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版《沂水县志》卷二共八章﹕自然环境

(2013-11-01 12:11:21)
标签:

文化

第一章地质                                                                                       第一节地层                                                                                       沂水县地质较为古老, 地层有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第四系4类。各类
地层的大体分布是:太古代、古生代地层在县境西部、北部和东部,约占全县总
面积的6 8%,地层形成年代距今有6-10亿年;中生代地层出露于沂沭断裂带间,
形成年代距今约5亿年; 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山间谷地及河流两岸,形成年代
距今约0.3亿年。出露地层由老到新的层次是:
    前震旦系:分布于县境东部、西部、北部及西南部,基岩以片麻岩为主。
    震旦系:分布于黄山铺、龙家圈、崔家峪等乡镇一带,岩石种类有两种:一
是黄绿色页岩夹薄层泥灰岩,分布于柳泉、北越庄一带;二是石英砂岩,分布于
磨峪一带。
    寒武系:分布于县境西部、北部青石山区及富官庄、姚店子等乡镇,主要岩
石为石灰岩及页岩。
    奥陶系:分布于许家湖乡的吕丈坡及富官庄乡、姚店子镇等地,主要岩石为
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白垩系:分布于沂沭断裂带之间一些地区,主要岩石为砂岩、凝灰质砂砾岩
及安山玄武岩。
    第三系上下玄武岩组:零星分布于圈里、诸葛等乡镇,主要岩石为伊丁玄武
岩,橄榄玄武岩,夹松散砂层砾及粘土层。
    第四系:分布于河流两岸,为冲洪积松散地层,既有粗砂层及砾石透镜体,
又有黄土粉沙粗砂层及砂土和光屑混合物。
第二节构造
                                                                                      沂水县全境处于沂沭断裂带中段,沂水-汤头、-葛沟两条大断裂带纵贯
全境。由于这两条断裂的影响,境内又有3组6条小断裂,控制着全县的地质活动、
地貌发育和水系分布等。
    NNE向断裂。主要由沂水-汤头断裂和-葛沟断裂组成,断裂方向基本与
益(都)新(沂)公路平行,属沂沭断裂带,规模大,断裂深,为扭压性断裂。受这
两条断裂的影响,形成了东侧长虹岭隆起,延绵长达数十公里;槽中形成了沂水、
马站盆地等地貌类型。
    NW向断裂。主要有姚店子-金星头断裂、韩旺断裂及沂水-石桥断裂。这3条
断裂都位于NNE向断裂以西,控制着沂河中段走向的发育。
    NEE向断裂。主要有下泉一坦埠断裂、桃花、会仙院断裂。这些断裂与沂
沭断裂带垂直,与NW向断裂斜交,控制着夏蔚河的走向。
                                                                                     第二章地貌第一节地貌特征                                                           
  沂水县为低山丘陵区,西部、北部为低山区;东部、东北部为丘陵;中部、
南部为平原。 最高点为县境北部的沂山南侧的泰薄顶山,海拔916.1米。最低点
为县境东北部的朱双村东,海拔101.1米。全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第二节地貌类型                                                                     
  全县地貌类型大体为“一山六岭三分平”。
    山地  面积20.03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5.5%,平均海拔高度400米以上,相
对高度在200-400米之间, 多为古生代石灰岩、页岩所构成。该区的大部地区山
岭连绵,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区域性小气候较多,历有以农林牧为主发展多种经
营的传统和习惯。
    丘陵  面积208.24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57%,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间,
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该区特点是:岭矮坡缓,岭顶浑园,谷地宽展,多为太古
代变质岩构成的砂岭,土壤多为棕壤,是全县花生、黄烟的集中产区。
    平原  位于沂、沭河两侧,为第四纪冲洪积平原及山前倾斜平原,呈带状分布,
面积136.95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37.5%,海拔高度在115-200米之间,相对高
度小于50米,土壤多为潮土,是全县粮、菜的重点产区。

                                                                                     沂水县地貌类型特征表
                                                     单位:万亩、米

┌──────────────┬────┬────┬─────────┐
│类型                        │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面积             
│                            │        │        ├───┬─────┤
│                            │        │        │合计  │占总面积%│
├──────────────┼────┼────┼───┼─────┤
│总计                        │        │        │365.22│100      
├─┬────────────┼────┼────┼───┼─────┤
│其│中山                    │>800   │<400   │0.03  │0.01     
│  ├─┬──────────┼────┼────┼───┼─────┤
│  │低│剥蚀-侵蚀低山(砂石) │400-800 │200-400 │9.86  │2.7      
│  │山├──────────┼────┼────┼───┼─────┤
│中│  │溶蚀-侵蚀低山(青石) │400-800 │200-400 │10.14 │2.8      
│  ├─┼──────────┼────┼────┼───┼─────┤
│  │丘│剥蚀-侵蚀丘陵(砂石) │200-400 │<200   │129.53│35.5     
│  │陵├──────────┼────┼────┼───┼─────┤
│  │  │溶蚀-侵蚀丘陵(青石) │200-400 │<200   │78.71 │21.6     
├─┴─┴──────────┼────┼────┼───┼─────┤
│山间台地                    │100-200 │<50    │2.52  │0.69     
├──────────────┼────┼────┼───┼─────┤
│山间盆地                    │50-200  │        │134.43│36.7     
└──────────────┴────┴────┴───┴─────┘

    注:沂水县河流、沟渠、水库、塘坝、汪塘面积32.1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
的8.79%,此面积已含在山地、丘陵、平原面积之内。                                     第三章山脉第一节泰薄顶山脉                                                         
  泰薄顶山脉,位于县境北部、东北部,是沂山延伸部分,走向东北-西南,
为全县北部的天然屏障。山体由前震旦系片麻岩、寒武系石灰岩、页岩构成,少
数由第三系玄武岩、砾岩、粘土岩,白垩系砂岩及凝灰质砂砾岩及安山玄武岩构
成。木本植物主要是刺槐、赤松、苹果、山楂、酸枣、黄荆等。草本植物主要是
黄背草、狗尾草、白羊草、结缕草、百里香等。植物性药材主要有桔梗、黄芩、
丹参、柴胡、防风、远志、酸枣核等。该山脉有10座主要山峰,主峰泰薄顶耸立
于群峰之西北。

泰薄顶山脉主峰方位、走向、海拔表

┌────┬────────────────────┬─────┬────┐
│山名    │        方        位                    │ 走  向   │海拔(米)│
├────┼────────────────────┼─────┼────┤
│泰薄顶  │泰薄顶山脉西北,沂城北43公里            │东北-西南 │916.1  
├────┼────────────────────┼─────┼────┤
│西大平  │泰薄顶山西南                            │西北-东南 │640    
├────┼────────────────────┼─────┼────┤
│刘家大崮│泰薄顶山西南,沂城西北21公里            │西-东     │525    
├────┼────────────────────┼─────┼────┤
│三山朵子│泰薄顶山南                              │东北-西南 │707    
├────┼────────────────────┼─────┼────┤
│卞山    │泰薄顶山南                              │西北-东南 │537.7  
├────┼────────────────────┼─────┼────┤
│秃山顶  │泰薄顶山东南                            │东北-西南 │494.8  
├────┼────────────────────┼─────┼────┤
│龙山    │泰薄顶山东南,沂城北偏东38公里          │西北-东南 │542    
├────┼────────────────────┼─────┼────┤
│峨山    │泰薄顶山东南,沂城东北33公里            │东北-西南 │491.9  
├────┼────────────────────┼─────┼────┤
│太平山  │泰薄顶山东北,沂水、临朐、安丘三县交界处│东北-西南 │523    
├────┼────────────────────┼─────┼────┤
│唐王山  │泰薄顶山东北                            │东北-西南 │476.1  
└────┴────────────────────┴─────┴────┘

第二节狼炕子山脉                                                                   
  狼炕子山脉,位于县境西部,石(臼所) 泗(水)公路以北,走向西北-东南。
山体主要由寒武系石灰岩、页岩构成,马连河两侧及崔家峪河以北的部分山体则
由前震旦系片麻岩构成。木本植物主要有刺槐、侧柏、苹果、酸枣、黄荆等。草
本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狗尾草、白羊草、鬼针草、百里香。植物性药材主要是桃
仁、杏仁、侧粕籽、酸枣核、苦参等。该山脉有主要山峰10座,狼炕子山居群峰
之西北。                                                                             狼炕子山脉主峰方位、走向、海拔表

