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诱人自焚,到自己挖坟

标签:
印度收视率《同一首歌》电视台第一次心动杂谈 |
分类: 百味图评 |
http://s16/middle/861aa371ta9f56a7c8dcf&690
图为印度某家电视台记者怂恿农民自焚现场
印度一名29岁的农民,不满警察处理自己和继母的财产纠纷。两名电视台记者找到他,怂恿他在警局前自焚抗议,还说将通过电视播放为他讨回公道。当这名农民真的在警察局门前点燃自己时,没想到弄假成真。两名记者只顾拍摄,见死不救地完整记录这名农民死前一刻。尽管围观者将自焚的农民救下,但是他终因全身90%的面积被烧伤而不治身亡。
电视台记者为什么要怂恿农民自焚,从他们只顾拍摄不救人的行为推断,肯定是为了追求收视率。这条新闻的热度肯定够高,收视率肯定不低,但两个记者却因煽动自杀罪遭起诉,目前均已潜逃。虽然比起那位策划犯罪行为,并自己亲自进行直播的巴西人华莱士来说,这两名印度记者更加蠢笨,但目的都一致——收视率。
单纯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电视台的收视率应该是电视台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但恰恰电视台的属性又不完全如同电视机一样是件商品,电视台有选择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的权利。由此也就带来了一个你不得不正视的话题,你选什么样的节目,注定了你的播出风格和道德宗旨。印度的这家电视台两名记者因怂恿他人自焚被起诉,那么这家电视台播出这样的节目是否也同样负连带责任,甚至是主要责任?我们上街买个脸盆应该是随心挑选,可至少在其他一些国家,你选电影看会被分“限制级”,这就是电视节目与锅碗等产品本质的区别。
由此,收视率这个词在电视业就被应用得既理直气壮又小心翼翼。曾经的《同一首歌》,曾经的《第一次心动》,和现在的《非诚勿扰》,都很清楚收视率与什么有必然的关系。当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能够名利双收的确很难,好评最多的《士兵突击》只给投资方带来了200万元的回报,而争议颇多的《团长》,4300万元的投资却换回了6000万的资金回笼。两者虽然接近十倍的差距,但两者各有所取,前者给后续发展做了铺垫,后者可以痛快地杀鸡取卵。
能够正确理解收视率,几乎是全球电视业的追求,聪明的电视人一定会在大众最关注、离百姓生活最近的话题和人物上下工夫,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大调查”,比如央视的“星光大道”。不聪明和眼光短浅的人,会把什么“拜金女”、“凤姐”等离谱的人物和半疯半傻的情节攒出来哗众取宠。耍小聪明的人,会自己瞎编个故事,再找个“托”来骗人。脑瓜进了水的人,干脆直接教唆和怂恿他人按设计好的情景制造新闻。如同印度这两名已逃亡的电视台记者,诱人自焚,如同给自己挖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