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峨山县茶叶生产历史及现状

(2012-02-23 10:06:18)
标签:

杂谈

向敏惠 向敏燕 向洪元

(峨山向宏茶厂)

    峨山——新中国第一个成立的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云南第一个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彝、汉、哈尼、回等几个民族,彝族占52%。各民族饮茶历史悠久,饮茶习俗多种多样,茶文化多姿多彩,县内地貌特征为高凉山地与小型盆地相间,全县面积1972平方公里中,山地面积占96%,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有较好的发展茶叶前景。

    解放前,峨山没种过茶,群众所需茶叶主要是新平、普洱等外县供应,50年代末,化念农场在太和村开始试种茶叶成功,到70年代末发展到1400亩,并建设了初、精制茶厂,生产绿茶和花茶。 60年代中期,全县范围内开始发展茶叶生产,10年间茶园达1512亩,但由于当时尚缺技术,只栽不管,随后又遭文革摧残,这期间发展起来的茶园基本无存。

    1977年以后,全县掀起了种茶高潮,1977年至1981年共种植2600多亩建成了瓦哨宗、小海洽、亚尼、富良棚等乡镇社集体茶园。 1981年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县的经济发展战略计划,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山区经济、脱贫致富以至骨干产业摆上了议事日程,并制定了优惠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战略目标,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广招人才,培训技术,新建基地,到1985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8023亩,全县十三个乡()中的36个村公所,办事处都种植了茶叶,同时建成了山后茶厂等峨山茶叶生产骨干企业。

    进入“八五”期间,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峨山提前三年奔小康的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八五”至20世纪末以山后厂为中心发展万亩茶叶基地,到2000年全县茶叶产量上万担,销售收入超千万元,出口创汇上百万美元的战略目标。 90年至95年又发展起一批比较稳定的具备适度规模的商品茶叶基地。其中,小斗莫288亩划归山后厂后,山后茶厂达1088亩,山后联营茶厂1648亩,高平茶厂2032亩,至此,方圆5公里山后片区形成4768亩的规模,全县面积总合计11,110.32亩。95年总产量273,326公斤(5466.52担)全县无性系良种面积216亩。

茶园分布情况    (单位:亩)

 

(补表格,茶园分布情况!)见原稿14

 

全县总面积11,132亩,集体占76.81%,私人占23.18%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管理,促进峨山茶叶生产的发展,199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峨山县茶叶公司,并决定把山后联营茶厂划归茶叶公司,作为教学、试验示范和新产品研究开发基地。

    在茶叶体制改革中,  峨山茶叶发展呈现出了联营茶厂、高平茶厂、石花茶厂等集体、国营初制、精制一体化发展的可喜趋势,这就是开发与开放结合,形成了城市国营和集体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与农村土地资源、劳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茶叶生产加工工业发展新模式,即: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的模式。

    为扶持和鼓励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地()县两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扶持政策。

    1985年——1986年的扶持政策为:

    1、不论集体和个人,每发展一亩新茶园验收合格,成活率达90%以上的补助40元,成活率达80%以上的补助35元,成活率达70%以上的补助30元。

    2、每发展一亩新茶园补7元底肥款,以后每年补助45元追肥款,连补4年。

    3、凡户栽35亩种植开挖合格的每亩补助开挖费5元,5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元。

    4、茶树苗由国家无偿提供,育苗户每提供100株商品苗,除用苗户付0.3元外,国家补助0.2元,塑料薄膜育苗的每亩补助1.6元。

    5、为保护全苗,凡补植30%的每亩补助6元苗款,补植50%的,每亩补助9元。

    6、老茶园改造,凡增肥改造合格的,每亩补助30元的肥料款。

    7、建厂和购置机器设备,给予贴息贷款扶持,临时困难还借款给流动资金扶持。

    1987年起,为鼓励集中连片的发展规范化茶园,撤消了前5项扶持政策,改为每发展一亩常规茶园补助40元,每发展一亩规范化茶园国家补助100元,对70年代末飞80年代初发展的集体茶园继续给予化肥、农药扶持进行低产茶园改造o 1991年列入改造计划的低产茶园,由外贸部门负责每亩供给油枯50公斤,氧化乐果1公斤,时价130 1992年起,经地县财政和地、县外贸共同调查研究了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势,制定出新的扶持政策意见,并报玉溪行署批准,决定从92年起集中资金扶持上规模、上档次的国营、集体茶叶商品基地,凡经地区审查列入扶持计划的茶叶商品基地给予下列

扶持:

    1、新基地发展茶园,由地区每亩给予300元补助,其中第一年150元,第二年100元,第三年50元,要求生产企业或县乡相应筹集资金(不含投劳)与地区配套分年度投入300元,保证每亩茶园3年内有600元的投入。