┌────┬─────────────────┬─────┬────┐
│项目山名│     方          位               │  走  向  │海拔(米)│
├────┼─────────────────┼─────┼────┤
│狼炕子  │狼炕子山脉以西,沂城西偏北34公里  │东北-西南 │640    
├────┼─────────────────┼─────┼────┤
│龙泉观  │狼炕子山西北                      │近南北    │521    
├────┼─────────────────┼─────┼────┤
│演草顶  │狼炕子山西南,沂水、蒙阴两县交界处│西北-东南 │526.1  
├────┼─────────────────┼─────┼────┤
│锨板子崮│狼炕子山东南,沂城西偏北28.5公里  │东-西     │600.9  
├────┼─────────────────┼─────┼────┤
│良山    │狼炕子山东南                      │西北-东南 │604.2  
├────┼─────────────────┼─────┼────┤
│拉山    │狼炕山子东,沂河西                │西北-东南 │437    
├────┼─────────────────┼─────┼────┤
│无儿崮  │狼炕山山东,跋山水库西端          │西北-东南 │384.2  
├────┼─────────────────┼─────┼────┤
│姜家崮  │狼炕子山东北,沂城西北30公里      │南-北     │617    
├────┼─────────────────┼─────┼────┤
│纪王崮  │狼炕子山东北,沂城西北30.5公里    │南-北     │577.2  
├────┼─────────────────┼─────┼────┤
│东汉崮  │狼炕子山东北                      │西北-东南 │561.9  
└────┴─────────────────┴─────┴────┘

第三节高板场山脉                                                                    
高板场山脉,位于县境西南部,石(臼所)泗(水)公路以南,峰、坪、崮相间
分布。山体主要由前震旦系片麻岩、寒武系石灰岩、页岩构成,中南部部分山体
由花岗岩构成。木本植物主要有刺槐、松类、麻栎、槲、板栗、苹果、酸枣、黄
荆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狗尾草、白羊草、百里香、鬼针草等。植物性药
材主要有灵芝、徐长卿、透骨草、玉竹、紫参、芫花、草乌等。该山脉基本走向
西北-东南,主要山峰有12座,主峰高板场屹立于群峰之西南。
                                                                                                                                                                                    高板场山脉主峰方位、走向、海拔表

┌────┬──────────────────┬─────┬────┐
│项目山名│          方        位              │ 走   向  │海拔(米)│
├────┼──────────────────┼─────┼────┤
│高板场  │沂城西南28公里,沂水、沂南二县交界处│西北-东南 │642    
├────┼──────────────────┼─────┼────┤
│晏婴崮  │高板场山西北                        │东北-西南 │462.5  
└────┴──────────────────┴─────┴────┘

续表
┌────┬───────────────┬─────┬────┐
│项目山名│     方      位               │ 走  向   │海拔(米)│
├────┼───────────────┼─────┼────┤
│瓦屋崖  │高板场山北                    │东北-西南 │547    
├────┼───────────────┼─────┼────┤
│楼子顶  │高板场山东北                  │西北-东南 │431    
├────┼───────────────┼─────┼────┤
│榆棵顶  │高板场山东北                  │西北-东南 │391.9  
├────┼───────────────┼─────┼────┤
│虎囤山  │高板场山东北,沂城西19公里    │西北-东南 │424.1  
├────┼───────────────┼─────┼────┤
│黄石山  │高板场山东北,沂城西偏南12公里│东-西     │339    
├────┼───────────────┼─────┼────┤
│龙山    │高板场山东北,沂城西7公里     │东-西     │242.1  
├────┼───────────────┼─────┼────┤
│炉山    │高板场山东南,沂城西南10公里  │南-北     │301.8  
├────┼───────────────┼─────┼────┤
│虎墩顶  │高板场山东南,沂城西南28公里  │西北-东南 │635    
├────┼───────────────┼─────┼────┤
│峙山    │高板场山东南,沂城西南17公里  │西北-东南 │396.3  
├────┼───────────────┼─────┼────┤
│灵山    │高板场山东南,沂城西南19公里  │南-北     │341.4  
└────┴───────────────┴─────┴────┘
第四节长虹岭山脉                                                                    
长虹岭山脉,位于县境东部,沂河以东,南北走向,北自鸡叫山西南麓,向
南延伸,直至与沂南县交界处。西起跋山,东至与莒县交界处。南北长50余公里,
东西宽14公里, 海拔高度一般在200米左右,岭头连绵,岭顶浑圆,谷地宽展。
山(岭)体主要由前震旦系麻岩构成,北部有白垩系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及安山玄
武岩相间分布,沂水城东也有花岗岩构成的山体。木本植物主要有刺槐、松类、
苹果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狗尾草、结缕草、百里香等。
                                                                                                                                                                                         长虹岭山脉主要山头方位、走向、海拔表

┌────┬───────────────┬─────┬─────┐
│项目山名│方位                          │走向      │海拔(米) 
├────┼───────────────┼─────┼─────┤
│犁山    │长虹岭北部,沂水城北偏东20公里│近南-北   │272.9    
├────┼───────────────┼─────┼─────┤
│跋山    │长虹岭西部,沂水城西北12公里  │近东-西   │西跋山294 │
│        │                              │          │东跋山284 │
├────┼───────────────┼─────┼─────┤
│锣鼓山  │沂水城北5.5公里               │近南-北   │267.6    
├────┼───────────────┼─────┼─────┤
│岜山    │沂水城西南3.5公里             │近东-西   │240.3    
├────┼───────────────┼─────┼─────┤
│玉皇山  │长虹岭东南,沂水城东南19公里  │东北-西南 │232      
└────┴───────────────┴─────┴─────┘

第五节崮坪                                                                         
  在泰薄顶山脉,狼炕子山脉和高板场山脉中,还分布有47座崮、40多座坪,
崮分布在县境西部和北部,海拔高度均在300米以上;坪多数分布在县境西南部,
少数在西北部,被命名的有27座。坪顶多有村庄或住户,并种植农作物、林果等。
                                                                                                                                                                                               全县崮分布、海拔高度表

┌─────┬────┬────┐
│项目乡镇名│崮名    │海拔(米)│
├─────┼────┼────┤
│王家庄子乡│天桥崮  │624.4  
│          ├────┼────┤
│          │鏊子崮  │616    
│          ├────┬────┤
│          │烙子崮  │598    
│          ├────┼────┤
│          │朱家崮  │533    
│          ├────┬────┤
│          │孙家崮子│495    
│          ├────┼────┤
│          │猫头崮  │519.1  
│          ├────┼────┤
│          │端崮子  │420    
│          ├────┬────┤
│          │大坪崮  │518.6  
├─────┼────┼────┤
│王庄乡    │姜家崮  │617    
│          ├────┬────┤
│          │透明崮  │603.9  
│          ├────┼────┤
│          │香炉崮  │592.8  
│          ├────┼────┤
│          │锨板子崮│600.9  
│          ├────┬────┤
│          │双墙崮  │563    
│          ├────┼────┤
│          │连崮    │551    
├─────┼────┬────┤
│高乡庄    │盘龙崮  │450.1  
│          ├────┼────┤
│          │大崮    │579    
├─────┼────┼────┤
│夏蔚镇    │大崮    │588.2  
│          ├────┬────┤
│          │晏婴崮  │462.5  
│          ├────┼────┤
│          │牛角崮  │371    
├─────┼────┬────┤
│院东头乡  │石崇崮  │596.6  
├─────┼────┼────┤
│东于沟乡  │麻拉崮顶│602    
├─────┼────┼────┤
│新民官庄乡│刘家大崮│525    
│          ├────┬────┤
│          │土崮    │501.6  
│          ├────┼────┤
│          │小崮子  │443    
├─────┼────┬────┤
│泉庄乡    │西歪头崮│607.4  
│          ├────┼────┤
│          │锥子崮  │602    
│          ├────┼────┤
│          │纪王崮  │577.2  
│          ├────┬────┤
│          │猪栏崮  │575    
│          ├────┼────┤
│          │板子崮  │578    
│          ├────┬────┤
│          │东汉崮  │561.9  
│          ├────┼────┤
│          │马头崮  │582    
│          ├────┼────┤
│          │丁家崮  │559    
│          ├────┬────┤
│          │东歪头崮│384.9  
│          ├────┼────┤
│          │脚子崮  │580    
└─────┴────┴────┘

