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死时段 ——说说广播电视节目的时效功能

(2012-12-26 15:21:07)
标签:

广播电视

堵车

交通台

吴秀波

杂谈

分类: 视听杂谈
生死时段 <wbr>——说说广播电视节目的时效功能
    这里说的“生死”,与人命无关,与单位无关,却与节目有关。这里说的“时段”与历史无关,与年度无关,甚至与每一天也无关,却与某一刻有关。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正是某些个“时段”成了人们选择做什么事情的单元格。5秒钟,决定了大部分人对一张报纸版面上的文章是否可以读下去。决定了对一台广播节目是否听下去。5分钟,决定了人们对一台访谈节目是否看下去。10分钟,决定了人们对一部电视剧是否可以看下去。20分钟,可以决定私家车主对交通广播提供的路况播报是否认可。由此,“生与死”在这里成了“有用或无用”。你办的报纸,你播的节目我能看下去,有用。反之就是无用。
     25日晚北京市下班高峰期间,在20公里路程却开了3个小时的时段里,笔者充分享受到了无可耐何的“有用”和挥之不去的“无用”。李莉和杨阳两位让我们倍感亲切的主持,在电波中陪伴我们“一路唱堵”。间隔不到10分钟就播报路况的时速很及时。一路上,你可以听他俩笑聊起女人如何给男人加分,比如独自给女友买到对方中意,尺寸又合适的高筒皮靴能加高分。听他俩给我们选播的那首谭咏麟唱的,几乎听不懂词的粤语版老歌。听一位专家对校车进水沟淹死11个孩子新闻的评论……。3个小时里,交通台的内容很热闹很丰富,就是没有一个人提到现在正是西方过的那个圣诞节的当晚。回家后上微博才被博友告知:“去年同样是圣诞节当日的下班高峰期间,比今年更拥堵!”
    由此引伸出我们对如何掌控“时段”的思考。在平日大部分时间里,交通台播路况的间隔是半个小时。按近日有关机构统计北京人上下班单程需要平均45分钟来估算,半小时才报一次路况是否属于迟来的信息。即便不是上下班时段,半个小时我们已经开了多少距离?相信无论是交通台还是司机心里都非常明白。  
     由此也引伸出我们对“时段”中的内容形式,与时段是否匹配的思考。为什么在10分钟里,有些电视剧大段的台词使你看不下去而换了频道?因为台词无聊。可我们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听王刚、张铁林、张国立那三位一气唠叨十多分钟,仍然觉得有趣?因为台词和他们的形神表演的确有趣。为什么看某些抗战剧里杀鬼子如砍瓜切菜般热闹,你也没觉着剧情紧凑,因为戏假。可为什么在《黎明之前》里你看吴秀波演的刘新杰那张脸,在镜头中动也不动地苦想了那么长时间,你也不觉得厌烦,因为你已经被剧情套进了角色开始的静默之中。为什么你在地铁中看到电视里歌手扬着脖子酣唱时,并不感兴趣。而看到电视里的魔术和动漫画面却定住了眼神,因为地铁里不是听音乐的环境,而有动感和神奇的短镜头才能解决车厢中他人和噪音对你的干扰。为什么你开车开到半夜,听春晓在“蓝调北京”里那独特的音色、语感,和内容并不新奇的絮语式的播报,不仅没有一丝沉闷反而觉着很雅很甜。因为此时此刻,你的享受早已经接受了她的风格对“时段”的突破。
    这里,“时段”的生死时限与其内容有了质变的转换。什么样的节目需要什么样的“时段”来吸引观众听众?观众对在什么样的“时段”里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很值得我们推敲。或许恰恰正是这些个分布在每一天中的,不同的播出时段和每个时段播出什么内容,关乎到广播电视节目能否真正获取受众信任,脚踏实地服务百姓的关键。我们不仅要让观众看你一眼,还要再看你一眼,直到看下去时,你就会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