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专栏】“两岸易经分享46”:
节气为师,光明前景坦坦!易经教授谈传统24节气入“非遗”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小时候在语文课本的《24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能熟读背诵。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6/7b16f4f1ce9fd47b29298e8bb973c63ex641x352x36.jpeg
在这首歌节气歌里,包含的24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四季的开始。在学习研究《易经》时,24节令更须牢牢记在心间。
今天,“源易缘”在此作个小小的知识拓展和延伸。
(二)
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有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24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要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6/89d9031e9923203a377bf7d9b8f46b14x641x349x26.jpeg
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稍懂农事的人都知道,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老祖宗归纳出来的24节气,对于人们掌握气候、适时耕种,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24节气"入非遗,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同时呼唤人类要回归自然、敬重自然。
(三)
今日清晨,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周易科学交流协会理事长、著名易经教授黄来镒先生,分享来关于传统24节气入“非遗”名录的文章。
黄来镒先生在文章中谈到:日升月恒,此乃自然景象,亦即节气所宗者也。《易经》圣人以睿智体悟大自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创见了“一年有24节气”,历经2000年而行之不坠。
“节气乃沛然正义无穷上升之象,世人以节、气为师,光明前景坦坦也!”——黄来镒教授在文中强调。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6/d8b58fe6cd9d6bd49b09ae2141f98f4cx641x418x38.jpeg
原文分享如下:
《易经》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者,上日下勿(物),《易经》涵盖天下万物万事。
《易以》是一部記载大自然变化的典籍,大自然春、夏、秋、冬四時不忒(错乱),人乃大自然缩体,人类师法大自然,而有礼义之道、法令规章以遵行之,是故,《易經》谈大自然,兼論修身养性之道。
《易经》圣人以睿智体悟大自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创见了“一年有24节气”,历经2000年而行之不坠。
圣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区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等分都賦予时令的名称,从“立春”到“大寒”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中国向联国教科文組织,申請将“24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已经在2016年11月30日正式通过。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6/4ada1858b7271145c1526f6fe0c6f689x641x311x20.jpeg
《诗经.
日升月恒,此乃自然景象,亦即节气所宗者也。
节,《说文解字》:节,从竹即声,本义作“竹约”解。
节为竹两小段间上下结合处,竹因有节而能高升。古诗曰:“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节气乃沛然正义无穷上升之象,世人以节、气为师,光明前景坦坦也!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6/45ef4ca2b19429f72425bd4237dfa1f8x478x184x13.jpeg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