续表
┌─────┬────┬────┐
│项目乡镇名│崮名    │海拔(米)│
├─────┼────┼────┤
│崔家峪镇  │牛头崮子│428    
│          ├────┼────┤
│          │锄刃崮子│365    
├─────┼────┼────┤
│柴山乡    │鹰嘴崮  │315.6  
│          ├────┬────┤
│          │无儿崮  │384.2  
├─────┼────┼────┤
│黄山铺乡  │岚崮    │360.7  
│          ├────┼────┤
│          │双崮    │424.1  
├─────┼────┼────┤
│诸葛镇    │三角崮  │514.9  
│          ├────┼────┤
│          │货郎崮  │503    
│          ├────┬────┤
│          │透明崮  │474    
│          ├────┼────┤
│          │马崮顶  │430    
│          ├────┼────┤
│          │红石崮  │       
├─────┼────┼────┤
│泮池乡    │对崮山  │597    
├─────┼────┼────┤
│马站镇    │崮子山  │347    
└─────┴────┴────┘

                                                                     全县坪分布表

┌─────┬──┬──────────────────────────────┐
│项目乡镇名│个数│       坪         名                                       
├─────┼──┼──────────────────────────────┤
│夏蔚镇    │5   │红峪坪、西牛家坪、东牛家坪、朱家坪、小坪                   
├─────┼──┼──────────────────────────────┤
│高庄乡    │1   │桃花坪                                                     
├─────┼──┼──────────────────────────────┤
│崔家峪镇  │3   │李家坪、刘家坪                                             
├─────┼──┼──────────────────────────────┤
│院东头乡  │8   │瓦屋坪、解家坪、姜家坪、高坪、杏山坪、凤凉坪、郝家坪、纪家坪│
├─────┼──┼──────────────────────────────┤
│泉庄乡    │4   │佃坪、磨山坪、郭庄北坪、东南坪                             
├─────┼──┼──────────────────────────────┤
│黄山铺乡  │3   │大李家坪、黄墩坪、灰泉坪                                   
├─────┼──┼──────────────────────────────┤
│姚店子镇  │1   │石官坪                                                     
├─────┼──┼──────────────────────────────┤
│高桥镇    │1   │杨家坪                                                     
├─────┼──┼──────────────────────────────┤
│泮池乡    │2   │西大坪、连理坪                                             
└─────┴──┴──────────────────────────────┘


第四章水系                                                                                       第一节河流                                                                                       全县有大小河溪622条,其中河道长1-2公里的352条,>2-8公里的97条,>
3-4公里的50条,>4-5公里的31条,>5-6公里的22条,>6-7公里的25条,>7-
8公里的8条, >8-9公里的10条,>9-10公里的3条,>10-20公里的14条,大于
20公里的10条。主要河流有:
    沂河  为山东省第一大河,也是县内过境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鲁山南麓,
在下河村东南入沂水县境。向东南流,经泉庄、新民官庄乡,流程14公里入跋山
水库。出库后折向南流,流经柴山、武家洼、龙家圈、沂水、许家湖、袁家庄、
姚店子7个乡镇的边沿地区,流程35公里,在邵家宅村南入沂南县境,再经临沂、
苍山、 郯城等县市入江苏省,在灌云县燕尾港入黄海,全长574公里。在沂水县
境内河段长56公里, 河床最宽处1200米,平均宽670米,流域面积1437.7平方公
里。
    沂河属山洪河道常年性河,1959年以前,汛期可上下营航运,但汛期也易发
生水患。仅清代(1644-1911年) 沂河决口12次,给沿岸人民造成很大灾难。1944
年,全县解放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在其上游流域
面积进行封山造林,闸山沟、修塘坝、水库,下游进行导沭整沂,加固堤坝,疏
通河道工作。196 0年5月,在其上游的跋山与无儿崮之下的白腊顶之间,将沂河
拦腰截断建成了一座大型水库--跋山水库,库容量5.08亿立方米。水库建成后,
由于将河水全部截流,使库下游的35公里河道仅有涓涓流水。全年仅汛期河水较
大,故沿岸群众已在河床上广种粮食、蔬菜、瓜果等。沂河在境内支流繁多,其
主要支流见下表:



    沭河  为县内第二条大河,发源于沂山南侧泰薄顶,有东西两个源头:东源
头始于泰薄顶东的寺峪村北;西源头始于泰薄顶西的石槽峪村北。两源水在东于
沟乡霹雳石村东南汇合后南流,经东、西于沟村南,九岭坡村西入沙沟水库。出
库后, 沿高桥、马站、善疃、道托4个乡镇的边沿东南流,在下村东南入莒县,
再经临沭县进江苏省入黄海, 全长400余公里,沂水县境内流程51.3公里,流域
面积747.6平方公里。
    新中国建立前,由于对沭河缺乏治理,水害严重。1911-1948年的37年间,
即发生水灾34次。1937年7月31日(农历6月24日)河水泛滥,仅沂水县境内就淹没
村庄5个,其中沭水村淹死308人,倒塌房屋800余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群众从整体上对沭河进行了大规模地治理。并
于1 959年11月建成了一座大型水库沙沟水库(库容量1.0216亿立方) ,将沭河水
截流。河水除汛期外,流水量甚小。
    浯河  潍河支流。发源于圈里乡太平山,有东西两个源头:东源头为上二郎
峪,西源头为红石峪。两源水在小弓河村南汇合,流向自西北而东南,沿沂水、
安丘县边境在景芝镇东北入潍河。 浯河在沂水县境内长23.1公里,流域面积225
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漫流河、林头河和圈里河。漫流河发源于杨庄镇邵家楼村
西北, 流向西南-东北,河道长10公里。林头河发源于富官庄乡墙框村,流向东
北-西南, 在西得水村南折向西北,河道长10.5公里。圈里河发源于圈里乡北石
栏村,流向西北-东南,河道长8.6公里。
                                  沂水县境沂河主要支流表

                                                           单位:公里

┌──┬─────┬──────────┬────────┬────┐
│右岸│河名      │发源地              │流向            │长度   
│    ├─────┼──────────┼────────┼────┤
│    │马连河    │泉庄乡、何家官庄    │西北-东南转南-北│20.5   
│    ├─────┼──────────┼────────┼────┤
│    │崔家峪河  │花峪村西、黑村    │西北-东南       │26.5   
│    ├─────┼──────────┼────────┼────┤
│    │朱陈河    │崔家峪镇、武家    │西-北           │24.2   
│    ├─────┼──────────┼────────┼────┤
│    │港埠口河  │黄山铺乡、刘家庄子  │西-东           │13     
│    ├─────┼──────────┼────────┼────┤
│    │姚店子河  │院东头乡、龙岗峪村南│西北-东南       │31     
│    ├─────┼──────────┼────────┼────┤
│    │梓河      │蒙阴县、杨峪村      │沂水县境内北-南 │境内8.5 │
│    ├─────┼──────────┼────────┼────┤
│    │中峪河    │高庄乡、上峪村东    │东-西           │境内9.5 │
├──┼─────┼──────────┼────────┼────┤
│左岸│暖阳河    │沂源县后峪村        │西北-东南转北-南│13.5   
│    ├─────┼──────────┼────────┼────┤
│    │顺天河    │诸葛镇卞山东麓      │北-南           │22.5   
│    ├─────┼──────────┼────────┼────┤
│    │小沂河    │高桥镇碑石岭        │北-南           │20     
│    ├─────┼──────────┼────────┼────┤
│    │王家庄子河│沂水镇大山南麓      │东北-西南       │境内14.8│
└──┴─────┴──────────┴────────┴────┘

