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新剧本《知青》引出的话题
http://s3/middle/861aa371t7757227c4ff2&690
61岁的梁晓声已经两鬓斑白,当他把《知青》剧本带给电视剧《知青》的导演张新建后表示:“再不可以是一种很浪漫、很有意思、没有劳动苦难的知青电视剧。”听这话令笔者感到新奇,难道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不应没有浪漫,不应没有意思,而只剩下苦难?许多人都知道梁晓声本人就是位知青,但梁晓声却认为:“浪漫化,是对历史的不郑重、不严肃、不负责任。是要有些悲壮色彩,那本身就是悲壮的年代,北京一个400多人的知青队伍,死了的就有20多个,你不能过滤这些历史。”
一个艺术创作与原生态关系的话题被梁晓声摆了出来,高满堂的《北风那个吹》成了不真实的历史,或者说是被过滤了的历史。用梁晓声对此剧的形容:“他们干活吗?如果整个剧我们看不到扎扎实实的劳动,是不行的。”倘若我们再拿《北风那个吹》、《血色浪漫》等反映知青生活的电视剧去比较一下真实的知青生活,到底什么才是文艺作品的核心?牵扯出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这个艺术创作规律,以及电视剧表现角度所需的故事主线。牛鲜花的本真,帅子的悲情,郑桐的幽默,钟跃民的玩世不恭,这些角色已经牢牢地印在了观众心中。他们干活吗?肯定干了,只是干活并没有被编导们当做故事的主线。时下的观众更愿意接受钟跃民与秦岭隔着山头对唱情歌的那种隔世般的浪漫。
身为当年知青的梁晓声不能代表时下的观众,但他却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他不能不承认当年的知青生活里肯定有爱的浪漫,不表现这种浪漫,也算是不尊重历史的一种。至于表现角度和手法,各不相同罢了。如同那部《大工匠》,都知道那个时代工人的工作量有多大,但可能在剧里表现那么多干活的镜头吗?听听两部反映知青生活的剧名就应该知道,要么是风吹,要么是浪漫,要么就是那部半知青戏的《甜蜜蜜》,不可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青生活画卷。我们对这些非纪实的电视剧作品不该求全。而梁晓声完全站在了用心血倾诉历史的基点上,他的《知青》虽然仅仅就两个字,却浓缩得让你插不进其他什么非知青的东西。况且,不想过滤历史的梁晓声也应该意识到,从文字表达到在镜头里表现,在受电视剧集数限制前提下,会有一段让所有作家心疼的距离。历史很可能因此被过滤。
但愿没有被过滤掉的,是我们曾经在电视剧里没有见到过的、知青的另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梁晓声应该做的贡献,一个对历史负责,又能够被观众接受的艺术作品的贡献。
张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