文
/ 孔方)
http://s16/mw690/002sI03Vzy7f9CHGxST2f&690
http://s16/mw690/002sI03Vzy7f9CHGxST2f&690
这是老师示范的石头,当时我画的只是之前临摹过画册上的石头,老师说写生不要画平时临摹的石头,要找出石头的面,然后去表现出石头的质地。(文
/ 刘晓志)
http://s9/mw690/002sI03Vzy7f9CIQ1ss08&690
http://s9/mw690/002sI03Vzy7f9CIQ1ss08&690
方老师讲的是:画石头注意线条质地,要根据石头结构,用笔不要重复,要有轻重变化。(文 / 秦悦)
老师这个示范,是针对我当时画水口旁边的山石用笔不能准确表达结构的问题。老师示范的上面两组山石对应箭
这是方老师的示范稿。方老师说写生真山石的时候先观察它的质地,石头是坚硬有重量感的,结构穿插条理清晰,山石的凹凸和结构有关系,凹进去的部分用笔铺锋要慢,凸出的部分要顶锋用笔,山石整体用笔要慢。(文
/ 李伟)
老师看了我写生的三角梅,说结构交代得不清楚,然后示范了这枝,虽然花瓣像叶子,但要求叶和花要区别开来,花瓣的轻盈和叶的硬挺区分,出叶的结蒂要结构清晰,叶的各个朝向要画出来。(文
/ 彭欣)
http://s13/mw690/002sI03Vzy7f9CLrC2w4c&690
http://s13/mw690/002sI03Vzy7f9CLrC2w4c&690
方老师说:写生的时候要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不能画得概念,也不能套用平时的穿插技巧,画准确就行;用笔不可速度过快,花头要刻画细致,花苞和花的质地区分清晰;注意前后穿插的关系不能平均,自己叶子的朝向、距离、形态要有节奏的变化。(文
/ 陈肖华)
方老师说画竹子的时候枝干要挺拔有弹性,不要画叶子都是正面,每片叶子都对着你,这样空间感会削弱,可以拿一段竹子在手里转,仔细观察不同角度竹叶的不同形态,竹叶穿插的时候尽量避免规则的几何形体。(文
/ 季俊杰)
http://s16/mw690/002sI03Vzy7f9CMD4lhff&690
http://s16/mw690/002sI03Vzy7f9CMD4lhff&690
图中红点是老师画的课稿,主要讲的是不要画得太细,画植物的时候要注意叶子的朝向,不能所有叶子都正对,要有向背侧面,叶子之间不要有重复,花也要有朝向、向背关系,不能标本化像压平了放在纸上。(文
/ 梁雅茹)
这幅老师说的是:画叶要注意叶子各种形态变化,不能全部画成正叶或侧叶的形态。叶脉和边缘线线质要区分,虫噬部分和边缘线也不是一样的。(文
/ 李进)
http://s10/mw690/002sI03Vzy7f9CWpfuN89&690
http://s10/mw690/002sI03Vzy7f9CWpfuN89&690
写生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不是让你去画树枝的外形,要画那些树枝伸展开来的意思,这样和石头的硬度才能拉开。写生的时候要尽量忘掉你以前临摹过的各种技法,要在现实中去观察,去体会。(文
/ 赵辉)
http://s12/mw690/002sI03Vzy7f9CXzRNN7b&690
http://s12/mw690/002sI03Vzy7f9CXzRNN7b&690
这幅是方师示范的淡彩沒骨,着重讲的是叶子的正、側、反、转、穿插及前、后空間的表現,新老叶子的更替。过去的只是把枝叶处理成一种平面,无法把握自然花草的空间体观,通过方师的讲解让我找到了具体的表现方法,使花草鲜活起来,达到物我合一的纸上体验。(文
/ 魏萍)
http://s2/mw690/002sI03Vzy7f9CYBBpT71&690
http://s5/mw690/002sI03Vzy7f9CYDSmMe4&690
http://s2/mw690/002sI03Vzy7f9CYBBpT71&690
http://s5/mw690/002sI03Vzy7f9CYDSmMe4&690
http://s11/mw690/002sI03Vzy7f9D7ZDPs7a&690
http://s4/mw690/002sI03Vzy7f9D6rJ1F83&690
http://s3/mw690/002sI03Vzy7f9D9hURkb2&690
http://s8/mw690/002sI03Vzy7f9D9kH3137&690
http://s4/mw690/002sI03Vzy7f9D6rJ1F83&690
http://s3/mw690/002sI03Vzy7f9D9hURkb2&690
http://s8/mw690/002sI03Vzy7f9D9kH3137&690
至此,意犹未尽也
感谢为此次写生开车的司机同学
(按车号)
刘信、杜自在、陈万亨、
刘德水、汪杰、觉庐
谢谢你们!
云山之中,溪水之上,感受造化的力量
第二教室内藏品之一
中秋,团圆之日
千竹书院教室里的中秋
是另一种形式的团圆
一场可谓“简陋”的内部小晚会
大家聚在歌声笑语里
家一般的感觉
千竹书院的中秋晚会
感谢 魏萍 同学赞助晚会水果
感谢 方老师 和 师母 为同学们定制的月饼
感谢所有登台演出的同学
在丘壑中感受丘壑,一群人来了,这是笔墨的因果。
第二教室内藏品之一
前一篇:(下)方严中国画的第一次写生课
后一篇:(上)方严中国画的第一次写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