            沂水县境沭河主要支流表

                                         单位:公里

┌─┬────┬────────┬─────┬──┐
│右│河名    │发源地          │流向      │长度│
│  ├────┼────────┼─────┼──┤
│  │四十里河│四十里堡镇苑家庄│西北-东南 │11.5│
│  ├────┼────────┼─────┼──┤
│  │住龙河  │高桥镇杨家坪村西│西北-东南 │   
│  ├────┼────────┼─────┼──┤
│  │道托河  │道托乡麦坡村    │西北-东南 │   
├─┼────┼────────┼─────┼──┤
│左│秀珍河  │杨庄镇凤鸣峪    │北-南     │16.5│
│  ├────┼────────┼─────┼──┤
│  │马站河  │马站镇前石屋村  │北-南     │22 
└─┴────┴────────┴─────┴──┘
第二节泉池                                                                           县境北部、东北部有三泉、辉泉、黄土泉、河南泉、北龙王泉、北龙潭泉、
后沟泉、大清泉、小清泉、箕山泉;西北部有来泉、望仙泉、响泉、上岩寺泉;
西部有圣水坊泉、下泉、上泉、黑虎泉、水源坪泉、响泉、桑泉、甘泉;西南部
有南龙潭泉、水门泉、时密泉、单家庄泉、塌石泉、玉带泉等。这些泉多处在山
的中下部、泉水自岩石缝中溢出,一般终年不断潺潺流水,大雨之后泉水较大。
上述泉池中以三泉为最, 它由三个呈三角形的山泉组成, 较大的一个泉水从黑
(玄武岩) 、红(花岗岩) 、青(石灰岩) 3种颜色的石缝中涌出,一昼夜涌水量达
2300吨,且百日无雨泉水不见小,阴雨连绵的天气涌水不显其大。水温18℃,严
寒酷暑, 泉水温差不超过0.5℃。泉水碧清,甘甜可口,为低钠、高钙镁多微量
元素的优质饮料矿泉水,其综合指标类似于法国维希矿泉水。
第五章土壤植被                                                                        第一节土壤                                                                          沂水县土壤共有3个土类, 11个亚类,17个土属,67个土种。以棕壤土类为
主。
    棕壤(A)土类  面积1454677亩,占可利用面积的47.7%。其分布除王庄、王家
庄子两乡无棕壤外,其余29个乡镇均有分布,但大部分集中在沂河以东的花岗岩、
片麻岩等酸性岩类风化物上,少数分布在砂岩、页岩、正长岩等风化物上。棕壤
土类在全县有4个亚类,7个土属,26个土种。
    棕壤性土(Aa)亚类。面积1145842亩,占全县棕壤土类面积78.77%,
多分布在低山丘陵中上部,俗称“岭砂土”、“白砂地”、“马牙砂土”等。其
特征是:土壤剖面发育不完全;土层薄;土体内粗砂、砾石多;养分含量低,保
水性差;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贫乏。该亚类有两个土属:
    酸性岩类棕壤性土(Aa1)土属。面积1088036亩,主要分布在杨庄、富
官庄、马站、沙沟等乡镇,宜植林果,种植地瓜、花生,产量低。该土属在本县
有9个土种。
    非石灰性砂岩,页岩棕壤性土(Aa4)土属。面积57806亩。主要分布在
马站、许家湖两乡镇,生产能力稍高于酸性岩棕壤性土属,宜种植花生、小杂粮
及林果树。该属在全县有3个土种。
    棕壤 (Ac) 亚类。俗称“黄土”、“黄粘土”,分布虽广但面积不大,共有
27854 0亩, 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中下部,土层较厚,土质粘重,颜色有棕色或
褐色为主,该亚类在全县有3个土属:
    坡积洪积物棕壤(AC1) 土属。面积266293亩,主要分布在四十里堡、
马站、沙沟等乡镇,该土属在全县有8个土种。
    红色粘质土棕壤(Ac5) 土属。面积3528亩,主要分布在院东头乡的各
“坪”上,宜种高粱、谷子、地瓜等作物,该土属在全县只有1个土种。
    人工堆积物棕壤(Ac6) 土属。面积8719亩,主要分布在老河滩地和干
涸的河床上,该土属在全县也只有1个土种。
    潮棕壤(Ae) 亚类。面积25750亩,主要分布在高桥、四十里堡两镇的丘陵缓
坡地带,俗称“老黄土”、“油黄土”。生产能力较高。宜种各种农作物,一年
二作或二年三作。该亚类在全县只有洪积冲积物潮棕壤(Ae3) 1个土属2个
土种。
    白浆化棕壤(A5)亚类。面积4545亩。主要分布在诸葛、四十里堡两镇
的丘陵下部的缓坡上,俗称“白塘土”。该亚类土壤团聚作用弱,水气矛盾尖锐,
生产能力低,全县只有1个土属2个土种。
    褐土(B)土类  面积1310676亩,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43%,全县各乡镇均
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发育在富含石灰的母质上。该土类在全县有4
个亚类,7个土属,29个土种。
    褐土性土(Ba) 土类。面积958683亩,占褐土(B)土类面积的73.1%。特点是
发育不完全,无心土层,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俗称“石渣土”。该亚类在
全县有3个土属。
    基性岩褐土性土(Ba2) 土属。面积284766亩,占褐土性土亚类面积的
29.7%。主要分布在圈里、沙沟、诸葛、泮池、新民官庄等乡镇。宜种谷子、高
粱、地瓜等农作物及林果树。该土层在本县有7个土种。
    钙质岩褐土性土(Ba3) 土属。面积488390亩,占褐土性土亚类面积的
50.9%。主要分布于崔家峪、诸葛、姚店子等乡镇,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
宜植林果树和种植地瓜等一年一作农作物。该土属在全县有5个土种。
    非石灰性砂、页岩褐土性土(Ba4) 土属。面积185527亩,占褐土性土
亚类面积的19.4%。主要分布于王庄、黄山铺、崔家峪、王家庄子等乡镇的低山
丘陵荒坡及坡麓地带, 宜种植棉花、地瓜、花生等农作物。该土属在全县有6个
土种。
    淋溶褐土(Bc) 亚类。面积323607亩,占褐土(B)土类面积的24.7%。主要分
布于姚店子、王庄、王家庄子、诸葛、新民官庄等乡镇,其特点是,土壤剖面发
育较完全,心土层粘化作用明显、剖面中存有粘膜和铁锰胶膜。生产能力较高,
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尤宜种植黄烟。该亚类在全县只有坡积洪坡物淋溶褐
土(Bc1)1个土属,7个土种。
    褐土(Bd) 亚类。面积22106亩,占褐土(B)土类面积的1.7%。主要分布于王
庄、王家庄子、富官庄等乡镇,土层深厚,生产能力较强,宜种植小麦、玉米等
作物,该亚类在全县有坡积洪积物褐土(Bd1)1个土属,2个土种。
    潮褐土(Bf)亚类。面积6280亩,占褐土(B)土类面积的0.5%,其性质与褐土
亚类基本一致,俗称“黄土”。该亚类在全县有2个土属,2个土种。
    坡积洪积潮褐土(Bf1) 土属。面积2296亩,占潮褐土亚类面积的36.6
%。主要分布于富官庄乡,宜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作物。该土属在全县只有
1个土种。
    洪积冲积潮褐土(Bf3) 土属。面积3984亩,占潮褐土亚类面积的63.4
%。主要分布于富官庄乡,宜种小麦、玉米等作物。该土属在全县只有1个土种。
    潮土(C)土类  面积282665亩,占全县可利用面积的9.3%。主要分布于沂、沭
河两岸。该土类全县有3个亚类,3个土属,12个土种。
    褐土化潮土(Ca)亚类。面积14577亩,占潮土土类面积的5.2%。主要分布在
黄山铺、龙家圈等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宜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该亚类在
全县有褐土化潮土(Ca1)1个土属,2个土种。
    潮土(Cb)亚类。面积244024亩,占潮土土类面积的86.3%。一般呈条带状分
布于河流两岸,与褐土化潮土相接,大部分土质为壤质,熟化程度高,俗称“河
淤土”。宜种小麦、玉米等高产作物。该亚类在全县有河潮土(Cb4)1个土
属,7个土种。
    湿潮土(Ce)亚类。面积24064亩,占潮土土类面积的8.5%。主要分布在许家
湖、高桥、姚店子、四十里堡、道托等乡镇的沿河阶地与近山阶地交接洼地处,
生产能力高,俗称“黑土”。宜种玉米、小麦等高产作物。该亚类在全县有冲积
湿潮土(Ce10)1个土属,3个土种。
    全县耕层土壤养分状况是:有机质不足,普遍缺氮,严重缺磷,部分缺钾,
氮、 磷、钾比例严重失调。全县各类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0.798%,按全国土壤
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多属4级和5级; 全氮平均含量0.058%,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
分级标准属于下等; 碱解氮平均含量60PPM,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属中
等偏下; 速效磷平均含量4PPM,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属5级;速效钾平
均含量96PPM, 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属中等偏高;代换量平均19.7毫克
当量/100克土, 属中等; 碳氮比平均为8; 氮磷比平均为15;供氮强度平均为
10.3%; 土壤总空隙度平均为47%;土壤通气孔隙度平均为8.9%;田间持水量
一般为19.7%; 耕层土壤容量平均为1.4克/立方厘米,变幅在1.23-1.6克/立方
厘米之间,充分证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熟化程度较差。

