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 汉语1001 20104902 卓子琪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杰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是日本文学史上不朽的国民文学。两部作品中均塑造了数量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试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与光源氏之特点。
【关 键 词】源氏物语 红楼梦 贾宝玉 光源氏 比较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奇葩,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且位于四大名著之首。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的叙述,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人情。日本女媛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11世纪初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作品的成书于1001至1008年间,比《红楼梦》早七百余年,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是日本文学的高峰。两部作品都在两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但又具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拥有同样的文化渊源却受到不一样的民族文化的熏陶的人物,必然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异同点,因此具有了相当的可比性。
一、社会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而在繁华的王朝的背后却存在着种种的矛盾,封建社会正处于急速的衰落期。而《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当时是贵族社会的全盛期,最大的贵族集团藤原氏通过“摄关”政治把持朝政,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日夜沉湎于游乐飨宴。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表现出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都是共同的。
二、人物生活环境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人物创设了一个安乐的世界“大观园”。大观园是贾府为贵妃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别墅,是曹雪芹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创作出来的世外桃源。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雍容华贵的院落比比皆是,成为贵族子弟的富贵温柔乡。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其父贾政为官。但宝玉却很少接触父亲,畏之如虎。而宝玉从小便与一群丫鬟、如母为伴。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建构。
光源氏原为桐壶帝与一更衣所生。由于其没有强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难在宫中立足,桐壶帝不得已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他所营建的理想王国则为“六条院”,为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女人们建造了一个人间天堂。这是一个与周围平民生活隔绝的地方,没有动乱,没有贫困。出入的均为锦帽貂裘的皇族贵族子弟。从这点上来说,两部作品中的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比较相同的。
三、宗教环境
两部作品受宗教的影响有所不同,这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具有深刻的意义。中日两国都收到佛教的影响,而日本更为深刻。相比之下,《红楼梦》受到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不能不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因果报应的说法,使得宝玉在最终走向上是一种自我的主动选择。而在《源氏物语》当中,源氏都是在遭受煎熬或者痛苦的时候,便想到皈依佛门,并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想利用佛教来逃避现实,是一种被动、消极的心理。
四、人物对比
《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主人公是贾宝玉。曹雪芹对于宝玉的塑造可谓独具匠心。首先,宝玉的登场就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以"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为宝玉的身世,从而为此人今后发展的与众不同埋下了伏笔。其次,通过其它人物的侧面评价对宝玉的出场做了充足的铺垫。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端厮混"(第三回,17段)。而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同上),"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同上)。这些人是从他们恪守的封建礼教对宝玉做出的评价,因此可以看出宝玉身上的叛逆性格。再次,在对宝玉的外貌进行描写中,
作者对宝玉极尽赞美之词。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剑袖,束这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蛎璎珞,又有一根五花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身半露松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P36)。值得注意的是,宝玉的外貌颠覆了传统观念对于男人阳刚的要求,曹雪芹给了他更多的“脂粉”气,可见曹公对宝玉是带着欣赏和期待的目光的。
