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谍战剧风格带来的思考
http://s7/middle/861aa371ta8f3f3653046&690
这两周看的电视剧有个共同的特点——名不副实。先是《旗袍》里关于旗袍的事情少之又少,虚之又虚,旗袍的由头,仅仅满足了一个汉奸特务色眯眯的占有欲。接着就是《借枪》,枪仅借了十来分钟,剩下的时间里往观众脑瓜里灌得最多的词是钱,别管是借、是要、还是骗,都是钱。由此使观众看这两部剧时产生了两种现象,看《旗袍》是先冷后热,看《借枪》是先热后凉。前者因剧名无趣,前几集太沉闷而丢了部分观众。后者因剧名太煽情,因张嘉译太招人而抢来不少观众。最终造成的收视结果或许出乎人们预料,从“袍”到枪的升温,与从“枪”到“钱”的降温刚好打了个平手。电视台没吃亏,观众是左看右看都没看完整。《旗袍》播完了,据说《借枪》的精彩都在后面,算是对观众的一个补偿吧。
倘若《借枪》依然还是说“借钱”的事情,之后的故事能精彩吗?用专业人士的解释,认为这部剧不是谍战剧,所以不仅好看还应该耐看,因为有真实的生活。用观众们目前的体味,这部剧肯定是谍战剧,只不过是让我们领教了那个年代里,竟然有这么草根的特工,有这么穷的地下党员,真实得缺了点谍战剧的神秘。5毛钱给女儿买个旧布娃娃,1元钱丢了罗成的命,10元钱使裴小姐成了特工,12元钱让熊阔海能要回自己租的房屋,100元钱让熊阔海救病女,200元钱买下关键情报,1000元钱令杨小菊可以勒索熊阔海,1400元可以让周书真卖房离乡……钱,在这部剧里早已经替代了“枪”,生存替代了暗战。
与《暗算》、《潜伏》、《黎明之前》、《旗袍》等剧比起来,《借枪》的故事最“土”。与安同志他爹,余则成,刘新杰和钱鹏飞这些剧中的特工比起来,熊阔海最穷。与柳云龙、孙红雷、吴秀波和李幼斌这些演特工的人比起来,张嘉译最不神秘,最不洒脱,但对表演的需要也最难把握。也恰恰正是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张嘉译最擅长的家常里短和愁眉善目的表演风格得以施展。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的地下党工作的无比艰辛。
007式的邦德人物曾经风靡全球影院,不仅仅是因为东西方政治经济的差异,还有审美需要的文化差异,对偶像人物的塑造需要装饰。可真实的地下斗争与艺术表现之间距离不应该过大,对中国的观众而言,不仅仅是审美,还会审视历史。邦德身边可以美女如云,熊阔海身边只有个操碎了心的周书真。钱鹏飞从来没有为钱发愁,熊阔海却为找钱一口气连演了12集。或许这就是编导们苦心打造的一种新特工形象,和刻意展示的真实亲切的地下党奋斗的故事吧。
第12集,我们又见到了枪,从手枪换成了歪把子机枪。希望就此把有关枪的事情说下去,让借钱再还原到《借枪》,毕竟从创作和收视两方面,都需要实至名归啊。□张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