               沂水县土壤类别统计表

                                                             单位:亩

┌──┬─────┬────────────┬────┬──────┐
│土类│亚类      │土属                    │面积    │占全县土地 
│    │          │                        │        │可利用面积%│
├──┼─────┼────────────┼────┼──────┤
│棕  │棕壤性土  │酸性岩类棕壤性土        │1088036 │35.7       
│    │          ├────────────┼────┼──────┤
│    │          │非石灰性砂、页岩棕壤性土│57806   │1.9        
│壤  ├─────┼────────────┼────┼──────┤
│    │棕壤      │坡积洪积物棕壤          │266293  │8.74       
│    │          ├────────────┼────┼──────┤
│    │          │红色粘质土棕壤          │3528    │0.11       
│    │          ├────────────┼────┼──────┤
│    │          │人工堆积物棕壤          │8719    │0.29       
│    ├─────┼────────────┼────┼──────┤
│    │潮棕壤    │洪积冲积潮棕壤          │25750   │0.84       
│    ├─────┼────────────┼────┼──────┤
│    │白浆化棕壤│坡积洪积物白浆化棕壤    │4545    │0.15       
├──┼─────┼────────────┼────┼──────┤
│褐土│褐土性土  │其性岩褐土性土          │284766  │9.34       
│    │          ├────────────┼────┼──────┤
│    │          │钙质岩褐土性土          │488390  │16.02      
│    │          ├────────────┼────┼──────┤
│    │          │非石灰性砂、页岩褐土性土│185527  │6.09       
│    ├─────┼────────────┬────┬──────┤
│    │淋溶褐土  │坡积洪积物淋溶褐土      │323607  │10.62      
│    ├─────┼────────────┼────┼──────┤
│    │褐土      │坡积洪积物褐土          │22106   │0.72       
│    ├─────┼────────────┼────┼──────┤
│    │潮褐土    │坡积洪积潮褐土          │2296    │0.08       
│    │          ├────────────┼────┼──────┤
│    │          │洪积冲积潮褐土          │3984    │0.13       
├──┼─────┼────────────┼────┼──────┤
│潮土│潮土      │河潮土                  │244024  │8.00       
│    ├─────┬────────────┬────┬──────┤
│    │湿潮土    │冲积湿潮土              │24064   │0.79       
│    ├─────┼────────────┼────┼──────┤
│    │褐土化潮土│褐土化潮土              │14577   │0.48       
└──┴─────┴────────────┴────┴──────┘

第二节植被                                                                          
沂水县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经人类长期生产活动,天然植被已逐步被人
工植被所代替,现有的天然植被并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
    全县木本植物有56科,118属,213种。乔木面积达37万亩,加上“四旁”植
树乔木的折合面积共40余万亩,占全县有林地和疏林地总面积的92.9%。其树种:
阔叶树主要为杨类、旱柳、刺槐、泡桐、臭椿、白榆、国槐、枰柳、楸树、麻栎
等;针叶树主要为松类(赤松、油松、黑松)、侧柏。松柏多分布于山坡。杨柳多
分布于沂、沭河干支流两岸。枰柳主要分布于山沟、峪砾石沙滩。刺槐适应性强,
在山地、丘陵、平原、河滩均有成片分布。其它阔叶树成片面积不大,多生长在
梯田地堰、荒坡和“四旁”。板栗、柿子、核桃等干果树,多散生于沟坡;而苹
果、 山楂则在山丘下部较平坦地方成片分布多。全县灌木有3万余亩,成片少,
散生多,有栽培,野生之分。栽培种有棉槐、腊条、银花,主要分布在荒沟、荒
坡、地堰、沟坝地、河滩,不少棉槐还生长在乔木林下作乔灌混交的灌木树种。
野生灌木主要有黄荆、酸枣、胡枝子、山槐、卫矛芫花、照山白等。胡枝子、酸
枣分布于山丘阳坡,芫花多见于阴坡,黄荆在各种立地条件的山丘地均有分布。
至1990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8.9%。
    草本植物,全县共有100多种,它们在每个植物群落中互为优势种与亚种。
全县草场面积810924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22.2%。 其中成片草场209处, 面积
404685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49.9%。全县草本植物共有75个群落型,最主要的
有以下3个群系, 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以黄背草为主的灌草丛群系,主要分布
在棕壤性土阳坡林荫下及山坡低下处, 面积43万余亩,植被率73-83%。以白羊
草为主的灌草丛群系,主要分布在褐土性土向阳山坡、田边和路旁,面积20余万
亩, 植被率73-80%。以百里香为主的灌草丛群系,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和放
牧过度的山坡处,面积5.7万余亩,植被率63-82%。
    农田植被主要是小麦、玉米、地瓜、花生、黄烟等农作物。
                                                                          

第六章气候                                                                                       第一节气候特征                                                                                   沂水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度62.4%,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燥,易发生春旱;夏季高温高湿,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气
爽,常有秋旱;冬季干冷,雨雪稀少。
    沂水县四季气候的特征分别是:
    春季。早春,由于受蒙古较强高压势力的影响,气候回升迟缓;晚春,由于
暖空气势力的不断增强,气温回升快,且多西南风,干燥少雨,常出现旱灾,影
响春播。 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常出现“倒春寒”天气,危害早春作物。较大的
“倒春寒”天气,约两年一遇。雨量较冬季有明显增加。多年平均春季降水量为
111.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5%,为冬季降水量的3.8倍。
    夏季。雨热同步,雨量集中。6月为初夏,正值麦收、夏种时期,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盛夏期,日平均气温25℃以上,平均最高气温在
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达39.2℃。盛夏是暴雨时期,多年此期平均降水量占全
年降水量的63.6%以上,历史上特大洪灾,多在该时期发生。8月中下旬为夏末,
天气仍炎热,但降雨量逐渐减少。夏季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是旱、涝、大风和
冰雹。
    秋季。温度陡降,降水显著减少,秋高气爽,利于秋收。但往往会出现秋旱,
不利于秋种。晚秋也常有霜冻发生,危害晚秋作物和蔬菜的生长。
    冬季。严寒少雨雪,以干冷型天气为主,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冷为1月
份,多年平均气温为-2.8℃。多年平均降水量29.0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8
%。

