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名的代价

(2011-07-19 09:49:01)
标签:

徐滔

吴若甫

法治进行时

《人物》

主持人

娱乐

分类: 视听杂谈
         
    在“吴若甫被绑架案”的电视报道中,人们记清楚了两张面孔,吴若甫和徐滔。
    前者,因是著名演员和被绑架案主角而递增出名。后者,因主持人身份加与名演员同在现场出镜而联袂出名。虽然两人身份明显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他们二位都身处险境,都在这个凶险的节骨眼儿上又出了一次名。
    这样凶险的场面的确将吴若甫吓得不善,但对徐滔这位名主持来说却是司空见惯。《人物》周刊介绍徐滔的文章中这样描写徐滔:她曾经头戴钢盔与特警并肩作战,她的车上曾拉过歹徒的尸体,她的脑袋差点开过花,她还试喝过警方麻醉人质的安眠药……。
    如此出名的主持人够难。
    因为她不仅仅是主持人,更是一名记者,一位把第一手新闻素材印入眼帘的记者。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脸面栓在一起的时候,想不出名都难。
    由此联想起那些被黑矿主几个钱儿就堵住嘴的昧心记者,联想起那些整日里突击新闻发布会搂“红包”的“务实”记者,联想起那些拿着权利做交易的黑心主持人和导演,终于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真正为了工作而出了名,顺理成章。真正为了私欲而不要名,是欲盖弥彰。真正为了名声和私利双收,恐怕是都会泡汤。
    徐滔的名声是伴着电视台《法治进行时》节目传扬开来的,在众多电视主持人中,她的模样算不上漂亮,说话的语气和声音既不洒脱也不悦耳,甚至还带着那么一丝的拙劲。或许正是如此,她几乎没有机会客串文艺晚会,也更不容易到哪个电视剧组试一下角色。这就是徐滔专一报道法治专题新闻而出名的代价之一。尽管每一次与特警出现场都会被警方关照,但徐滔仍然要面临突发情况出现的最坏的可能,这是代价之二。抓歹徒不像访企业家或主持晚会能拉赞助,徐滔面前哪有什么“灰色收入”,这是代价之三。
    这三个代价换来的,就是这张算不上漂亮的面孔,是徐滔的名声。这样的名声,干净。  张 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天捂不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