而宝玉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甚至不及对待周围的女性那般热忱。他拒绝走“正道”,拒绝求取功名利禄,十足一位“离经叛道”之徒。第三回,贾宝玉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是我杜撰不成?(同上,20段)”他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途,讽刺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国贼禄鬼之流(三十六回1段)”;宝玉对待周围的女性却都能用他独有的眼光进行欣赏,用纯正的眼光将她们看作鲜花。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17段)”。他和黛玉的“木石前盟”、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和袭人初试云雨、和秦可卿梦中交欢,还有晴雯、湘云、妙玉……当宝玉挨打之后,众女迁来看望,宝玉心想:“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从上所诉可以看出,宝玉对周围的女人是一种“泛爱”的思想,除了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依恋与依赖。
在最终的命运归宿上,宝玉看破红尘选择了皈依佛门。如在三十一回里,宝玉与黛玉拌嘴时说到:“你死了,我做和尚去(三十回3段)”。这虽是二人拌嘴,但足以表明宝玉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归宿。他天生“离经叛道”,却生不逢时,因此,皈依佛门于他便是最终命运的谶语。后来,宝玉看尽了世间的沧桑与无奈,黛玉之死、家道中落,使他得以看破红尘,最终出家,因此顺理成章。这是对人生的彻底感悟,参透人生后做出的主动选择,是对自我的救赎。
而在《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将光源氏设置成了一个完美的形象,是紫式部心中的理想男人。刚出生时,便是“荣华如玉,盖世无双……异常清秀的小皇子P2”。在三岁穿裙仪式时,“这小皇子容貌漂亮,仪态优美,竟是个盖世无双的玉人儿,谁也不忍妒忌他P3”。成年后,更加光彩照人。一次斋院入社仪式上,大家争先恐后来观看源氏公子的风姿,“更有形状古怪的老太婆,牙齿脱落,两颊深陷,将催债背后的头发藏在衣服里面,驼腰曲背,以手加额,仰望源氏大将的容姿,目瞪口呆,竟像发痴一般”(P159),这里通过老太太的反应,来衬托源氏大将风姿飒爽,光彩夺目。从小就光彩照人的光源氏不仅容貌漂亮,而且被紫式部赋予了绝世才华,琴棋书画算不得第一的高手,却也是数一数二的样样精通。紫式部对光源氏的塑造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范围,为源氏赋予了神性。这是远远超出曹雪芹对于贾宝玉的刻画的。正因源氏光彩焕发,艳丽动人,因此世人称他为“光华公子(光君)P16”。
源氏虽生下被降为臣籍,但其皇族身份使其青云直上,官至太政大臣。然而,源氏与一般官吏不同,他并不爱好名利。他任内大臣时,“应当兼任摄政”。但光源氏推辞:“此乃繁重之职,我实在不能胜任”,要把摄政之职让给早已告退的左大臣(269)。后来,当冷泉帝知道自己其实是源氏的儿子后,“想援用此种前例,以源氏内大臣贤能为理由,让位与他(P341)”,便做种种考虑。后来有一次,朝廷决定任命源氏为太政大臣,冷泉帝预先将此事告知源氏内大臣,乘便向他说起最近所考虑的让位之事。源氏内大臣闻言,诚惶诚恐,认为此事万不可行,坚决反对。奏道:“桐壶父皇在世之时,于众多皇子之中,特别宠爱小臣,但绝不考虑传位之事。今日岂可违背父皇遗志,贸然身登帝位?小臣但愿可收遗命,为朝廷尽辅相之责。直待年龄渐老之时,出家离俗,闭关修行,净度残生而已”。可见源氏是个生性的君子,而不是沽名钓誉、利欲熏心的小人。
光源氏一生好色,钟爱女人无数。十二岁行冠礼与葵姬结婚;十七岁访六条妃子;追求空蝉被拒绝;错与轩端狄发生关系;邂逅夕颜;十八岁初见紫姬;邂逅末摘花;私通藤壶妃子;十九岁与源内侍调情;二十岁与胧月夜偷情;二十二岁与紫姬结为连理;二十五岁再访花散里;二十七岁与明石姬结合;三十二岁向槿姬求婚却被拒绝;三十六岁向玉蔓求婚被拒绝;四十岁娶三公主……但这种好色是建立在日本传统观念中对美的认同和欣赏之上的,是一种审美和情感,因此紫式部并没有对光源氏的做法予以批判,反而是予以认同。如在对待紫姬上可见一斑。光源氏一手将紫姬抚养长大,将紫姬教导成华贵聪颖,温柔善良,蕙质兰心的女人。起初是因为紫姬长得像她母亲藤壶女御,因此把对藤壶的爱转嫁到她身上。而在三公主下嫁后紫姬病倒,带着不满与怨恨仙逝。此时的光源氏才明白,紫姬就是生命的全部,如今的一切都显得黯然失色。
光源氏一生面对着许多的矛盾和烦恼,对紫姬的背叛和与桐壶女御的乱伦使他始终在斗争中苦苦挣扎,而结果往往是欲望压倒理智从而陷入更深的挣扎之中。面对灾难与困难此种种,源氏多次希望出家,“东想西想,但觉生趣全无,不如自己抛舍了这条性命,或者逃入深山穷谷,亦不倔有何障碍。岂知终于不能出家,以致道路晚年、大限将近之时,犹为种种琐屑之事所牵绊,因循偷安,迁延至今。意志如此薄弱,思之实甚痛心”。可见其对出家的态度是在与躲避世间的苦难,而又不忍舍去紫姬,甚于苦痛,因而难以下决心。这种无法摆脱的矛盾造成的精神上接连不断的冲突和无奈,显露了作品以及日本民族以哀动人的“物哀”美学观。
五、结语
贾宝玉与光源氏都是上流社会的人物,生活上的安逸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贾宝玉从小的叛逆性格使他走上“叛道者”的道路,具有对传统的颠覆意义。在不断对抗和追寻爱情中,终于看破,走向解脱。而光源氏自小就处于受人仰望的位置,他对美色的态度也和一般人不一样,他追求的超凡脱俗,“知物哀”的理想女性。而这也并不是完全能被包括他在内的世人接受,因此晚年陷入纠结与挣扎,徘徊于人世边缘。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代表着中日两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互相有“日本版《红楼梦》”及“中国版《源氏物语》”的说法。这两本书从时代背景,到人物性格,情节,环境都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两国文化环境的不同注定了他们的主人公贾宝玉和光源氏才拥有相似性格和行为的同时也带有不同的思想和思维模式,相异之处也显而易见。因此不论是单独做深入的研究还是进行对比分析,这两部作品仍然值得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日】紫式部 著,丰子恺 译 源氏物语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 叶渭渠. 日本文学思潮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