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的告诫

标签:
于娟驿站里临界点年仅日记杂谈 |
分类: 读文悟世 |
http://s9/middle/861aa371t774b6ef15228&690
小时候耳朵边上老被塞进这样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到咱们也老了,还真不愿意再把这话接着向小辈们絮叨下去。每看到小辈因却少经验犯了过错,也只是在心里一声叹息。直到听说年仅33岁的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4月19日去世了,并看到她留下的79篇抗癌日记时,再想想“老人言”的说法,的确觉得有点完全不同的境界啊。因为人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对人生的反思才最最真切。你就是活到多大年纪,也未必会比濒临死亡的人感触更深。
于娟的日记中,警醒当下年轻人珍惜健康,莫“透支青春”。她感悟到“名利权情钱,没有一样能够带得走。到了这样的境地,什么都不重要。不希望所有人到了生命尽头,才意识到这辈子白活了……”她遗憾的是:“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于娟抗癌日记里的这些话,近日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
虽然于娟的日记没有什么传统认识上的壮丽色彩,更谈不上豪言壮语,甚至还有些凄凉的味道,但却非常真实,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关注,就是这真实的语言表达出的渴望生命的力量感染了我们。这么多年来,我们接受的教育大多是追求忘我的奋斗精神。奋斗是应该的,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理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节奏,科学地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恐怕是更值得时下的工作者们仔细思考和需要注意的一门学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句老话,而于娟对我们的告诫不仅仅在“革命”的范畴内,还包含了对人性的珍视和敬重。“蜗居也温暖”是什么意思?是物质享受并非与生活质量等同。人的情感享受不可能简单地被大房子和豪车所替代。同样,人获取到丰富知识的同时,也不能以短暂的生命为代价。由此,我们再看到于娟的日记时,无不为年仅33岁,已经有了年仅1岁孩子的她早离人世深感惋惜。
于娟身为一名海归博士,在反思探寻自己得病的原因后,开设了一个博客,坚持每天早晚更新两次博客,用生命记录下病中的一些情况,对癌症的情况的介绍,并反思当时的生活方式:“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其实以如今老年人的眼光来看现在的年轻白领们,20多岁就开上汽车,30多岁就住上了大房子。比起当年每天骑1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上班的他们强了不知多少倍。但如今为了生存而竞争的环境同样比几十年前也强了多少倍。一个躲不开的话题摆在每个人的眼前,汽车和什么样的房子都成了可以比较的标准,欲望需要淡定来平衡。倘若不能把握好这个关系,只要卷入无休止的,如同滚雪球一样的竞争中,我们就都成了浮云。于娟的人生在这座人生驿站里驻足,我们可以在这座驿站中仔细体味她的得失,也想想我们之前的所得和所失,用珍爱生命的心走向下一座驿站,让我们的人生旅程中多一些可以小憩,可以静思的空间,算是一位逝者的告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