    2、低产茶园改造,每亩由地区补助180元,连续扶持3年,每年补助60元,要求生产企业或县、乡、村相应自筹180元,(不含投劳)与地区配套分年投入。

    3、商品茶叶基地的水、电、路、加工机械、厂房、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由生产基地认真做好勘测设计规划,投资概算,报县有关部门审核后送地区审查批准,按总投资给予一次性补助50%,其余由生产企业自筹或由县、乡、村投资解决。

    1982年至1996年底,由省、地、县无偿投入我县茶叶生产的扶持资金累计5,793,868.20元,其中:省财政厅、农业厅、省科委35.52万元,地、县财政4,983,012.20元,地县外贸直拨和转拨4556万元(以上数字包含茶叶辅导员工资、部份资金和培训费、不含财政、省茶叶公司、科委直接兑现给生产企业的试验费、科研费、培训费等)。八五期间,仅高平茶厂、联营茶厂(县茶叶公司茶厂)的开发建设总投资1399万元,其中国家无偿扶持446.2万元,占总投资31.89%,居全省之首,其他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周转金、农行贷款和部分企业自筹。

    为建设与茶园相配套的生态观光茶园和省外贸接待外宾需要,由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地、县财政三方投资建盖总资产达4,580,98648元的云茶山莊,并划定周围2万亩森林为自然保护区,立法由森林民警重点保护。

    茶叶生产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峨山的茶叶生产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全以后开始起步,并不断培植壮大的,20多年来,国家除了注入大量的资金外,还给茶叶企业一系列免税、减税、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减轻了相当部份经济压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峨山茶叶基地建设中自始至终得到了从行署、地委到县四套班子关心帮助,历届地委、专员多次深入茶区帮助指导,地区财政局和地区外贸局几乎不问断派人到茶区蹲点帮助,从开发山后茶厂到茶叶公司茶厂、高平茶厂到建成投产的近20年间,每逢关键时刻和遇到困难,县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都亲临现场办公,作出决策,原县政协主席方成梁把发展峨山茶叶为己任,从任财政局长,常务副县长至退休,10多年如一日,代表县委政府不间断地在茶区蹲点,扎根茶区亲自主持规划、筹资、抓开发、抓标准、产品试验、推销、班子建设、技术培训及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任人大主任李树华、县长李家茂亲率财政、税务、外贸、水电、交通、农牧、城建、轻工各局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在现场和群众同吃、同住\爬山涉水。披荆斩棘进行,范围界定,勘测规划,按以茶园为中心、山、林、水、路、茶园、厂房、住宅和旅游设施全面综合规划,有计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要求,并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相结合的设计要

求和按时峻工投产。

    在地县两级历届党政领导和茶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峨山茶叶曾谱写了历史光辉的一页。

    山后茶厂——是1981年开始种植茶叶的,用四年时间种植茶叶1088(含小斗莫村)85年后部份茶山陆续投产,并建起初精制合一的茶叶加工厂,生产国际市场所需的红碎茶。到91年底止,调供出口红碎茶近40批,共237吨,创汇50多万美元,连续7年保持商检、海关检验打分、批批获100分,多批超标加分到105分,连续5年获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质量优秀奖、省经委颁发质量优秀奖,并获得云南省茶叶进出品公司赠送五十龄进口汽车一辆。产品出品欧、美、亚各洲,深受国内外客商好评。原中顾委委员黄国光称之为20年未看见的好茶,澳洲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赫霖顿博士和傅斯德博士在“云南——泰国项目”业务通讯1991311期发表的对“云南茶叶业的一些研究”一文中称“品尝山后红碎茶为其品质惊叹——毫无疑问,这是我们所品尝过的最好红碎茶之一……”。该厂被首批编入云南省出口商品质量保证生产企业名录《中国重要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大辞典》。茶界普遍称之为“云南茶叶后起之秀”,89年被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列为出口茶叶基地示范点(摘自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大事记)91年至92年在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主持和湖南农大,中国茶科所等专家教授的帮助下,该厂承担了云南省科委和对外经贸厅下达的云南省科技开发重点项目之一《大叶种炒青绿茶开发研究》课题任务。经93年元月6---7日由省科委组织中国茶科所、国家茶叶质量检测监督中心,湖南农大、省技术监督局、省商检局、云南农大等有关单位专家鉴定验收,结论为:“该课题经反复试验探索,制定了一整套适应大叶种炒青绿茶的初、精制加工工艺,产品质量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大叶种绿茶出品的空白,开发出了云南茶叶出口的新品种,对发展云南茶叶生产,扩大出口,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云南省对外经贸厅将大叶种炒青绿茶加工成套工艺在全省茶区推广运用。在与《大叶种炒青绿茶开发研究》的同时,山后茶厂成功地开发出了名茶”峨山银毫“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91年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颁发的品质优良奖和国家茶叶质量监督中心颁发的名优茶品质鉴定认可书。 199312月“峨山银毫”经国家重新筛选评定为“中国名茶”并编入中国名茶图谱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世界茶业100年》。1992年山后茶厂800亩茶园平均单产每亩107公斤,局部亩超250公斤,1993年在全国茶叶市场空前疲软,生产陷入低谷的不利环境下,山后茶厂仍取得亩产值均收入1475元,亩上缴国家税金21750元,居全区之冠,先后于1988年、1993年荣获省人民政府茶叶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该企业于2003年改制后茶山划分为两快,先后分别由玉溪市强豪山后茶业有限公司和峨山县向宏茶厂管理经营。

