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杂谈 |
一、关于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1)提问太多
(2)无效问题
(3)对提问的对象不够了解,没有预设。
(4)提问没有层次性,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1)启发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启而能发,避免幼儿答非所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简练明了、不要颠三倒四,弄得幼儿不知所措。如我曾观摩过一节大班数学《容量守恒》探究活动中,在启发幼儿回答:“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个是椭圆,哪个是圆”时,老师设计了一个辅助问题:“妈妈烧饭拿米该拿多少,用什么方法?”这一巧妙的启发性提问,使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拿杯子,拿碗,拿桶…通过这种启发性的提问一下就打开了幼儿的思维与想象。
(2)可接受性。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范围,太深和太浅都不利于幼儿思考。教师既要熟悉幼儿教材,又要熟悉幼儿。要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简单的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太难太深奥又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小班数学活动《兔子去做客》教师提问:“大大和小小有什么不一样嘛?比一比”“大板凳给谁坐?小兔子坐在哪里?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虽然问题比较简单单一,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恰到好处,因此整个活动小班幼儿的思维始终很活跃,师生配合默契。
(3)趣味性。幼儿园的孩子具有好奇、好玩、自尊性强等心理特点。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问题表达的方式拥有趣味性,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中班数学《苹果宝宝找邻居》中,教师加入情景,以停电为导入口,一下让环节变得有趣起来,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提问语言的引导下,饶有兴趣地去主动的探索观察各个水果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分类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4)层次性。是指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牵引着幼儿步步向前。如《容量守恒》的最后环节,老师引导幼儿操作思考“一样多的沙子舀入粗细不同的一组瓶子里,会怎么样?”接着老师进一步设计了第二个问题:“都是舀了3杯,为什么会有高低不同呢?”幼儿被老师的提问所吸引,幼儿们开始窃窃私语,展开了讨论、操作、比较,最后恍然大悟,原来瓶子有粗有细,渐渐懂得了“同样3杯沙子舀入粗细不同的一组瓶子里,看上去有高有低,其实是一样多”的容量守恒道理。从二次提问中不难看出问题的难度逐渐加强,却又是帮助幼儿顺利探索获得成功的重要桥梁,幼儿释疑积极性十分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