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吴相对论》的文字版
(2012-10-07 20:30:00)
标签:
杂谈冬吴相对论文化 |
分类: 冬吴相对论 |
“机缘”与“普通话”出版序
《冬吴相对论》的文字版(第一辑)终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感谢商务印书馆的范海燕女士和李彬先生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为这本书写了序。序是在俄罗期旅行期间写成的,由于没有及时传给编辑,书出版时没有收录。昨天,在《冬吴相对论》百期庆典暨新书发布会上,我说到了这个序。现将它贴在这里,供请听众和读者参考。
记得《冬吴相对论》第一次录音是在北京城南一个临时租借的录音棚里。梁冬和我都很少到城南,更没有在夜里开车去过。陌生的街道让人越走越觉得心里没底,我们只好不停打电话求援,再三再四下车问路。当我们寻寻觅觅将信将疑地来到一个灯光昏暗的路口,看到来接应我们的同事时,梁冬以认真的口气开玩笑说:这里真的还是北京吗?我问梁冬:“这会不会是一种预兆:我们要做的这个节目将费尽周折并且经常地找不到北?”梁冬笑笑说:“找没找到北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找到了地方。”梁冬总是能随口说出一些有意思的话。
“认识”梁冬是在2003年底。我出差到深圳,晚上突然醒了,无聊到只好看电视,能看的台只有在北京看不到凤凰卫视。节目好像是与旅游有关,主持人看上去很年轻,像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普通话不标准,但话说得不仅流利而且入耳,与那些以说标准流利的废话见长的电视主持人大异其趣,这就是自称“梁某人”的梁冬。其实那个时候他已经拥有大量的粉丝,只因我看不常看凤凰卫视,所以对他毫不知晓。
2004年下半年,我到21世纪报系来参与创办《21世纪商业评论》,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梁冬。梁冬说他在大学的时候仔细地读过我的《孤独的狂欢》。我问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些什么话,他说一是我讲的盖茨故事,即“众多的门”(Gates)如何成为“众多的窗”(Windows);二是我书中的一句话——“真相见都是恨晚的,不恨晚的相见如同不相见。”
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聊得甚是热闹,在场的朋友们后来都不说话了,听我们聊。最后,梁冬说了一句:“其实我们可以在凤凰做一档节目,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冬吴会谈’。”
我们设想中的“冬吴会谈”节目自然也就“存而不论”了。不过,非节目的“冬吴会谈”不仅没有停下来,反而成了我们固定的“节目”。从明星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令梁冬有了许多真实的困惑和感悟。这使得我们的讨论不再是纯粹的清谈,而更多地与现实的经济和商业相关。每一次交谈都是一次相互的解惑,都能使我们体会到困惑解除(即使是部分地)后的愉悦和充实。
《冬吴相对论》有一期节目以诺基亚和三星为例谈企业成长和转型过程中的“机缘”,我说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件事情发生,那它一定是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发生;同样,一件事没有发生,那很可能是这件事情根本在此之前就已结束或压根就没有发生过。佛教所说的“缘”,其实就是人为将来发生的某事自觉不自觉的暗中准备和预演;所谓“机”,就是将潜能变为现实的条件和机会。没有发生的事情,要么是有缘而无机,要么是有机而无缘。“机”乃无善无恶,无可无不可,而且不是人所不能掌控的,而人对“缘”是有所作为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都是在为未来的事作准备。诺基亚和三星都是在经济严冬中实现基因突变的公司,原因在于它们在冬天来临之前积累了许多成为世界级企业的“缘”,或者说,它们是有“种”的企业,而很多看似很有前途的企业在严冬中死去和一蹶不振,是因为它们“无缘”成为世界级企业,或者说它们没有“种”。其实这个道理有某种普适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小到一个人,一个项目。“冬吴相对论”这样一个小节目,也有它的“机”和“缘”。我们设想中的“冬吴会谈”节目直到现在还没有做成,但我们想通过这个节目要做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冬吴相对论”实现了。
有一次,梁冬和他的太太坐在出租车的后排说话,司机突然回过头来说:“你是梁冬吧?”梁冬在惊异中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司机得意地笑了笑,说:“冬吴相对论,对吧?”。有一次我坐出租车时正好碰到车上在播这个节目,司机告诉我,有一次乘客上车就要他调到经济之声,他才知道了这个节目。他没有听出我的声音来,说了一句让我颇感窘迫的话,“那个吴国凡,普通话比我强不了多少,但说得还蛮有意思。”
这个节目的传播范围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本人甚至收到过一封来自上海提篮桥监狱的来信),虽然它不是也决不可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节目。商业上的定位论有时教条得可笑,升斗市民和商业精英之间的界线也许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清晰,我们不在意人们是通过宝时捷的车载音响还时通过十元钱的袖珍收音机听到我们的声音,因为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横跨这两个阶层,我们也亲眼看到他们当中有人在短短的数年间从这个阶层迁移到另一个阶层。我们只在意他们是否会说我们只站在某个阶层的立场、以某个阶层的语言、口吻在信口雌黄。我们相信总能在立场和语言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并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不能讲很好的普通话,但我们希望我们所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