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郑雨
宁波象山人,高级工程师,现任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宁波分院院长,主持了保护规划、古建筑测绘和设计180多个项目,曾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勘察设计奖。
在我国古代,宗族观念相当普及,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逐步变成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祠堂。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祠堂文化涵盖有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陈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等广泛领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
以前,宁波不管城区、农村和山区普遍建有祠堂,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和旧城改造、农田建设等,祠堂大多被拆除,祖宗牌位及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遭毁坏,只有少数祠堂由于位置偏远,或改做学校、粮仓等原因,得以保存。
功能多样,突出崇宗祀祖
布局规整,主次分明结构传统,采用多种样式
从功能上讲,祠堂主要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正厅设神龛供祖宗牌位。有的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也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活动之用。祠堂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以及进行演戏等文艺活动,每逢盛大节日或喜庆日子,都要请戏班子在祠堂里搭台演戏。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布局规整,主次分明
祠堂建筑讲究规则整齐,中轴对称。根据规模大小,有前后两进,前后三进,两侧大多有厢房,门厅后檐大多接有戏台,但也有无戏台的。
祠堂中有无戏台,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村中其他地方已有戏台(以前村里一般有庙,庙里会设戏台),再在祠堂中建戏台就没有必要了;再是由于资金、土地等原因。祠堂中有戏台的,戏台内以一个藻井为常见,如马衙街秦氏支祠、鄞州横溪梅山村俞氏宗祠等,但在宁海下浦魏氏宗祠有二连贯藻井,在宁海岙胡村胡氏宗祠有三连贯藻井。没有戏台的,如月湖张家祠堂、莲桥街杨氏宗祠等。有厢房的,也有无厢房的。在鄞州潘火桥村蔡氏宗祠是男祠、女祠合一的宗祠,这一祠堂格局在目前宁波极为罕见。
祠堂建筑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最后放置牌位的正厅,是祠堂中最主要的建筑,进深、开间、体量最大,建筑高度等级也最高,其他建筑随着功能逐步次之。
祠堂的入口大门一般以门厅式居多,采用三开间,每开间设一对板门,明间的开间和门扇最宽,平时关闭,只有在祭祀、喜庆等重大活动时才开启,两次间略小,供平时出入。另外,也有采用简单的直接在墙上开门作为入口大门的,如海曙塔影巷卢氏支祠;有稍考究一点的,做成牌楼式石框门,如鄞州石碶星光村沈氏宗祠。
正厅开间一般以五开间为多。也有七开间的,如鄞州走马塘陈氏老祠堂;有的三开间,如余姚鹿亭褚氏宗祠;还有采用三间两弄的,如海曙青石街张家祠堂。
结构传统,采用多种样式
建筑梁架结构基本采用抬梁式、穿斗式或抬梁穿斗混合式。
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采用抬梁式构架可以减少中间柱子,利于室内空间的利用,但需增加柱子和梁架的规格尺寸,一般用于明间和次间。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少,具有省工、省料,整体性强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间隔墙。但由于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利用空间尺度不需太大时使用,一般用于梢间和边上尽间。
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形式综合了上述两种结构的优点,又考虑了实际使用、用料规格、建造资金等,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广泛。
屋架一般采用硬山顶,小青瓦屋面。但是也有特例,如北仑柴桥后所村项氏宗祠,屋面采用歇山顶结构做法。
两侧山墙有硬山式、马头墙、观音兜式、民国洋式等做法。采用硬山式的较普遍,如海曙小沙泥街张家祠堂;采用马头墙的,有海曙塔影巷卢氏支祠;采用观音兜式的,有海曙青石街张家祠堂;采用民国洋式的,有海曙牌楼巷杨氏宗祠。
构件精致,多施雕刻和彩画
雕刻部位主要在抱头梁、牛腿、雀替、月梁、柱础等部位。祠堂正厅明间大多会有下悬垂花篮状的挂斗,雕工较为繁琐。彩绘,一般在建筑的内墙、戏台的连梁等部位。雕刻、彩绘的题材往往选用忠孝节义、八仙图像、吉祥花草等。
在石雕方面,如鄞州潘火桥村蔡氏宗祠。其门厅中间正大门设近2米高抱鼓石,须弥底座线脚层次繁琐,面浮雕为松鼠葡萄,栩栩如生,工艺精湛,为宁波石雕之最高水平。
在木雕、砖雕方面,如海曙马衙街秦氏支祠。其戏台是整座建筑中最华丽的部分,中间覆以“明镜”,梁柱、雀替、额枋、美人靠等多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并借助线刻造型和浮凸的块面,饰以大漆,贴以金箔,取得金碧辉煌之效果。雕饰的图案内容有婴戏图、渔樵耕读图和岳飞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共有100多幅。还有门前砖细照壁,门厅两侧磨砖墙面、砖细斗拱、砖雕镂窗等,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工艺于一体,集宁波传统古建筑工艺之大成。
在灰塑方面,如象山儒雅洋村何恭房祠堂。其前厅两侧墙砖细结合灰塑线脚,图案繁琐、工艺精湛,内院天井另有4座牌楼式门洞,采用磨砖结合灰塑做法,为宁波祠堂类建筑灰塑工艺之最。
内墙彩画,主要采用矿物质颜料,常年不会褪色,图案以线描勾勒为主,饰以彩色。彩画保留较完整精美的,当属余姚梁弄孝子祠堂。
油漆方面。祠堂建筑木料均做油漆,一般采用传统生漆,柱子下端均为黑色,体现严肃庄重,屋内均为荸荠红,有些戏台藻井、月梁、牛腿等构件再饰金箔或金粉。
建筑内部一般会在正厅前檐廊两侧设立石碑,记载家族的来源、发展、祠堂的建造捐助情况等,如海曙塔影巷卢氏支祠、南郊路余氏宗祠、余姚朗霞干氏宗祠等。正厅后室设神龛供祖宗牌位,牌位架外一般设门开关,门板上写朱子家训或二十四孝图案,如鄞州走马塘陈氏宗祠。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如:鄞州区梅山村俞氏宗祠称“滋德堂”,铜盆闸村严氏宗祠称“创业堂”,宁海县龙宫村陈氏宗祠称“星聚堂”等等。堂号由德高望重的族人长辈或请名人高官、书法名家书写,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中央,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匾额,还配有对联。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用材朴素,以就地取材为主
用材方面,木材以杉木、松木、香樟、栗树、柏木、枫树,还有榉木等本地乡土树种为主,石材也以本地出产的青石、梅园石、鄞江小溪石、溪坑卵石等为主。
砖瓦则采用青坯砖瓦。石灰则利用海产贝壳烧制并且黏性极强的壳灰。
在四明山等山村中,由于运输等原因,当地祠堂基本采用溪坑石做墙基、墙体,草筋黄泥作填充物,室内用三合土地面,天井地面采用卵石铺装,卵石铺成铜钱纹、荷花等吉祥图案,在朴素单一的材料中寻求变化,表达人们的愿望。如余姚石潭村龚氏宗祠等。
建筑外墙一般采用青砖墙,砌筑方式大致有:清水墙、实叠墙、空斗墙、粉刷墙。另在山区建筑墙身大多采用块石、卵石垒砌。建筑的内墙用材,因功能起隔间作用,在明清年代,多数用芦壁,即芦苇秆或箭竹片作骨架,草筋黄泥作填料,壁面再涂石灰;也有板壁墙,用材多为杉板之类;另外还有龙骨砖墙。
建筑的外墙色彩以黑白为基色,青砖、粉墙或清水砖墙、黛瓦,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朴素、高雅、统一的建筑色调。(七秒钟小鱼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