    石花茶厂——其产品“嶍峨绿茶”1989年获省供销系统“金钟奖”之后,又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奖,产品销往西安、福州等地。该企业是1983年组建的第一家县办茶厂,89年划归县供销社管理,2003年以后由于所在地被玉元高速公路和峨山县东郊工业区所需占用,除所属小海洽初制所507亩茶园仍在私人承包经营外,茶厂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自谋职业,企业注销。

    高平茶厂——位于总果、丁皎、乃邑、高平四村交界处19911995年共开发种植了茶树园2032亩,建盖了职工宿舍和抽水站、架通了高压输电线路和卫星接收站等,建成一条从西舍斗至茶厂 6000米长的自动供水管道,除供茶厂用水外,还解决了附近村社的人畜饮水和烟区浇水,旧寨村选矿用水o 957月茶厂加工车间峻工投产一次成功。当年生产茶叶3000公斤,该企业于2006年租赁给昆明姚永平经营生产炒青毛茶为主。 2007年经过QS认证改造后同时生产普洱茶生饼和熟饼。

    茶叶公司茶厂(原山后联营茶厂)始建于1990年,由当时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和玉溪行署牵头,按云南茶业界外宾参观点和接待点的规格和要求规划投资组建,基地建设从始至终,注重从茶树良种、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各方面贯彻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建园,形成具有多层次,多功能、为成份结构稳定,系统平衡和稳定持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生态茶园、并达到茶园规范化、加工机械化,产品名优化的同步协调、健康的发展。

    94年——96年该厂列入省农业厅无性系良种推广示范点。96年——98年《年产1万千克名优茶系列产品开发》列入地区级“星火计划”,95813日,该厂生产的“峨山银毫”在美国旧金山获美国茶道专家特别奖,95510日,该厂“极品云珍”获95年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铜牌,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获云南“云茶杯”金奖名茶,20005月中国(成都)国际茶博会以绝对优势被评为金奖名茶,被国家列入中国名茶榜,云南十大名茶之一,2001年茶厂“云嶍”牌系列产品在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2年的新产品“生态碧毫”在云南茶叶交易会被评为金奖名茶。

    1997111——3日由省茶业协会和浙江上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该厂举办了全省机制名优茶培训班,任课教师有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沈柏华,中科院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张顺高和省茶协秘书长高级工程师苏芳华,还聘请了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勤晋教授讲课,浙江衢州上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程玉明也到场院讲课,来自临沧、保山、思茅、版纳、德宏、大理、楚雄、玉溪、红河、曲靖、昆明、文山12个地州及农垦、监狱、乡镇企业系统的50个单位的108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是近年云南茶界培训班规模最大的一次,推动了全省机制名优茶的发展。

    茶厂建厂以来接待了多批云南农大、安徽农大实习生,被云南农大、省茶业协会定为科研教学基地。

1996年至2000年从台湾南投县引种成功了高香型台湾“  乌龙茶”、“金萱”茶树品种后,已发展到二三代,茶树枝条推广到大理州台商独资的南涧县无量乡德安茶场。

    该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茶园典范受到各级领导和国内外茶界人士的关注和赞赏。 949月,原省委书记普朝柱到场考察并题词勉励“祝峨山山后新茶场建成投产,建成规模化新科技、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体化,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新型茶园”。

    95年以来,先后有来自台湾、德国、泰国、马来西亚、美国、韩国、俄罗斯、波兰、瑞士、英国和加拿大、瑞士瑞典以及世界主产茶叶国肯尼亚、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外交官、客商及茶界专家200余人次到厂参观考察,其中以省茶业协会和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带进的美国,德国茶界人士及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居多。美国音像公司,中央电视二台金土地栏目,德国国家电视二台,澳地利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新疆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玉溪红塔台、北京电影制片厂茶马古道摄制组、滇池晨报、都市时报、春城晚报分别作了专题拍摄和报道,被定为2002年昆明国际旅游节峨山分会场之一,2003年峨山传统彝族火把节茶山赛歌会会场。

