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州两碗汤

(2021-05-15 19:36:02)
标签:

杂谈

徐州辣汤煎包,是早餐的主打。

徐州两碗汤

徐州两碗汤

徐州两碗汤

徐州两碗汤

徐州两碗汤

辣汤店遍布大街小巷。虽道路拓宽,新楼崛起,市场整顿,老百姓上班族这一习惯没受丁点儿影响。

清晨五六点,-走,喝辣(拉)汤去!——提保温盒的夹包儿开车的,络绎不绝。。。那架势,就如兰州人早晨吃牛肉面。

辣(拉)汤,由整鸡鳝鱼猪棒骨熬汤,面筋和洗面筋的水勾芡,配以大量鲜姜,胡椒熬制而成。

徐州辣汤源远流长。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南泛,泗水淮河暴涨。营养丰富的黄鳝,成堆成串,捕之不尽。家家户户用黄鳝做汤,调辣味以去其腥。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辣汤。当年,苏轼知徐州,不仅留下抗洪的遗产“苏堤”,还有咏这味汤的诗句流传下来。 今人相声名家马季,八九十年代经常来徐州。他不仅相声说得好,字也写得好。现在,“两来风”老店里,有他题写的“千年一碗汤”的墨宝。

记得是八零年的冬天,从乌鲁木齐回北京。那次,我们走的南线,准备在徐州待几天。到车站接我们的是小孩儿的姨夫。乌鲁木齐是鹅毛大雪;到徐州下了车,大清早却是漫天的毛毛细雨。那会儿,站前广场不是广阔巍峨,净是趴趴房,小饭馆儿。姨夫一米八的大个儿,戴白边儿眼镜,满面笑容。骑自行车,穿雨披,还给我们带了两把雨伞和雨披。

拣了个小饭馆。落座。他买了好几碗辣汤和一堆煎包和油条。

滚烫的辣汤,点了香油和米醋。浓厚的汤汁上漂浮面筋片儿和鸡蛋花。用筷子轻轻搅一搅,有鸡丝和鳝鱼骨碎姜粒儿。待稍晾凉一些,舀一勺入口,但觉鲜香醇厚伴一股烈火,直扑胸膛。顿时眼迸泪花,浑身发热。疲惫寒湿全消。一碗汤喝下,心满意足。以后多年,念念不忘。

其实,徐州还有一碗汤。sa汤。食字旁,一个它字。

sa汤,也是意味深长。相传:彭祖,名铿。爱美食。烹雉羹以献天帝。sa汤,以整鸡和大麦熬汤。鸡要煮得脱骨;大麦要熬得稀烂。sa汤,我也连喝了好几天。也点点儿香油和醋。喝着舒服味美。没有辣味。

马市街sa汤店,是个老店。清早,排队买票,要五到七分钟。打汤;买煎包蒸饺;买肉盒与八股油条。还得再排三次队。不过每个队不过等两三分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槐花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