                 沂水县四季起止日期表

┌───────┬────┬────┬────┬──────────┐
│项目季节与温度│开始日期│终止日期│间隔日数│相当季节与月日     
├───────┼────┼────┼────┼──────────┤
│春季10℃-22℃ │4月9日  │6月13日 │66      │清明-芒种(5/4-6/6) 
├───────┼────┼────┼────┼──────────┤
│夏季≥22℃    │6月14日 │9月3日  │82      │芒种-白露(6/6-8/9) 
├───────┼────┼────┼────┼──────────┤
│秋季10℃-22℃ │9月4日  │10月29日│56      │白露-立冬(8/9-8/11) │
├───────┼────┼────┼────┼──────────┤
│冬季<10℃    │10月30日│4月8日  │161     │立冬-清明(8/11-5/4) │
└───────┴────┴────┴────┴──────────┘
第二节气候要素                                                                       气温  全县累年平均气温12.3℃,但由于受地形影响,南部、西南部气温高于
北部、 东北部1℃左右。全年气温7月份最高,平均为25.5℃,1月份最低,平均
为-2.8℃。极端最高气温39.2℃ (1982年5月25日) ,极端最低气温为-24.9℃
(1981年12月19日) 。全县日平均气温≥30.0℃的炎热天气平均每年只1.1天,最
多年份达7天(1966年),有66%的年份未出现炎热天气。日平均气温≤-5.0℃的
寒冷天气平均每年有15.1天,最多年份达38天(1969年)。日平均气温≤-10.0℃
的严寒天气平均每年只0.8天,最多为6天(1967年、1969年)。故全县炎热时间较
短, 寒冷天气日数较多。全县多年平均无霜期191.7天。由于受地形的影响,霜
期出现时间不一。一般初霜北早南晚,终霜则北晚南早。初霜北部马站一般是10
月20日,沂水城一般是10月26日;终霜马站一般是4月19日,沂水城一般是4月15
日。南北相差4-5天。
    积温  沂水县日平均气温≥0℃日期为农耕期。平均初日为2月26日,终日为12
月4日。 其日数:南部为282.3天,北部为280.8天。其积温:南部为4386.6℃,
北部为4 563.3℃。 80%的保证率积温:南部积温4579.5℃,北部为4508.4℃。
≥10.0℃日期为越冬作物活跃生长期和喜温作物生长期,平均初日4月9日,终日
为10月29日, 间隔日期为204天,80%保证率的积温:南部为4092.1℃,北部为
3933.0℃, ≥20℃日期为喜温作物适宜生长和安全成熟期。南部一般从5月30日
至9月12日, 间隔日数为105.8天。80%保证率的积温为2343.7℃;北部一般从5
月31至9月11日,间隔日数为103.8天。80%保证率的积温为2336.0℃。
    春季由0℃初日到20℃的初日,一般需90天左右,气温平均每4.7天升高1℃,
从0℃初日到10℃初日, 一般需42天,平均4.2天气温升高1℃,前期比后期升温
快。 秋季由20℃终日到0℃终日,一般需83天,平均每4.2天气温下降1℃,从10
℃下降到0℃需36天,平均3.6天下降1℃,后期比前期降温快。
    地温  沂水县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 高温出现在7-8月份,最低温出
现在1月份。 地温日变化一般大于气温,且因地表状况及土壤质地不同而有明显
差异。 全县多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5℃,比气温高2.7℃。地面平均最高温度为31
℃,比最高气温低12.6℃。地面平均最低温度为5.2℃,比平均最低气温低2℃。
1983年6月27日地面极端最高温度达65℃,比气温高26℃。1964年2月12日地面极
端最低温度为-28.1℃, 比气温低11.5度。全县冻土期为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
旬。 封冻期为12月中旬至2月中旬,一般土壤冻结深度达10厘米以上。1968年最
大冻土深度达64厘米。平均解冻日期为2月中旬。
    日照与辐射  多年平均每天日照6.6小时, 年日照时数为2414.7小时,年均日
照率为55-58%。日照北部多于南部,一般相差70-80小时。春季日照时数为680-
707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28%;夏季日照时数为624.3-693.2小时,占年总日
照时数的26%; 秋季日照时数为583.9-608.2小时,占年日照总时数的24%;冬
季日照时数为55 4.2-582.7小时,占年日照总时数的22%。年太阳总辐射量平均
为118.5-122.6千卡/厘米2, 同样北部高于南部,南北相差4.1千卡/厘米
2。5月份最多,为14.4-14.9千卡/厘米2。12月份最少,为5.7千卡
/厘米2。1-5月递增,8-12月递减。
    降水  1959年以来, 年均降水量为770.2毫米,由于境内多山,地形复杂,加
上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很不均匀。从空间看,西南部
降水较多, 并向东北部递减。西南部、中部年降水量在740-800毫米,北部和东
部年降水量70 0-740毫米。 从时间上看, 季、月之间降水很不均匀。春季降水
111.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5%;夏季降水490.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3.6%;
秋季降水139.6毫米, 占年降水量的18.1%;冬季降水29.0毫米,仅占年降水量
的3.8%。其中7月份降水最多,为241.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31.4%。1月份降水
最少, 为9.2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2%。年均降水天数为84.3天,7月份最
多, 为15.5天,8月份次之,为12.2天,1月份最少,仅2.3天。全县降水量年际
变化较大。1960年降水量达1297.9毫米,1 989年仅降水377.7毫米,相差2.4倍。
据1959-1990年32年的统计,年降水量大于770.2毫米年均值的有14年,占43.8%;
小于770.2毫米年均值的有18年, 占56.2%,其中降水量小于600毫米的有9年,
群众说十年九旱是有道理的。
    湿度  1、2、12三个月属干旱气候,4、5、10、11四个月属半干旱气候,6、9
两个月为半湿润气候,7、8两个月为湿润气候。全县多年平均水气压11.9毫巴,
最大水气压为38.5毫巴。随着温度的增高,降水增多,水气压也随之增大。全县
气候有热、温、压同步的特点。
    风  全县冬季多为北到东北风,夏季年多为南风。年最多风向和频率:北部马
站为北风, 频率11%; 沂水城为北到东北和南风,频率为13%。年均风速2.6-
2.7米/秒, 南部大于北部,但大风日数北部则又多于南部。年均有效风能185.3
千瓦/米2, 4月份有效风能最大,为29.4千瓦小时/米2。大风各季
均有发生。
第三节物候统计表                                                                     沂水县主要树木物候期

┌───────────┬────┬────┬────┬────┬────┬─────────┐
│发育期名称日期树木名称│芽开放期│展叶盛期│开花盛期│果熟期  │秋季叶  │落叶期           
│                      │        │        │        │        │变色期  ├────┬────┤
│                      │        │        │        │        │        │始      │末     
├───────────┼────┼────┼────┼────┼────┼────┼────┤
│毛白杨                │4月中旬 │4月下旬 │3月中旬 │4月下旬 │10月中旬│11月上旬│11月下旬│
├───────────┼────┼────┼────┼────┼────┼────┼────┤
│旱柳                  │3月下旬 │4月上旬 │3月下旬 │4月中旬 │10月中旬│11月上旬│11月下旬│
├───────────┼────┼────┼────┼────┼────┼────┼────┤
│刺槐                  │4月中旬 │4月下旬 │5月中旬 │8月中旬 │10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中旬│
├───────────┼────┼────┼────┼────┼────┼────┼────┤
│泡桐                  │4月中旬 │4月下旬 │4月中旬 │10月中旬│10月下旬│10月下旬│11月中旬│
├───────────┼────┼────┼────┼────┼────┼────┼────┤
│赤松                  │4月中旬 │5月上旬 │5月中旬 │10月上旬│        │        │       
├───────────┼────┼────┼────┼────┼────┼────┼────┤
│侧柏                  │4月中旬 │5月上旬 │4月上旬 │9月下旬 │        │        │       
└───────────┴────┴────┴────┴────┴────┴────┴────┘

             沂水县候鸟的物候期

┌────────┬──────┬──────┐
│现象日期鸟类名称│始见日期    │绝见日期   
├────────┼──────┼──────┤
│燕子            │4月上、中旬 │10月上、中旬│
├────────┼──────┼──────┤
│大雁            │10月中、下旬│2月中、下旬 │
├────────┼──────┼──────┤
│布谷鸟          │4月中旬     │           
└────────┴──────┴──────┘

沂水县气候现象的物候期

┌─────────────┬─────────────┬─────────────┐
│霜                        │雪                        │土壤表面                 
├──────┬──────┼──────┬──────┼──────┬──────┤
│初霜        │终霜        │初雪        │终雪        │开始冻结    │解冻       
├──────┼──────┼──────┼──────┼──────┼──────┤
│10月20~25日│4月15~19日 │11月28~30日│3月20~22日 │12月15~17日│2月19~24日 │
└──────┴──────┴──────┴──────┴──────┴──────┘


第七章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                                                                                      土地资源  沂水县土地总面积3652217亩,其中可利用面积3048018亩。1982年,
全县有耕地1694145亩, 占总面积的46.39%; 林业用地602852亩,占总面积的
16.5%; 天然、疏林草地372800亩,占总面积的10.21%;水域321124亩,占总
面积的8.85%;村庄、城镇、工矿占地190310亩,占总面积的5.21%;交通、国
防用地48627亩,占总面积的1.27%;其它用地422359亩,占总面积的11.57%。
    自1985年以来,全县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但城镇、村庄、道路等
建筑占压耕地严重,加之“退耕还林”等原因,1990年,有耕地118.55万亩。
    土地资源评价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定》和国家对土地生产
力评价原则,结合县内多年实际生产水平,全县土地资源分为7级:
    Ⅰ级地248912亩,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8.17%。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
岸,多为壤质土,适于各种作物生长。
    Ⅱ级地205860亩,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6.75%。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和
近河阶地。少数土层中有障碍层次,干旱威胁较大。
    Ⅲ级地409464亩,占全县土地可利用面积的13.43%。主要分布在近山阶地、
岭坡梯田上,对作物选择性强。
    Ⅳ级地1261319亩,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41.38%。分布在山丘岭坡上。
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
    Ⅴ级地323454亩, 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10.61%。分布在山丘岭坡上。
土层薄、砾石多,坡度大于15度,土壤侵蚀严重。
    Ⅵ级地599009亩, 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19.66%。分布于山丘岭坡。坡
度大,土少石块多,水土流失严重。
    Ⅶ级地44138亩,系山丘岭坡上的裸露岩石,不适于生产性利用。

