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志平:后石油时代的能源与国际金融秩序

(2012-01-03 12:02:03)
标签:

何志平

石油

金融体系

货币制度

能源

财经

2012年未必是世界末日,但或许却会见证到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Colin J.Campbell)所说的「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The End of Cheap Oil)。

 

根据2010年美国联合部队司令部(US Joint Forces Command)撰写的年度报告《联合作战环境2010》(Joint Operating Environment 2010),2012年,石油产能过剩局面即将结束,而到了2030年,石油需求将达每天1.18亿桶,但供给可能仅为每天1亿桶,意味石油缺口将达每天1800万桶。

 

持类似看法的,还包括国际能源机构(IEA),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组织之一,IEA早于《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已公开担忧因为油田产量加速递减而造成的供需缺口。IEA估计,如果目前在产油田的实测加权年均递减率在3.7%左右,那么到2012年,参考情景中的全球石油供应能力和需求将持平,也就是现时各国非常所关注的「石油峰值」问题,此后的石油产能将难以作出更大的提升,以应付未来能源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这种大胆的预测已逐渐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最近IEA的报告指出,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原油库存已连续3个月低于过去5年的平均值,为7年来首次。

 

经济发展是无限的,但地球资源却是有限的,在能源的来源方面,除了少部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外,人类社会目前依然极度依赖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石化能源。

 

我们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是,相对较易开采的廉价石化能源已经所余无几,与此同时,无论是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又或核能和水电等基荷能源(baseload energy),由于发展需时,均无法在短期内填补石化能源短缺所留下的巨大空白。事实上,现时距离最后一个超级油田被发现的时间已有足足二十年了,很难想象,以后能再发现像沙特的加瓦尔油田(Ghawar Oil field)那样的规模并且容易开采的油田了。

 

尽管地质学界和经济学界在石油峰值何时出现的时间上仍存在一些争议,但重要的是当市场普遍都相信峰值的存在时,无论实际上这一峰值是否会于今年来临,对石油产能的担忧和预期,就足以令世界笼罩在石油枯竭的阴霾之中,市场的「风险溢价」就只会越来越高。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向纵深发展,能源供求与经济金融体系实际已经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工业产品,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Agreements)解体之后,目前的美元本位制是一种脱离黄金的货币制度,这种体系是一种基于信贷关系的体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一般机构通过信贷关系的共同作用,使得银行体系内流通货币量扩大。货币因借出而存在。但无论是08年由美国次按风暴引发的金融海啸,还是当前正在发生的欧债危机,都充分暴露了现制度的虚弱︰部分国家的信用泛滥和无节制消费,导致全球性的银根短缺,问题出现时就开动印钞机,以新债偿还旧债。债务和货币以几何级数增长,但同时能源消耗的增长却无法遏止。货币越来越多,物品与能源却越来越少,成为了通胀飙升的重要诱因。

 

在新世纪,我们认识到能源不是一个局限的概念,它更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和区域安全等议题。2011年初的埃及、利比亚等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以至最近伊朗军演和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警告,均令石油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纽约期油连日上涨,彭博访问27位分析师平均预测,2012年纽约原油期货均价可能连续第四年上涨,并将创下历年来最高均价。

 

伴随着货币系统扩张和能源价格的攀升,中国、印度这些新兴经济体,将会首当其冲。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天只消耗490万桶石油,但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上升至900万桶,十年间上升了近一倍。

 

而美国联合部队司令部的报告更加吓人,该报告认为「石油峰值」将给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带来重大影响。经济上,石油供需失衡将带来的「新的大萧条」(New Great Depression)。政治上,经济减速可能放大了其他的社会问题,使一些脆弱国家崩溃。如何在这种有限的能源条件下确保经济发展,遂成为了我们的世代的重要挑战。

 

一如曾担任美国前总统乔治布殊能源顾问的西蒙斯(Matthew Roy Simmons),在《沙漠黄昏︰即将来临的沙特石油危机与世界经济》一书中表示,近几十年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可说乏善可陈,许多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已是二、三十年前的发明了。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我们需要50至100年,可再生能源才有望取代化石能源。因此,要确保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我们首要取得科技的突破,以蛙跳式地缩短上述时间。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正视的一大趋势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其消费模式正朝着西方国家的模式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

 

但问题是,美国的生活模式,并不适合将来的地球︰她只有世界5%的人口,却消耗了全球20%的能源,美国人拥有全世界25%的汽车,却使用了全球40%的汽油。如果这个世界上的60亿人口全部以美国人的方式生活,那么人类将需要四个地球的能源,才能维持这种美式奢华。因此,人类需要反醒,我们到底是要继续崇尚大车大房的美式生活?还是过一种简朴的生活?答案是明显的,我们必须从这一刻做起,节省能源,改变生活方式,摆脱石油的魔咒。

 

最后再回到我们的核心问题。能源既然与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但同时,美元为本位的金融体系又严重影响了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在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之前,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到底是否要继续维持上世纪遗留下来的金融秩序,还是靠着人类的智慧,共同构造一种更适合后石油时代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文:何志平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总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