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北静王为怡亲王弘晓考
周传授
《红楼梦》中的十四、十五、四十三、四十五、七十一、一百零五回等,都提到北静王,小说对他总的评价是雍容华贵,礼仪周到,“是个贤王”(见第十四回)。北静王虽名为“水溶”,我认为其实是怡亲王弘晓浓缩的影子。现略加考证如下:
其一,第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时,王爷“年未弱冠”,是说他未满二十。我将此语的理解为:曹雪芹与怡亲王弘晓从小就认识,北静王未满二十岁二人关系已更加密切。
其二,北静王,可理解为“北京王”,因为静与京读音相近。怡亲王弘晓是仅次于皇帝,权力显赫的居住在北京的王爷。静,也说明怡亲王弘晓深居浅出,不爱抛头露面。小说中北静王给秦可卿送殡路祭,也要坐在轿中。
其三,北静王自谓(与贾府)彼此相与之情,同难共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还对贾珍说有“世交之谊”。从这里已点明曹雪芹家族与两代怡亲王是世交关系。
其四,北静王称赞贾宝玉“乃龙驹凤雏,”将来会“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此说明怡亲王弘晓对曹雪芹十分赞赏。
其五,北静王对贾政说:“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这一段话较有重要。1,说明怡亲王弘晓多次邀请了曹雪芹到他的府第,商讨做学问和如何写《红楼梦》。乾隆二十三年(1758),曹雪芹还是迁居到了离怡亲王府附近的白家疃。2,怡亲王的许多朋友如敦氏兄弟、墨香、还有邀请曹雪芹当幕宾(实是写《红楼梦》)的两江总督尹继善,还有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松斋----大学士白潢之孙白筠”等,都是怡亲王府“颇聚的高人”。3,要曹雪芹“常去谈会谈会”,而且还会“学问可以日进矣”。
这说明曹雪芹去怡亲王弘晓府或敦氏兄弟、明仁家中经常“切蹉”如何写《红楼梦》。在怡亲王弘晓和他一帮高人的评阅和帮助下,《红楼梦》一步一步地完成,曹雪芹的学问也一天一天进步。在此也说明,评阅《石头记》的脂砚斋,并不一个人,而都是与怡亲王弘晓关系密切的“高人”。怡亲王弘晓才是真正的畴笏叟,他比一帮朋友(脂砚斋)更重要。
其六,四十五回中,说北静王送给贾宝玉三样东西,即金藤箬笠、玉针蓑衣和沙棠木屐。其实这都是常见的日用品,前面加一点好听的修饰语。这说明,曹雪芹的当时的生活较为困难,怡亲王弘晓确实接济过他,仅送一般的日用品,曹雪芹也感激万分。
其七,一百零五回写宁国府抄家,北静王制止赵堂官趁混作乱,甘冒风险竭力护持贾府。历史上老怡亲王胤祥就是尽力保护曹家的,如果沒有他做靠山,曹雪芹家族的命运将会更加悲惨。
小说毕竟是文学创作,《红楼梦》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所以说,以上的考证,有些是与史实相符的,怡亲王弘晓与作者曹雪芹是有许多联系的。不管作者如何运用春秋笔法,仍可从中找出一些珠丝马迹的。当然,也不能将北静王的一切艺术描写都作为史实来看的,这也不是鄙人的本意。
2012年3月写于武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