第二节 水                                                                            地表水  沂水县降水量较为充沛,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年均产水量19.42
亿立方米。由于县内地貌的差异, 地表径流量幅度变化较大,多年平均径流深在
300-500毫米之间(变差系数CV=0.53Cs=2CV)。多年平均径流量7.35亿立方米。
客水入境径流量为3.604亿立方米。
    自1952年以来,县内修建了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47座,
塘坝1494座, 尚有两座拦河坝, 蓄水总量7.23亿立方米。此外,有大、小河流
622条,汪塘水面4000余亩,全县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
    地下水  沂水县地下水资源总储量5.12亿立方米,总储量模数0.0021亿立方米
/km2, 静储量4.21亿立方米,动储量0.0079立方米,调节储量0.924立方
米,多年平均可开采量1.14亿立方米,年开采量0.74亿立方米,占可采量的64.9
%。全县地下水属重碳酸盐钙型水,PH值在7.1-8.1之间,属弱碱性。个别在6.6
-7.0之间,呈弱酸性。总硬度多数在8.5-15.9德国度之间,属适度硬水,有少部
分在4.2-8.4德国度之间, 属软水,仅有回民街、制革厂一带大于25.2德国度,
属极硬水。总矿化度除个别大于1克升外,其余全县大部地区,均小于0.5克升,
属淡水。可供人畜饮用及工农业用水。
    沂水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在分布和富水性程度上有较大差异。全县
地下水状况可分为四个类型:
    低山丘陵片麻岩风化裂隙水贫水区。 面积1090.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
的44.8%,分布区为:三十里堡乡、四十里堡镇、院东头乡的全部、许家湖、沂
水、道托三乡镇东部,杨庄、善疃、沙沟、东于沟、下古村乡镇的大部,泉庄乡
中部的马连河两岸,及夏蔚、崔家峪、高庄乡镇的南部。该区富水性较差,埋藏
浅, 地下水主要储存于风化壳中,风化壳厚度在10-15米之间,形成岩脉构造裂
隙水及风化裂隙水,一般涌水量小于5立方米/时。
    山区丘陵灰页岩构造裂隙水岩溶水一般富水区。 面积520平方公里,占全县
总面积的21.4%。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即王庄、王家庄子、新民官庄乡全部、
泉庄乡大部、崔家峪、夏蔚两镇的北部,泮池、富官庄、姚店子、沂水等乡镇亦
有零星分布。岩性为灰岩与页岩互层,厚层灰岩与泥灰岩互层,遇构造裂隙岩溶
发育连通性较好。 水位埋藏深一般15-40米,单井涌水量10-60立方米/时。但由
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该区内的地下水量也有很大差异。泉庄乡位于姚店子--
金星头断层以东,地层相对上升,岩浆岩基底埋藏浅,区域水位以下含水层薄、
属贫水区。而王家庄子、夏蔚两乡镇北部,位于姚店子--金星头断层以西,地层
相对下降,区域水位埋藏虽深,但有较大的含水层,故地下水储藏量大,水量丰
富,单井涌水量均在60立方米/时以上。该区机井开采深度一般为100-200米。
    丘陵砂页岩、砂砾岩风化裂隙水贫水区。面积372.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
积的15.3%。主要分布在沂水-汤头断裂与-葛沟断裂之间的地槽中,即圈里、
马站两乡镇的大部、高桥、道托两乡镇西部、富官庄乡的大部。由白垩系(K) 凝
灰质砂砾岩、砂岩、砂页岩,第三系(BN)伊丁玄武岩组成。富水性较差,地下水
主要储存于风化壳中,形成构造裂隙水及风化裂隙水。出水量1-3立方米/时,当
地形低洼,风化强烈,汇水条件较好时,出水量则较大。
    冲洪积平原第四系孔隙水富水区。 面积451.75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
18.5%。分布于沂、沭、浯、梓河流两侧及山前倾斜平原、山涧沟谷中。主要含
水层一般3-5米, 最厚处达20米以上。沂河水位埋深1.5-5米,水位降深2-4米,
单井涌水量大于30立方米/时, 较大的大于150立方米/时。县城附近在浅层地下
水下面还隐伏着储量较大的深层地下水,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袁家庄乡东梅沟、
南社一带,水位埋深4-5米,单井涌水量90立方米/时。靠沭河的高桥镇荣仁一带,
水位埋深2.45米, 单井涌水量67.4立方米/时。何家庄子乡的朱双、龙家圈乡的
前、后马荒和许家湖乡的东、西赵家楼等地,含水砂层厚,补给较快,水量亦丰
富。
    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 地下水资源总储量8.164亿立方米。1983年,人均占
有水资源840立方米,比全省人均734立方米多106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占有623
立方米, 为全省亩均占有量的1.78倍。是年全县总用水量2.99667亿立方米,其
中农业用水2.787828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01431亿立方米,人畜用水0.107411
亿立方米,与全县实际可利用水量2.563817亿相比,缺水0.432853亿立方米。缺
水原因,一是灌溉工程设施配套差,有水用不上。二是灌溉管理不善,浪费水严
重。三是有些蓄水工程标准质量低,蓄水能力差,水量拦蓄少。四是天然降水年
度、季度变率大,汛期降水少时,不少蓄水工程未拦蓄满水等。据水需求量平衡
计算,今后对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额将会更大,但开发水资源尚有一定潜
力。

第三节 生物                                                                          动物  兽类常见的有野兔、黄鼠狼、狐狸、狼、獾、刺猬等。
    爬行类有蛇、蜥蜴、壁虎、蝎、螃蟹等。
    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等。
    昆虫类害虫及其天敌赤眼蜂、肿腿蜂、寄生蝇、七星瓢虫等以外,主要有蝉、
螳螂、蝴蝶、蟋蟀、蜻蜓、蜜蜂等。
    鸟类有12目,19科,35种。常见的有麻雀、喜鹊、家燕、灰喜鹊、鹰、猫头
鹰、啄木鸟、斑鸠、杜鹃、布谷鸟、黄鹂、鹌鹑、鹁鸽等。
    鱼类有6目, 11科,35种。自然繁殖的有鲤、鲫、鲶、鲦、马口、鳜、沙
里棒、麦穗及虾、泥鳅、鳖等。人工放养的主要是青、草、鲢、鳙、鲤、团头坊、
罗非鱼、虹鳟鱼等。
    植物  全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草本植物100多种,能构成植物群落的优势植
物有30多种,其分布较有规律。山地阳坡多长有黄背草、蒲公英、结缕草、萎陵
菜、鬼针草、鸡眼草、丝石竹等。山阴坡常见的有白羊草、地榆、苔草、地柏等。
在河滩、河淤土中多有荻草、加蓬、灰菜、猪毛菜等。黄土地块多见结缕草、茅
草、狗尾草。荒坡、路边则生有菅草、野古草、狗皮草等。
    木本植物主要有刺槐、松、杨、柳、榆、楸、桐、枰柳、国槐、棉槐及桃、
杏、梨、苹果、山楂、柿、板栗、核桃、枣、香椿、花椒、葡萄。尚有野生灌木
类的菠萝、葛滕、荆条、白腊等。
    水生植物主要是芦苇、蒲、藕、莲、浮萍等。
    野生中药材有500多种, 主要有酸枣仁、桔梗、远志、丹参、玄参、元参、
金银花、黄苓、柴胡、马兜铃等,其中药用价值高的酸枣仁产量居全省各县(区)
第二位。
第四节 矿产                                                                          沂水县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32种, 其中放射性矿产1种,金属矿
产6种;非金属矿产25种,已开发利用20种。
    放射性矿产  铀,分布于诸葛、武家洼等乡镇,矿体层次厚度、品位变化均较
大,矿体不稳定,不连续,国家暂不开采。
    金属矿产  黄金,全县储量约3000多公斤。主要分布在许家湖乡南小尧、大尧、
严家官庄、小河 (北起许家湖乡陈家庄子,南至四十里堡镇薛家马庄长约16公里
的小河流域) 及沂水镇三山官庄、 长家沟一带。 南小尧、小河分别于1988年、
1987年建矿开采。 铁,全县储量为3亿吨。主要分布在高庄乡中峪、上峪,杨庄
镇汞丹山,崔家峪镇西虎崖,沂水镇前、后晏家铺,武家洼乡跋山店子,道托乡
横岭、东、西曹河和院东头乡上岩峪一带。另外,王峪矿区 (属莱芜钢铁总厂韩
旺铁矿)有铁矿石1496万吨,已于1980年开采。铜,全县有矿点5处,较大的在泮
池乡洪洞村。 铅,矿点有3处,较大者在许家湖乡快堡村及三十里堡乡东艾家庄
和下店等地。银,主要分布在三十里堡乡东艾家庄、周家官庄一带。黄铁矿多与
黄金、蛭石共存,主要分布在夏蔚甄家疃,院东头乡和尚帽子,沙沟镇团山,许
家湖乡大、小尧,杨庄镇李家坡和武家洼乡跋山店子等地。铜、铅、铝、黄铁矿
因品位低、矿体小而分散,尚未开采。
    非金属矿产  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院东头、沂水、东于沟、崔家峪、夏蔚等5
个乡镇,地质储量为3804万立方米。
    石灰岩,主要分布在黄山铺、崔家峪、泉庄、夏蔚、王庄、王家庄子、泮池、
袁家庄、 龙家圈、诸葛、新民官庄、许家湖等29个乡镇,地质储量100亿吨。其
中氧化钙含量在50%-51%的储量50亿吨, 是良好的水泥原料。氧化钙含量达52
%的储量3.5亿吨, 是制碱、制糖、电石、陶瓷、玻璃的原料。玄武岩,主要分
布于圈里、诸葛、富官庄、泮池等乡镇,储量50亿吨,储量和质量居全省首位。
是生产优质岩棉、铸石的原料。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姚店子、袁家庄、许家湖、
何家庄子等乡镇,储量6亿吨,经化学分析,Mgo含量20.75%,CaO含量30%,AI
2O3含量0.10%,SiO1含量0.86%,Fe2O3含量
0.33%。可作为特级熔剂、耐火材料及提炼金属镁的原料。此外,尚有石英砂岩、
钾长石、钠长石、石英、蛭石、瓷石、石榴子石、萤石(氟石)、沸石、绢云母石
英片岩、黄砂、云母、石棉、重晶石、水晶、页岩、滑石、膨润土、砖瓦粘土、
磷矿和矿泉水
等。