    2003年3月16为充分发挥峨山茶厂生态茶园及元江茉莉花的自然优势,延伸产业链,综合开发产品,响应省委政府建设旅游文化大省的号召,峨山茶叶公司茶厂和元江茉莉花开发有限公司经多次考察论证,并与康辉旅行社等多家旅游公司商议后在元江签定了“联合开发旅游项目合同,开辟了昆明——峨山生态茶园——元江茉莉花旅游专线”。当年接待新加坡团队及昆明等地散客自驾车旅游人员约500余人。

    2003年至2004年,在县旅游局、文化局的组织安排下,又开辟了昆明——峨山小街温泉游泳——生态茶园观光,游客自采自制品茶体验,吃茶餐,茶山对歌,篝火晚会、烤全羊、彝族大娱乐、花鼓舞活动二日游专线,国内外游客逐日聚增,逐步展现出了峨山旅游资源优势。2006年被国家定为AA级旅游景区。

    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共玉溪市委市政府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峨山县茶叶公司及下属茶厂,云茶山庄于2005118日进行了改制,由昆明市凤临茶厂整体购买县茶叶公司和云茶山庄所属资产,新企业注册为:峨山高香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新企业成立以后,峨山县委、政府以生态立县为指导思想努力打造旅游品牌,弘扬民族文化,县旅游局、文化局、民宗局等部门全身心投入,资金上以部份无偿、协调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了对茶山旅游基础设施规模的投入,外引内联,扩大宣传等,花巨资对茶区7公里专用公路及所经过到县城的20公里213国道老线进行了彻底拓宽铺油改造,日益兴旺的旅游业,有进一步地带动了峨山茶产业的发展。

    向宏茶厂,由原山后茶厂改制后分化出来的集体茶园和小斗莫村茶农私有的400余亩茶园茶厂于2006年择地新建,茶厂有省内资深的茶叶高级工程师一名和从湖南农大培训结业以及多名多年从事茶叶加工的技术人员,技术力量雄厚,茶厂规划科学,设备选型合理,检测设备齐全,有健全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和科学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并于20075月在峨山茶企业中率先获QS认证,该厂建厂四年多来,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研发新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省茶叶供大于求,众多厂家库存积压严重的严峻形势下顺应市场需求,以产品“特”、“新”和上乘的品质优势一直处于供不应求。

    茶厂主要生产的有传统名茶“峨山银毫”和新研发的峨山金芽“峨山金毫”、“红金螺”半发酵的“嶍峨香茗”绿茶类,峨山玉芽,一二三级碧螺春,高档茶主要用于出口欧洲,部份为地方特色礼品,中档绿茶批量供铁路部门及广东湛江等地。

    茶厂坚持质量至上,按标准化生产四年来调供出口产品及国内销售产品从茶树鲜叶原料到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按2007年欧盟标准检测结果全部达标,各项感官和理化指标保持合格,该厂生产的“峨山银毫”于20076月在中国(成都)首届茶文化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9年在新中国六十华诞“国庆杯”云南名优茶评比中荣获绿茶金鼎奖,“红金螺”在同次评比中荣获创新茶类金鼎奖,20081025日玉溪市委孔祥庚书记品尝了该厂“嶍峨香茗茶”后专门召见了茶厂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详细询问生产情况和工艺情况。

    玉溪强豪山后茶业有限公司现由原茶厂供销人员租赁承包,主要生产烘青炒青和部份名优茶。

    化念茶厂自2008年农场搬迁后交县移民局,今后如何经营正在酝酿之中。

    瓦消宗茶厂亚尼茶厂一度时期内承包给私人管理和林业站管理,由于市场低迷无利可图,基本放弃管理,其他乡镇集体私人虽有一定面积但管理都比较差,市场好时抓一把,市场不好时放弃管理,甚至有的已改种其他作物。

    茶叶生产是一种一年种下,百年受益的产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茶叶生产基本属于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出口创汇服务的一种政府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在无其他资源的贫困山区发展茶叶生产,也是这些地方脱贫致富一条有效途径,茶叶生产在峨山整个县域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却是一个能代表峨山形象,走出省界,走出国门而且能长期保持信誉的地方特产,我市几个市级老领导在加拿大、意大利商店柜台上看到峨山茶叶,深感欣慰和自豪,我们相信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茶区人民和茶叶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茶叶这个绿色产业更加发展壮大。

2009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