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近代童装
②近代文明新装
③旗袍秀
胡龙召 摄
主讲人 陈万丰
鄞州区东吴镇人。1962年起从事文化(文物)工作,1997年创建宁波服装博物馆。毕生致力于宁波地域历史文化调查研究和博物馆事业,近10年来合作和独著《宁波服装》、《红帮服装史》等。
清代宁波服装多为袍服制。男子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女子多穿大襟式上衣长衫,着长裤、系围裙。她们的袄子,前垂及膝,后垂至臀,衣袖非常宽大。瓜皮帽用六瓣布缝合,明代初年创制,取六合一统的意思。清末瓜皮帽花样翻新,帽顶有平顶、尖顶、硬顶、软顶之分,有的帽檐正中缀一颗宝石以示高贵。1912年民国建立,官方发出“剪辫通令”,200多年来的蓄辫陋习慢慢扫除。服饰“辨等次、昭名分”的等级观念彻底被淘汰。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开始对服饰各取所好,自由选择。宁波邻近上海,在上海发展的宁波人耳濡目染,给家乡带来西方人的时尚服装、饰品。20世纪30年代编纂的《鄞县通志》文献志·服饰指出:“五十年前,敦尚质朴,虽殷富之家,皆衣布,素非作客;喜事,罕被文绣者。海通以还,商与沪上者日多,奢靡之习,由轮船运输而来,乡风为之丕变。私居燕服,亦被绮罗,穷乡僻壤,通行舶品。”
从19世纪中后期起,宁波人的衣着悄然改换,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男人的长衫马褂,改为长衫、西裤、礼帽、皮鞋组合,冬天在脖子上加条围巾。民国初年至以后十年左右时间里,女子依然是上衣下裙的形制,起先流行的高耸的元宝领渐渐低了下去。以大襟袄裙主宰的女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女学生穿上倒大袖、圆下摆的上衣和黑色裙子、白色纱袜,一身文明新装。普通女子多穿旗袍,至于一些名媛闺秀,则穿胸部收省、腰围狭小的改良旗袍,尽展女性迷人的曲线。女性的“三围”显山露水,身材修长者亭亭玉立,身材矮小者娇小玲珑。总之,旗袍之美,美在含蓄而又性感,简洁而典雅。
20世纪上半叶,受上海等大都市服装新潮的冲击,女子“行头”不断
翻新,改良旗袍的衣料从土布改为进口的隐丹士林、纱绉、羽缎一类的洋货,有的选用高档呢绒、哔叽、毛葛、直贡呢等,有的采用外国机织的花边和图案,贴、镶、嵌、滚。纽扣有盘纽、如意纽、蝴蝶纽、花篮纽等。衣襟的变化,窄袖、宽袖的互换,衣长、衣短的更替,反复无常,标新立异,更显得内敛、沉静、贤淑。
男装,上层社会兴起西装和中山装。在“只看衣衫不看人”的岁月里,有的人“一千家当,八百身上”。当时三件套西装,面料选择厚实耐磨的呢绒,款式有双排扣、单排扣,内以衬衫、领带衬托,三节头皮鞋擦得锃亮。中山装是辛亥革命胜利后规定的一种礼服,它与西装比较,既具量身定制、立体裁剪的长处,又包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前门襟五粒扣代表五权分立,四个口袋则为礼、义、廉、耻。中山装翻领,领口封闭,对称布局,十分严谨。
不过,西装和中山装宁波当时穿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市民的日常衣着,依然以传统的中装为大宗。尤其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多为生计操劳,考虑劳作之便,推广上衣下裤。男装是对襟盘纽布衣,下裳是肥大的叠拢裤,平面裁剪,即将一块布料对折,对折处中间剪半圆形作为领子,裁出腰部,袖子不够长的,用罩袖加长。胸部二分之一处是门襟。衣缘处手缝或机缝,再以同样的布条编成纽扣。裤子更加简单,用白色或同色的布料做腰头,系上带子固定。衣装变化在衣襟,一般右衽,镶上盘纽。冬闲时节,男女皆着衣长过膝的棉袍子,挡风保暖。
围裙是农村平民的一种冬装,用厚重的毛蓝土布缝制,分前后两块。普通裙长85厘米,腰头宽13厘米,下摆展开长100厘米。腰头两端钉布带各一,腰部左右各收36个小褶,用双股色线扎成三组菱形网格纹,作为收缩和装饰。围裙通常围在裤子外面,以中老年穿着较多。
龙裤,满裆,前后面一模一样,可随意使用。裤身用四块布料缝合,裤长90厘米,腰围长50厘米,腰头宽10厘米,腰部下面两侧开衩,裤脚边缝两条平行线条,增加牢度。腰头正中施折褶30个,用蓝色丝线织成网格状,于细微处见精美。两侧装贴袋,插手处锁线眼,耐磨,不易破损。
宁波的童装,无论是婴幼儿或启蒙学童,有钱人家选取色泽鲜艳的绸缎,上绣花鸟图案,寓意长命富贵等,女孩对襟、琵琶襟,圆领、西装领,收腰。到了上学时,多穿素色旗袍。
在服装的演变中,裁缝和服装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宁波是近现代中国服装变革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红帮裁缝的故乡,红帮裁缝们在北上、南下、西进拓展的同时,有的留在宁波,扎根故土,坚守裁缝铺、服装店,为市民缝制服装。1932年,宁波城厢有成衣店23家,西装店7家。发展到1935年,西服店计30余家。这些西装店大多设在东大路(今中山东路),少数设在县前街、大池路和江北岸一带。其中以咸塘街的“三一服装店”,东大路的“金龙服装公司”和鼓楼的“万和祥西服号”较为著名。“三一”在宁波30多家夫妻老婆店式的服装业中,跻身前列。是由药行街永和西服店发展成为“金龙”的,三开间门面,三楼,公司员工有二三十人。“万和祥”是宁波服装业的老字号,店址初在公园路,不久迁址中山路蔡家弄,后设在中山西路渡母桥(今鼓楼东侧)营业。
从上述宁波近代服装,以及宁波近代服装产业的演变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演变的烙印,服装的演变史,也是一部人文演变的历史。(七秒钟小鱼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