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过“保卫延安”,听唱过“保卫黄河”,可今天看到了一个新奇的画面--“保卫卧龙岗”。一帮来自河南南阳的大、小学生在卧龙岗山门前的“千古人龙”牌坊下,拉起横幅,齐声诵读《前出师表》,号召拒看《三国》,强烈抗议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电视剧第32集把躬耕南阳的诸葛亮说成是居住在襄阳隆中,将卧龙岗“搬”到了襄阳。导演高希希近日回应说,新《三国》拍的是剧不是历史,观众不用较真。高希希表示,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襄阳与南阳已经争了上千年,尚没有定论。
且不说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对诸葛亮的躬耕地写得有些含糊。第三十六回说诸葛亮在隆中,到了第五十二回,罗贯中又让诸葛亮自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即便是到了清代襄阳人顾嘉衡到南阳就任知府,襄阳人、南阳人都要他给个说法,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于是,他在南阳卧龙岗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到了高希希这里,直接把麻烦推到了“艺术”头上,行吗?
在当今大众接受历史知识的目的性阅览大于研究,接受的方式轻松大于审慎的前提下,很可能电视剧就成了学者们没有料到的,传播历史的一条渠道。不管你是否承认,许多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并不来自专业史料,而是来自小说,甚至是小人书。如今我们在剧中看到的关羽、张飞的模样与小人书中非常相像,除此外你还能说他们该长啥样?
既然连古人都没有搞清楚诸葛亮的躬耕之处,总不能让高希希揭开这千年之谜吧。不管你是否进行艺术创作,有一点是躲不开的,那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诸葛亮搬到鄂伦春大草原上去。难为高希希无奈的选择,选了襄阳必然面对南阳人的强烈抗议。不仅仅只是学生的抗议,还有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甚至与之有关整条产业链的无声抗议。一个曹操墓的发现就已经让考古学者们争论达到了白热化。或许仅剩了半张脸的疑似曹操,躺在早被盗干净了的棺墓中正在纳闷:搞清楚没有,我是谁啊?
因为争论,1990年,《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中的“三顾茅庐”在南阳和隆中两地均可自办首发式。因为争论,襄樊的父母官为了使已被删除了十余年的《隆中对》重现语文教材,数度进京。因为争论,《出师表》中的一处注解使南阳市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当保卫上升到了捍卫,事情早已经超出了史料原本的属性。
在如今这个一首《太阳岛》唱红一座岛,一部《刘老根》染红一座山庄,一个纸老虎“周老虎”差点赚得国家巨额拨款,连淫棍西门庆的故里都被两地争来争去的时代,反映历史的艺术作品几乎成了核裂变,其能量决不可低估。但愿我们的编导们有所警醒,难道我们的观众不知道这是剧吗?知道,但这是有历史背景的剧。难道观众看不见高希希手中高举起艺术的盾牌吗?知道,但照样持矛去扎。在地方文化产业利益趋动和文化传承自尊的前提下,我们的编导们对历史剧应该三思而后行啊。
张光/点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