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

(2018-01-14 12:06:28)
标签:

教学

杂谈

     时间在无声无息地流逝,转眼间,这一学期也即将在忙碌中结束了,本学期,我们教研一组全体教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核心,注重学习了集体教学活动中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并以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开展了一些活动,通过一次次的教研学习与实践,让我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科学领域有了一个全新的梳理和认知,尤其对集体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这方面,有一些感触与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关于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提问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西方有些教育理论家甚至认为提问是集体教学的核心。但是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在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老师,还是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的。

(1)提问太多

    每次开展完一节集体教学活动,时常会觉得自己太啰嗦,不知不觉中就会提问太多,这样长时间下去会使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变成主体地位,幼儿们也会从而养成依赖性,不愿意也无须思考。

(2)无效问题

     另外,我们还经常会问一些无效问题,比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猪宝宝搬新家》中我问道:我们一起坐火车去新家好嘛?这些玩具是不是都送给小红猪?这些无效的问题只会得到:好,是。这样的答案,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幼儿们只会跟着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没有意义的答案。调动不了幼儿的积极性。

(3)对提问的对象不够了解,没有预设。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从幼儿实际出发提问,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幼儿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次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幼儿在活动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孩子们希望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词上,这样,很多幼儿都不愿回答问题。

(4)提问没有层次性,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

     活动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二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无法进行。偏离活动中心,要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其它的问题或不着活动边际的问题,不够有层次性,导致幼儿也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使幼儿的思维离开了中心。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科学领域的过程,实际上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经常通过提问解决问题,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思维。如果老师的提问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抓住以下四点:

(1)启发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启而能发,避免幼儿答非所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简练明了、不要颠三倒四,弄得幼儿不知所措。如我曾观摩过一节大班数学《容量守恒》探究活动中,在启发幼儿回答:“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个是椭圆,哪个是圆”时,老师设计了一个辅助问题:“妈妈烧饭拿米该拿多少,用什么方法?”这一巧妙的启发性提问,使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拿杯子,拿碗,拿桶…通过这种启发性的提问一下就打开了幼儿的思维与想象。

(2)可接受性。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范围,太深和太浅都不利于幼儿思考。教师既要熟悉幼儿教材,又要熟悉幼儿。要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简单的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太难太深奥又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小班数学活动《兔子去做客》教师提问:“大大和小小有什么不一样嘛?比一比”“大板凳给谁坐?小兔子坐在哪里?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虽然问题比较简单单一,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恰到好处,因此整个活动小班幼儿的思维始终很活跃,师生配合默契。

(3)趣味性。幼儿园的孩子具有好奇、好玩、自尊性强等心理特点。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问题表达的方式拥有趣味性,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中班数学《苹果宝宝找邻居》中,教师加入情景,以停电为导入口,一下让环节变得有趣起来,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提问语言的引导下,饶有兴趣地去主动的探索观察各个水果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分类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4)层次性。是指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牵引着幼儿步步向前。如《容量守恒》的最后环节,老师引导幼儿操作思考“一样多的沙子舀入粗细不同的一组瓶子里,会怎么样?”接着老师进一步设计了第二个问题:“都是舀了3杯,为什么会有高低不同呢?”幼儿被老师的提问所吸引,幼儿们开始窃窃私语,展开了讨论、操作、比较,最后恍然大悟,原来瓶子有粗有细,渐渐懂得了“同样3杯沙子舀入粗细不同的一组瓶子里,看上去有高有低,其实是一样多”的容量守恒道理。从二次提问中不难看出问题的难度逐渐加强,却又是帮助幼儿顺利探索获得成功的重要桥梁,幼儿释疑积极性十分高涨。

       总之,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设问、随机性的设问,对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日后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也会注意提问的目的性、启发性和科学性,讲究提问的有效性,尽量使提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