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了一小撮,荒了一大片
——如今流行音乐为啥不流行引发的联想
近些年的时间里,很少有能够被大家传唱的流行歌曲出现,从早年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近年的《同桌的你》,和前几年的《两支蝴蝶》、《童话》……如今?
不仅仅是舞台和歌辑中的东西传播不开,即便是电影、电视剧中也几乎没有被大众传唱的歌曲。连《潜伏》里谢若林那几句结结巴巴的台词都被不少人学来学去,谁又能记住这剧里的歌词和哪怕是一个小节的曲调?如今的音乐不流行已经成为事实。
难道是曲高和寡了?或许有点原因,且不论《青藏高原》是否算流行歌曲,但会哼哼的人不少,敢拉开嗓子唱的不多。张靓颖为张纪中版《神雕侠侣》唱的主题歌多美啊,可她唱就娓娓动听,大众唱一定是撕心裂肺。中听不中唱也算是无法流行的少量的原因之一。
难道是有味没趣了吗?可能。郑均扬着脖子,跺着脚唱出的《回到拉萨》太有味道啦,他完全沉浸在用音乐对拉萨的表达和感悟中。可有多少人去过拉萨,又有多少去过拉萨的人能提炼出他的感悟。对大众来说,越是有普遍性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接受,郑均可以获奖,他的歌却不会被大多数听众传唱。艺术上的钻研甚至是先锋行为的领先,肯定要甩下公众的认可而先行。倘若是少数人先行倒也科学,可齐刷刷地一帮子歌手都要先行,留下一地鸡毛后,偏要让大家看成是凤羽和麟角,那可累了,因为唱需要嘴而不是脑瓜,倘若自己听着都不舒服,想闭嘴时就闭嘴。比如那首《我和你》,听原唱挺美,可自己唱能唱困了自己,我们哪有莎拉布莱曼那样的天籁之音,哪有刘欢从鼻腔里往外冒气的本事啊。
由此联想起我国美术界、影视界、文学界同样曾经走过的“曲高和寡”之路,能够推断出一个规律,先锋的艺术肯定属于一小撮人,关键是我们这一小撮是否与真实社会真实生活完全隔离。是否还有更多的一小撮马不停蹄地也向星球外扑去,关键是还有多少能够甘心为大众创作出能成为口碑的作品,同时也并没有看低自己的艺人。印象派画家樊高是艺术先锋,同样的超写实画家怀斯也是艺术先锋。没多少台词的《可可西里》算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先锋,连说带打的《亮剑》也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先锋,无论是哪一小撮人在研究艺术时,都应该选准钻哪个牛角尖,最可怕的,是统统挤到一起,憋在一个角尖里。
焦大不爱林妹妹,不是敬而远之,而是不敢爱,是怕打个喷嚏会把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吓个半死。农民看粪堆比都市人去看山还舒服,因为有用。如同流行歌曲需要传唱一样,只能听不能唱,仅限于欣赏。贡献点吧,一小撮音乐人们,为了大众的乐趣,从小楼里扔出些能上口的音符。平实些吧,那些跳功比唱功还强的歌星们,大众可没本事跟你们一起哆嗦不停。唱歌用嘴巴足矣,如同那首歌词:“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
流行歌曲曾经让过去的时代沉醉,今天别仅仅醉倒了那点艺人们。
张 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