                        全县花岗岩分布与品种情况表

┌──────┬────┬───────┬───────────────────┐
│项目饰材名称│产地    │储量(万立方米)│备注                                 
├──────┼────┼───────┼───────────────────┤
│沂水红      │院东头乡│1200          │供不应求                             
├──────┼────┼───────┼───────────────────┤
│汞丹红      │院东头乡│145           │近似平邑县产的“将军红”             
├──────┼────┼───────┼───────────────────┤
│金墨绿      │院东头乡│72            │墨绿色点缀红色斑点                   
├──────┼────┼───────┼───────────────────┤
│沂水绿      │院东头乡│29            │致密、光洁度高,绿色                 
├──────┼────┼───────┼───────────────────┤
│雪花青      │沂水镇  │75            │大量开采、加工、外销                 
├──────┼────┼───────┼───────────────────┤
│紫青花      │沂水镇  │672           │花色奇特的稀有品种                   
├──────┼────┼───────┼───────────────────┤
│沂蒙黑      │沂水镇  │675           │结构致蜜,深黑如墨,光洁似镜,稀有品种│
└──────┴────┴───────┴───────────────────┘

续表
┌──────┬────┬───────┬──────────┐
│项目饰材名称│产地    │储量(万立方米)│备注               
├──────┼────┼───────┼──────────┤
│红墨绿      │东于沟乡│120           │黑绿色,有少许红斑点│
├──────┼────┼───────┼──────────┤
│晏婴红      │夏蔚镇  │240           │浅肉红色,黑色斑点 
├──────┼────┼───────┼──────────┤
│虎皮红      │崔家峪镇│576           │呈黑与红的虎皮花斑 
└──────┴────┴───────┴──────────┘

第八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 干旱                                                                          沂水县山丘面积大,土地瘠薄,极易受旱。有“十年九旱”、“三日不雨小
旱, 五日不雨大旱”之说。1959-1990年32年中,有12年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
占37.5%, 其中7年为重旱。全县发生干旱频率较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可分
为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旱。春旱平均2年一遇;夏旱平均2-3年一遇,往
往还会出现春夏连旱;伏旱约3年一遇,对农业危害最重;秋旱约3年一遇,也往
往与冬春干旱相连。 1 976年9月8日至1977年4月13日,长达218天未降一次大于
10毫米的雨。此期间总降水量不足40毫米。严重影响了晚秋作物及小麦播种和越
冬作物的生长。 1981年8月24日至10月21日,57天内仅降雨85.2毫米,受旱面积
达132万亩, 粮食总产比1980年减产17%,花生总产比1980年减产37%,小麦播
种完成时间比1980年晚10天左右。

第二节 洪涝


    沂水县盛夏的7-8月常因连降大到暴雨, 在平原涝洼地易形成短时的内涝,
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 重者涝死绝产。夏涝约4年一遇。秋涝出现频率为32%,
为3年一遇,对秋收秋种均有影响,但夏涝和秋涝的危害均远不及夏旱和秋旱。
    全县因山丘、河流多,暴雨和特大暴雨后,极易瀑发山洪,造成严重水灾。
193 7年7月31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全县普降暴雨。沭河决口。淹没5个村庄。
高桥乡沭水村水深达3.5米, 淹死308人,倒塌房屋882间,冲毁土地3400亩,大
牲畜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地治山、整地、闸
山沟、修水库、河道清障和河道治理,基本控制了水灾的发生,但有的年份由于
降雨强度大, 持续时间长,仍发生水灾。1957年7月19日,由于沂河上游普降暴
雨,沂河洪峰高达6940立方米/秒,沂水城西沂河决口,洪水溢至县城西半部和2
个村庄。 1974年8月13日, 全县日降水量230毫米,沭河决口10多处,冲淹土地
5000多亩,粮食减产35万多公斤。


    第三节 冰雹与风灾


    冰雹基本年年发生, 多发生在4-10月份,以6月份为多。冰雹的发生,山区
多于平原。每次冰雹的方向、路径比较相似。因此有“雹走老路”、“雹打一条
线” 的谚语。全县冰雹均从北部、西北部侵入,其路径主要有6条:即县境东部
的沂山东路、中路、西路;县境西部的诸葛--许家湖。王庄-姚店子和王庄-夏蔚。
冰雹出现时间,多在午后到傍晚。
    冰雹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极大。1986年6月3日,马站、圈里、道托、高桥、
杨庄、善疃、许家湖、四十里堡、三十里堡、沂水等乡镇降冰雹30分钟,重点地
区冰雹覆盖地面厚达20厘米, 受灾作物面积23万多亩,有5万亩小麦基本绝产,
2.3万亩黄烟、 4万亩花生和地瓜、0.11万亩玉米被砸坏。0.8万亩果园绝产,还
砸坏幼果树100多万棵,刮倒成材树1万余棵,砸坏房屋1000余间,人畜亦有伤亡,
公路交通、电讯一度中断。
    大风,全县时有发生,风向以偏北居多,破坏性的大风多伴有暴雨和冰雹,
使灾情加重。 1980年7月24日晚8-10点钟,富官庄、高桥、马站、诸葛、杨庄、
圈里等乡镇, 发生冰雹伴大风,受灾面积达10.12万亩,刮坏房屋3500间,刮倒
树木13.5万棵,损坏苹果56万公斤。
第四节 其它灾害


    虫灾  新中国成立以前,县内虫灾时有发生。1928年,本县遭特大蝗虫灾,蝗
虫“遮天盖日,落树树枝压断,落地庄稼一扫光,民大饥”。1950年以后,由于
农药的逐步使用,虫灾已基本灭绝。
    连阴雨  春播期间连阴雨(4月中旬-5月上旬),本县多出现在4月中下旬,1964
年4月13至21日连续9天阴雨, 造成春播作物烂种。夏收期间连阴雨,平均每6年
一遇,给麦收带来较大危害。秋收时连阴雨,易给秋收造成很大损失。1983年10
月12日至19日,连续8天阴雨,全县大量瓜干霉烂。
    地震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发生在沂水县及周围临近县的大地震有:公元前70
年(汉宣帝本始四年) 安丘县发生七级地震;公元1367年5月(元至正二十年六月)
沂州发生山崩;公元1503年6月3日 (明弘治十六年四月二九日) 莒州地震;公元
1656年8月(清顺治十三年六月) 莒州地震有声;公元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
六月十七日)沂州地震,城尽崩,坏官民舍13370余间,压死男女1725人,翻倾城
池垛口722个,东西二楼塌毁。公元1670年12月20日(清康熙九年十一月) ,沂州
地震。
    地震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1949年以前,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既不了解
其原因,也不能进行监测预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对地震的监测预报工
作,划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70年代始,沂
水县成立防震机构,进行地震知识的宣传,开展群测群防,进一步加强了防震工
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