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赏析之:23最爱湖东行不足——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19-05-20 16:10:24)
标签:
白居易西湖春行乱花早莺。 |
唐宋诗词赏析之:23
原文:
作者简介: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后来迁徙到陕西渭南的下邽(GUI)。他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初任过校书郎、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因直言敢谏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被调任忠州刺史。到了穆宗朝被召回长安,因不愿参与党争,主动要求外放后曾任苏州、杭州刺史。这首诗就是他在杭州任上(公元822年),政事之余常到钱塘湖游览,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题咏佳篇,这是其中的一首。
西湖概况:钱塘湖是唐代西湖的旧名,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南北长约3·3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水域面积约5·6平方公里;水深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可达2·8米;最浅处不到一米。现在的西湖面积相当于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至于唐代西湖的面积没有记下来,估计不小于今天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为里湖和外湖;另外还有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的源头活水是钱塘江,每天的入水量约为30万立方米。过去是一年一换水,现在据说是一月一换水。其水质的清冽和透明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题解:《钱塘湖春行》现在就应该叫《西湖春行》好了。这一个“春”字点明了作者出行的季节,一个 “行”字说明了作者有马不骑,牵马缓步而行,悠哉游哉,且走且看。我们不妨跟随作者在西湖上游览一番,岂不快哉。先赏析首联,若有误读的地方,还请网友们不吝指导。
作者是从孤山寺北贾亭的西边出发,对钱塘湖做一番游览。孤山寺座落在里湖和外湖之间,孤峰独立,显得清幽秀丽,分外壮观。孤山上有孤山寺,寺院隐在茂密的树荫丛中,更显得安静。贾亭也叫贾公亭,是唐代贞元年间贾全任杭州太守时在钱塘湖上修了这个亭子,人称贾亭。大约在唐代末年已被焚毁,早已不存。站在贾亭上,可以鸟瞰钱塘湖美景。就在诗人做钱塘湖春行的前两天下了一场春雨,那钱塘湖氺暴涨与堤岸几乎齐平了。乍雨新晴,空气清新,钱塘湖畔,春色醉人。展目望去,一波一波的湖水荡起微澜,同天边的白云重重叠叠连成了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故云:“云脚低。”首联仅是作者对钱塘湖春行起点的交代,颔联,颈联、尾联全是所行所见才是这首诗的重要部分。
诗人且走且看,且走且听,顺着那清脆悦耳的黄鹂啼声望去,只见不远的几处树枝上有好多只黄鹂鸟儿,扑棱棱从这株树上又飞到了那株树上,在这乍暖还寒的早上。它们也怕冷都争相栖居那向阳的树枝。在望远处的湖面上有无数只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剪水低飞,飞着飞着到了那岸边有淤泥的地方便衔泥远逝。诗人自问,这都是住在谁家的小燕子,春天刚到,它便忘我劳动衔泥筑巢,也准备生儿育女,安排日后的幸福生活吧?这两句诗虽然是写早莺和燕子,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哪语气里能联想到我们人类也是如此。记得小时候,初春咋暖还寒季节,我们娃们早晨起来总是争相占那有阳光的地方去晒“暖暖”。大人们早晨起来总是抓紧时间干活,他们深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民谚,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里边也饱含诗人热爱生活,孩子般的欢快心情。
乱花:纷乱的花草。渐:副词,逐渐地意思。欲:副词,将要就要的意思。迷人眼:初春伊始,那草地的乱花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来的嫩草;才能:刚够上。没:遮盖。诗人有马不骑,由随从牵马而行,浅绿色的青草刚好遮住了马蹄。颈联的关键字一个“乱”字,一个“浅”字意境全出。作者俯察所见湖边的花草,初春伊始,那草地上将开未开的红的、黄的、白的、粉的各种颜色的野花缀在草丛中,在阳光的照耀下,使人眼花缭乱,暇不应接,不由得看迷了双眼。
看过了远处的乱花,诗人又把目光收了回来在看眼前那浅草如茵的草地上,芳草萋萋,不长不短正好遮住了马蹄。他的马由随从牵着,他自己却安步当车,一边走动一边欣赏着那迷人的景色。
春日的太阳渐渐升高了,诗人的游兴不减,不知不觉来到了西湖东畔的白沙堤上。白沙堤:据记载就是今天的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钱塘湖的东面,唐代以前就有。而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 所修筑的白堤是在钱塘门外,并非白沙堤。估计诗人来到湖东白沙堤已不知多少次了,也许是秋天,也许是冬季,但每一次到这里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有看不够行不足之感。今日看到湖东绿杨为阴,春风送暖,桃李芬芳,莺歌燕舞,湖里湖外风光秀丽。正如诗人在另一首律诗《春题湖上》里的描述:“湖光春色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么好的湖光山色,使得诗人留恋不已,久久不愿归去。
纵观全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游记,诗人从孤山寺的贾亭西边出发,到湖东的白沙堤为止,一路上所见所闻尽囊诗中:湖光水色,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诗人从西到东饱览钱塘湖美景,久久伫立在白沙堤上,一步三回头不愿离去。
金代学者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称赞白居易说:“乐天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的赞誉是很恰当的。这首诗五十六个字如叙家常,好似作者信手拈来,无奇字奇语不加修饰,表情达意,明白如话。这些寻常语一到诗人笔下便字字熠熠生辉,妙不可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