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专栏】
两岸易经分享40:易经角度探讨“差不多”与“差若毫厘,失之千里”
(一)
“差不多”——是相差不多;几乎等于的意思,还喻指“马虎,粗心、大意”……
这个词与胡适笔下的一位中国有名的人,叫做“差不多先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61013/9a7c8ed192c41cdfa7cde8e39668bab5x641x340x24.jpeg
胡适笔下的文章里,还提到两个有趣、暗讽“差不多”的故事。
是什么样的故事?
(二)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指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典故的出处,源自易经的《礼记·经解》:“《‘君子易》曰: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汉字“毫”与“厘”:是计量单位中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由此相联想到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丢了一颗铁钉,坏了一只马掌;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捐赠 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历史上的1485年,时任英国国王到波斯沃斯征讨与自己争夺王位的里奇蒙德伯爵。
决战马上就要开始了,战斗双方剑拔弩张。
他们都知道胜败将在此一举,当中总有一方要戴上大英帝国的王冠。而另一方则只能沦为阶下囚。
最后的悲剧,就如同上面的那段话那样。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61013/6c13d0277bb1131f470969c1c89a4cadx641x290x17.jpeg
“当国王在骑着战马冲锋的时候,没有钉牢的马掌忽然掉落,战马随即翻倒,国王滚下马鞍被伯爵的士兵活活擒住,这场战役以国王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就像蝴蝶效应般,蝴蝶细小鼓动了一下翅膀,而却引发了千里之外一场飓风!
古来圣人便教导我们,人生就是如此:细节决定成败。须有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
今日清晨,中华海峡两岸周易科学交流协会创办人兼理事长、台湾著名易经教授黄来镒先生分享来的文章为《以《易经》的角度探索
“差不多”与“失之毫里,繆以千里》一文。
文章除考证了“差不多先生”的两段“逸事趣闻”,还谈到了”差不多“一词的出处。同时了列举“西汉名将赵充招降纳叛实例。
原文分享如下:
西元1919年,提倡白话文学的胡适先生,写了一篇有醒世意涵的文章,说到中国最有名的人,叫做“差不多先生”。
小时候,他母亲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家,被母亲责骂,竟然还回話:“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长大后,到钱铺当伙计,记账老是把“千”和“十”记颠倒了,老板骂他,他说“千字比十字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这则寓言,讽刺一般人不求精准,不重細节,凡事马马虎虎。
台湾《易经》后学黃來鎰考证:“差不多”一辞,历史文献,最早始于“明朝”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门异法》写道:“灯盛无比,依臣看将起來,西涼府今夜之灯也差不多如此”。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61013/2cec259a9ab1440aeb92c231614b68c7x641x317x32.jpeg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里”。
这是古籍中最早提醒人们不可以用“差不多“的态度为人处世的记载。
历史史实:西汉名将充国奉旨剿匪,他本来拟定利用挑拨离间心法瓦解叛军,招降纳叛,然后一举歼敌。
虽然汉宣帝最后命他全力出战,但他仍然力主屯田安抚乱民,因为他深知人民叛乱的原因,就是抢购粮食政策”失之毫厘,繆以千里”。
由此可見,差之毫厘,小则误事,
——臺灣《易經》後學黄來鎰纂輯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61013/ad28b84e1b3e2f80a66a7d37470b04afx478x184x8.jpeg
【告之】"安阳源易缘"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一点资讯、凤凰博报、搜狐公众平台、企鹅媒体平台、知乎、今日头条、UC订阅平台、新浪看点、简书、号外、原创基地、京东号、众媒号、九派号等公众媒体已先后同步开通。 订阅关注,喜乐多多!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