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坷垃张光
坷垃张光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31
  • 关注人气:2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典型性“奋斗”

(2011-07-20 13:50:23)
标签:

杂谈

分类: 坷垃走笔

    一位在职场打拼了几年,有了些成就的女孩对热播电视剧《奋斗》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一位60后、70后的编导,编造出来的80后的故事,不真实。又有一位没用多少大气力,就略有点成就的男孩,看《奋斗》如醉如痴,觉着很像他们自己的故事。这就形成了电视剧《奋斗》引发的不同反响。
    女孩说的不错,这剧的确不是,也不太可能是80后们编导出来的剧,赵宝刚什么岁数?估计是位50后。50年代的人去揣摸80年代年轻人的生活挺费劲,揣摸80年代人的奋斗精神和奋斗经历就更费劲。由此,我们才会看到几位生拼出来的人物,以非典型性的性格、经历、以及他们的环境,意图表现80后在社会各层面的全部。带来的,就是F4般的闲散和有钱,或是不着急上火的没钱,是王朔般的杂耍语言,和冯小刚般的玩闹京腔。当然,还有冷不丁冒出来的:“理想不是想出来的,是过出来的。”等深邃的哲理,还夹杂着“小巷思维“等等精妙的世纪语言。当我们把这部剧回顾一遍,才发现真正的奋斗主线是婚恋,真正的主角是向南,真正的感受是边玩边干。这与在职场上真正奋斗的80后们,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上肯定有不小的距离。
    男孩说得也没错,只要撇开撞上大运的陆涛和灵珊,有不少80后们能够在这几位角色里分别找到自己的影子,起码能找到不少片段中的共鸣。抢了朋友的朋友之后依然还是朋友,刚结婚就离婚,搭伙做生意被骗,网上找到如意伴侣等等。这一堆填充在《奋斗》里佐料虽然谈不上有什么实际意义,却有真实的生活细节。一个个更属于80后们的细节。因此,让时下的年轻人看上眼,很自然。
    然而,关键是50后的编导们别把现代观念强加给80后们,大厂房生活明明是积累了多年文化艺术素养的50后、60后们的创意,怎么会按在80后身上。拿着几千万不图回报,就为了实现一个设计,让凡高再活过来可能有戏,放在深解“价值”这两个字的80后身上,哪有可能。
    “奋斗”这个词如今包容了更多的东西,早年理解它可能直接想到的是艰苦、顽强、呕心沥血等等。现在可以加进些什么,剧里表现了不少。因此,在词典里还没有把这些新元素加进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奋斗》当做一次非典型性“奋斗”吧。  张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