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指责新华社记者引发的思考
http://s9/middle/861aa371ta9034070a7d8&690
如今有哪位名人敢与新华社记者叫板,一定是被触到了痛处,叫板的理由也应该是底气十足。比如近日名导冯小刚点名道姓地对新华社记者周宁的一通指责,甚至还说出“为新华社有这样的记者感到羞愧”的狠话。
究竟新华社记者批评了冯小刚什么,点燃了冯导的这把火?不久前,新华社记者周宁的一篇署名文章大批冯氏电影“植入广告”,同时赞扬姜文在拍《让子弹飞》时拒绝了6000万元植入广告。冯小刚为此反驳:“片中飞机汽车手机酒等道具皆因剧情需要而出现,没有一句商家广告,没有影响剧情的硬性插入……难道让演员走着去海南,光着屁股演戏吗?”
看得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植入广告”,炸出来的是赚了多少钱和用什么方法赚钱。弥漫在观众眼前的硝烟中,似乎还能嗅到“羡慕、嫉妒、恨”的味道。且不管论战的次序和过程,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始终围绕着钱带来的利益驱动。“植入广告”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在很多创作领域屡见不鲜。影视作品、书画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摄影作品中都留下了“植入广告”的痕迹。连春晚小沈阳的小品都被不少人称为给毕姥爷的星光大道做足了广告。即便是主持人的衣服是什么品牌都不可能躲过观众的眼睛,由此看来,冯导那句“难道让演员走着去海南,光着屁股演戏吗?”的说法不无道理。道具太假,看着不亲切,太真又涉广告之嫌。一部反映当代生活的电影怎么可能让观众满眼全是假东西啊?姜文的《让子弹飞》拒绝植入广告,其实他就是想植,又能往那个历史年头植什么啊?想植可乐有吗?植法国化妆品有吗?倘若在现代影视剧中巧妙植入些广告,总比那些将剧情割裂得乱七八糟的硬广告看上去要舒服多了。
从几部大片的实际放映效果来看,《让子弹飞》确实不错,而确实有部分观众对《非诚勿扰2》中一些刻意拍摄所植入的广告镜头有看法。这就引伸出植入广告是否影响艺术品质的新话题。我们对影视剧中对剧情和人物表演没什么关联,而又过分张扬的产品宣传没兴趣。近日一些媒体指责贺岁片片头广告太长,而名导们解释不关他们的事。可当你在片中看到了不少与片头所播广告产品一样的东西同样被植入剧中,你能说与你没关系?
新华社记者指责冯导的动机由不得我们猜测,但冯导的反击却由此扯得够多够远,甚至直指新华社记者:“请问你何以对中国电影怀有如此深仇大恨?”其实说到恨并非恨人而是恨钱,老百姓掏钱看电影与白看电视剧不同,你的广告太明显,观众肯定冤。你没钱拍电影哪里还称得上什么大片?你植入广告做得不明显商家就不掏钱……如此一条钱串,断了哪一节都是个麻烦。指责和吵骂都无济于事,最好的方式是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有关钱和艺术市场的鱼水关系,对艺术创作可以非诚勿扰,对艺术市场要非钱勿扰,如此而已。
张光/点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