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学文之心安之处是吾乡

分类: 悦读经典,体悟行解 |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涵养、包容、高贵……你如今的气质里就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身为一名教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不仅应有以师为荣、以师为乐之心,更应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德。可如今自己学不精、道不清、知不定、德不明,茫然不知所措,何以为师?为了尽快的学理修业、明道进德,一有闲暇我便如饥似渴的阅读《大学》、《中庸》、《论语》以及六经中部分典籍,希望能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引导和指点。
我读书的缺点是诚意过重,易陷于固执。为了准确的把脱窠于儒学“格物致知”理念的阳明心学了悟明白,我继而研读了《传习录》、《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然而这些经典实在是博大精深,我资质愚笨,恐怕不能学精悟准,以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反而走火入魔,误入歧途!所以我把学习的感悟写出来,以期得到各位高朋的指教。
读《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诗经》等,使我真真理解了“易简之善以配至德”的道理:语言通俗,说理平凡,举事浅显,易懂易学;有时恐怕不能准确的表述思想,干脆原话照搬,更不加修饰,质朴自然。当然由于古今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在文意理解上可能有点难度,但如果用诚正之意、情理之心,体悟行解,便会豁然大通。
《大学》给我们指明学习就是为了清晰、明确并坚定做人做事应该具有的至纯至善的德性;学习是为了使人民脱离迷茫,抛弃私念,心定神安的为人处世,意诚气和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社会生活的和谐圆满。
《大学》还教给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本末始终的顺序;学习要正心诚意、慎独无欺的探究,直至掌握事物的根本规律和极致原理,从而“富润屋,德润身”、大中至正的修齐治平。
《中庸》主张“致中和”,就是挚诚、勤勉的调节自已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至善明德。社会就象琴瑟,每根弦都可以改变声调。要想乐曲和谐,就要先调好琴弦,这种“调节”的功夫就是“致中和”的功夫。所以我们要谦虚谨慎、精细入微的“察时”、“察势”、“察己”、“察人”,并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素其位、慎其独、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和而不流,中立不倚,至诚尽性,以求获得“惟精惟一”的至正大本和和谐达道。
我们一定要先立志。所有的人都一定先有迫切追求的理想,而后才能德业精进。无论愉悦、疲惫和迷茫都要念念不忘学理明德,真心诚意,毫不自欺。日子一久,至善明德就得以存养、扩充和延伸,我们的心自然而然的止、定、静、安,然后心和意诚的学技悟能,致用于修齐治平。对于正确的学习态度孔子自己有个简明形象的说法:“我用起功来就忘掉吃饭了,高兴起来就忘掉忧愁了,不知不觉老年就要来临,就是如此罢了。”
《论语》就记录了孔门关于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行为规范,语言浅显、易于理解、易于效法。使人们的思想有所依,言行有所从。
孔子辑录的《六经》则是为了给当时社会生活制定基本规范和标准:诗经是文范、尚书是法制、礼记是态度、易经是哲思、乐经是规欲、春秋为史鉴。受时空和心脑所限,自然难免有时代的孤陋寡识和思想的偏颇自是。现在看来四书六经中不合时宜、腐朽专制的很多,愚民惑人、媚权附势的也有。但先贤已教导我们要学致中庸:温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远而不诬,广博易良而不奢,絜静精微而不贼,恭俭庄敬而不烦,属辞比事而不乱。
《诗经》是诗歌文学方面的典范和标准,是为挽救“礼崩乐坏”、浮躁混乱、无所适从的人心;以诗经那高雅纯净、天真无邪的辞颂化导民风、陶冶性情、涵养德操、移风易俗。
《易经》是哲学思维逻辑,它帮助引导人们认识明晰宇宙万事万物的原理和规律,就如同了解“树叶一定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树根一定朝着水的方向奔跑”一样,进而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因势利导,改过自新,革故鼎新,趋利避害,择善而从。
《尚书》、《礼记》、《乐经》、《春秋》在此不再赘述。
那么,我们如何继往世绝学,为社会立心,为生民开创至善和谐的太平盛世呢?
一、净化环境,倡导善德。
首先要知善明德。“善”和“德”就是心和性淳,神清欲淡;知书识理,谨言慎行;勤劳恳为,俭德雅操;为善去恶,严己宽人……
其次是崇德扬善。如果我们的社会所弘扬的、尊贵的、歌颂的……都是正直的、真善的、明德的、纯洁的、干净的……那么这个世界自然会慢慢变好。如果这个社会崇拜名利,以致奸诈、阴谋和权术横行,这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就已病入膏肓;此时再讲圣人教导,人们便把它当成累赘包袱,从而格格不入。
我很少看流行的影视剧,太假,太乱,太无聊。可这个暑假我看了一部电影《搜索》,导演陈凯歌,二O一二年拍摄,彰显出了导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良心。可惜许多导演为了收视率、为了媚俗、为了降低成本也拍了许多的垃圾作品。
二、端正态度,明德正操。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塑造自己灵魂的工程师,不断修养生活和学习的态度;要尽量做到严肃而不孤僻、活泼而不放浪、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狂、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以使自己不断的丰富、涵养和通达。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风光得意时谦虚包容,萎靡不振时阳光进取,把硬茧、眼泪和伤痕当做奖杯和勋章。一个人要成长、成熟,就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磨炼他的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让他常常出错,然后勇于改正;让他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图强,充盈自己的胆识和才技,强大自己的心智。
三、博学通达,格物致知。
数有数理,文有文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达理方能心安理得的知和行。因此要以至诚之心不断地钻研,不断读经悟典,谦求高士点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逐渐的培正祛邪、通情达理、以致明德至善。
优秀的经典可以帮助我们通晰人情事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儒、释、道的思想悠远精深,虽各有修行法门,又殊途同归;我们应遍读经典,要运用基本的善恶标准和是非观念去辨假识真,融会贯通。这个假期我读的《菜根谭》语言精美,启迪开蒙,安神感性,明心见悟;《颜氏家训》就象家翁谆谆善诱、诲人不倦。这些经典切合实际、语言通俗,现代人听来无任何迂腐和不适,继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学习要循序渐进、由简入难。《礼记·学记》中说:精通熔炼铜铁修补器具的人的儿子,一定会先练习缝缀皮袄;善于制弓的人的儿子,一定会先练习用柳条编簸箕;开始让马驹驾车与熟练的马驾车相反,要把马驹系在车后。我们蹦不到的地方,不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上去。
四、知行合一、择善即行。
心无所安,意不能止,理无从得,活了个糊里糊涂,随波逐流,过了个随心所欲,悔误丛生,落了个疲惫不堪,心慌意乱。与其苟活飘摇在人世间,何如清明、积极地享受生活。先把自己的心安稳住,不再纠结,不再迷茫;然后按自己心中正确的指引即刻去做、努力去做。当然要保持独立的灵魂和思想,谦卑自己、虚空自己,以人为师,兼容并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明德修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琢”要“磨”,要“修”要“养”,要使情感与价值观统一,要致良知;认知与良知一致了,就达到了“至善”,那自然就能依心即为则无所不当,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就象写这篇文章,我也先是把想说的先写上,然后再整理思绪,沉淀义理,打磨文字,精确言表,以求辞能及意,又可醒己明德。
尽心尽力、无愧于人是为了坦荡的活着,格致诚正、通情达理是为了通透的活着,明德顺理、为而不争是为了安祥的活着,学文长技、博才广智是为了从容的活着;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此生何悔何忧?
前一篇:颜氏家训卷一兄弟第三
后一篇:《上学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