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在父亲的帮助下,姚启凤借路灯光练舞。

图为别人穿破了的舞鞋,姚启凤捡来自己缝补留用
路灯下,马路边,汗水湿衣衫。当我们见到这么一幅图片时,首先感到的是件艺术创作。但当我们知道这个10岁女孩因无钱上培训班而在路灯下练芭蕾时,心里有点酸楚的滋味。当我们再了解到女孩一家三口“蜗居”的老房子不到20平方米,阴暗潮湿,破烂不堪。知道女孩的父母曾经望子成龙心切,孩子还未出生,“姚启龙”的名字就叫上口了。但生下的却是女孩,不能“望子成龙”,只有“望女成凤”,所以取名叫姚启凤时,一种颇为复杂的审美品位让我们很难马上从这个女孩一家目前的生活境况以及女孩父母对将来生活的心理预期有所判定。
姚启凤从小就对舞蹈痴迷,“我女儿长这么大,几乎没有下过一次馆子,甚至连冰糕、饮料也与她无缘。”终于在她上小学二年级时,家里省吃俭用积攒了点钱送她进了一家少儿芭蕾舞培训班。父亲说,女儿在舞蹈班一学期,从来没有奢求一件像样的练功服,全是父母给她买的处理货。唯一一双练功鞋都是同学穿旧了扔掉后,被她捡回来,补了又补还舍不得穿。今年初,父亲在街上捡回一张商家搭展台丢弃的纤维地毯,每晚将它铺在路灯下,为女儿练习毯子功起到一种保护作用。“路灯当舞台射灯,行人当台下观众。”启凤经常安慰父母说,她已经适应这个露天练功场了。对将来有何打算,小女孩坚定地说,“明年就准备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因为考上了可以免交学费,尽早给父母减轻点负担。”
记得几个月前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年迈的女清洁工为了能给上大学的儿子写信,每晚蹲在街边借路灯的光亮识字。她写的那行歪歪扭扭的字:“如果钱不够了,告诉我们……”被儿子看得落下眼泪。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同样借路灯光亮练芭蕾舞的小女孩,10岁的她竟然为了考学可以给父母减轻负担而苦练。普通人家里的普通情感,在我们眼里,如同剧本一样成了故事。当我们想起那位冬奥会上获金牌的周扬,想起她双双腿有残疾,卖冰糕织毛衣,1分钱都掰出一大半用在女儿身上的父母,也就想起了那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们想起温州的那位大学生因为被怀疑在超市拿了一支28元的牙膏没付钱,与人争执后竟然跳崖自杀,留遗书给母亲:“如果有下辈子我希望还能当你们的儿子,但是自己绝不会再犯这种错误……”在感叹某些年轻人心理脆弱没有明确追求的同时,也会想起尼采的那句老话:“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
希望的目标不在大小,希望的准备不在是否完备。如同女孩全家人生活虽然很贫寒,但女儿的追求和父母对女儿的希望就是一个使人生非常丰满的过程。希望之光照亮了心,路灯之光照亮了路。
张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