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铅华洗却是寻常:揭开河南安阳“国保”文物高阁寺神秘面纱(二)

(2017-01-06 22:15:40)
标签:

杂谈

铅华洗却是寻常:揭开河南安阳“国保”文物高阁寺神秘面纱(二)

此前,对于河南安阳的高阁寺了解甚少,以至于通知我参会的张老师说起此地时,一脸的懵懂与茫然。

那天,即是到了安阳的文峰中路,也是几次向路人问路,才到达了目的地。

看到紧闭的“高阁王府”大门,我和女儿还是走进了铺满了青砖绿瓦的社区。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c0a3f32673878f7aefd0e68d89ee211fx641x320x40.jpeg;,3,jpegx;3,700x.jpg

当天才知道,同样已于2013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阁寺”,是堪与安阳的文峰塔媲美的。

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公元952年)的安阳文峰塔,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安阳的文峰塔,最富有独特的建筑特点与风格,是上大下小。

由下往上看,塔身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呈现伞状的形式,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

站在“高阁寺”的大士阁楼向西北方看——文峰塔透露着厚重的古都文化风韵,而身处高阁寺则有一种皇室贵族的奢华与气派。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d7721a3c5fd32cdc81fe67b070aaa827x641x381x29.jpeg;,3,jpegx;3,700x.jpg

历经风霜沧桑,两个“国保”文物建筑,就这样一东一西的座落在安阳市老城区内,屹立千年。

进入大士阁楼,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楼中间原本是有一口大钟的,出于安全方上缴了国家相关部门。

公元1425年,赵王朱高燧来到彰德后,一纸令下,将彰德府署迁往了安阳市的东大街,将原来的府署改建为赵王府。

历史上,韩琦曾“三治相州”(安阳的另一古称)。

只不过韩琦兼相州的一把手,而赵王朱高燧是王爷,级别要荣耀的多。

工作人员说,其实“高阁寺”应该才是安阳最初的“彰德府衙”所在地。

看过明朝的历史的人,特别是看过《郑和下西洋》和《明朝哪些事儿》的人,会对那个生性彪悍,勇猛善战的朱高燧印象深刻。

朱高燧,明太祖孙,明成祖第三子。洪武十六年十二月生于北平,祖籍凤阳。为朱棣与皇后徐氏之子。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8a45d822caa21a67464170d5f3133874x641x476x29.jpeg;,3,jpegx;3,700x.jpg

朱高燧与他的二哥朱高煦都曾手握重兵,多次率兵北伐,在靖难时又立有赫赫战功,深受父皇朱棣宠爱。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燧进封赵王。

但因朱高燧生性暴烈,居功恃宠,从内心里里看不起太子朱高炽,便与二哥联合起来,争夺皇位继承权。后又多行不臣之心,身怀野心,觊觎皇位。

朱棣晚年之际,赵王朱高燧图谋发动政变,毒死朱棣,私改遗诏,废掉太子哥哥,而后自己继位。却因泄密而流产。

历史上,也曾有人对赵王的谋反意于“平反”。

当时,赵王的政变在明史或者在永乐时期并不是有名的一件事,很快就平息了,也没有引起什么震动。历史上也太多的记载。

于是,后人又有一种“声音”称,太子成为最大受益者,政变背后或另有真相。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43a394b66f976ed36a411b39a78d3177x641x354x22.jpeg;,3,jpegx;3,700x.jpg

通过很多迹象前后连起来看,这个政变很有可能是太子一派的人利用朱高燧以前跋扈或者是他的部下想夺位的种种情况找了一个借口,想办法激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借机把朱高燧的势力消灭了。

我并非从学历史,也无心去钻研追溯历史。

于是想起了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后来这段词成为《三国演义》的片尾主题曲。

这首词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长河,多少英雄随往事,都付笑谈中。

史书记载的这处东西宽30余米,南北长60余米的安阳赵王府,也终随历史烟花一瞬间,繁华淡尽,平淡归真。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294150441c9082ccbb74f4e7a80c9494x641x361x27.jpeg;,3,jpegx;3,700x.jpg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留有古诗:“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据说,抗战时期,安阳的赵王府遭到严重破坏,也几乎成了难民的栖居地。

如今的高阁寺虽亦人去楼空,仅幸存了这处的大士阁楼。

一度成为百年育人之地,留下了片片书香,留于后人慢慢品味。

 “繁华尽处是平淡,铅华洗却是寻常”。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7/45ef4ca2b19429f72425bd4237dfa1f8x478x184x13.jpeg;,3,jpegx;3,700x.jpg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