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的中庸之道,孩子必看(转载)
(2011-08-20 21:16:25)
标签:
杂谈 |
《中庸》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中庸者,必中用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故不动情之用,方为中庸。反之也然,中用者,未必中庸;不中用者,必不中庸。《庄子》云:“庸者用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就是中庸。中庸之道即老子所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行中庸之道有三根本:一曰诚,二曰道,三曰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故修道之要,在于诚。至诚方能见性,见性之人,必善为中庸之道也,“故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行中庸之道有一关键:善——德——贤。三者虽近,却不能混为一谈。“子曰,道之不行也,吾知之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为何贤者过之?值得深思。贤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者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据乃规范,未必善为道也。善者,善为道者也,善为道者“惟道是从”,“止于至善”,必贤也。故贤者虽有德,未必善积德;善者善积德,必然有大德。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因此教育子女之要在于积德。“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只要教会您的孩子,善于积德,从小积德,随缘积德,随时积德,由川流不息的小德积累成全方位的大德,一旦机缘成熟,必然敦化为位、禄、名、寿和使命。这就是“德智不二”的中庸之道。
而教育子女的误区恰恰就在于德智分离的“双轨制”。以下是我的一篇获奖论文《走出教育双轨制的误区》:
《未来挑战家庭教育》赫赫醒目的标题引起了我们全家人的注意。《中国妇女报》以整板的篇幅向家长们敲响了警钟,并开展了《教子有方》征文活动。
提起征文,我爱人就感叹起来,说我们不擅长写记叙文,也找不到典型的题材。但我们确实有一些教育子女的好方法想介绍给大家,可能不合宣传报道的口味。
我孩子上初中了,脑子里记了一大堆优秀作文,听了她母亲的感叹,顺口讲了一篇有趣的作文,说的是一个学生的烦恼。这位学生的妈妈也真是个“好妈妈”,每次写教育子女的征文都获奖,说起教育方法来一套一套的,一个个教育孩子的小故事处处闪现着标准的社会风尚的火花。可落实到这孩子本人,种种牢笼般的约束却让他叫苦不迭。
孩子讲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一方面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拼命的把孩子逼上应试教育的独木桥,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看到由此引起的种种弊端,一再呼吁家长们按社会标准培养子女。由此形成了教育子女的“双轨制”。于是有的比较跟得上潮流的家长就一手按社会的美德和优良传统塑造孩子的人格,另一手按应试教育的要求强制提高孩子的智力。然而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反而引起了孩子越来越多的逆反心理,常常是应试成绩也不理想,孩子的人格也仅仅是一层漂亮的外衣。而我们的许多社会工作者偏偏就喜欢这层漂亮的外衣。因此我们许多家长就被这种“双轨制”误导了:今天根据某专家的指导采用最新科技、最新方法去迅速开发孩子的智力,明天又根据社会的需要以专家们公认的模式去强行塑造孩子的人格。这就是我们当今的一些所谓科学育儿方法,这就是我们有的家长渴望的“家教知识”。这种家教方法使我们的孩子苦不堪言,也使我们家长费力不讨好,一次又一次的陷入教育子女的迷惘之中。
我把这些想法讲给爱人和孩子听,孩子就说,你把这些想法写给征文活动组委会吧,不过你的想法太尖锐了一点,最好是用化名。这句话使我感到孩子的思想上有那么一点不合适的地方,于是我马上接过话头,“要宣传自己的观点应该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别人需要这些观点,另一个是别人能够理解这些观点,如果缺乏这两个前提,那么你最好暂时不要发表你的观点。因为不合时宜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自己也会受累,教育子女也是这个道理。”孩子虽小,却听明白并领会了这个道理,微笑着点点头说,“我懂了,凡是做事都要根据别人的需要来做嘛,还要看可不可做。”我和我爱人都会心的一笑,一切都隐含在无言中。
本来嘛,教育子女就应该在随意之中,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将子女从一闪念的思维误区中引导出来。前面讲的“双轨制”教育就是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就是强制塑造的误区。如何走出误区,把道德培养和智力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从心理素质教育抓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因势利导,逐渐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德智不二”的教育,让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能充分发挥到他本人的最佳状态,这就预示着您的教育必然成功。(该文刊登在1999年4月13日《中国妇女报》的第四版)
多年来,我们就是用以上思路教育孩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子弟小学特招到名牌中学,从名牌中学保送到北京大学,从北京大学免费到美国读博士,……
我们的战略思路是三段式引导:
小学阶段着重引导孩子修性,纠正禀性中的弱点,相当于帮助孩子完善德性的桶,补漏、填缝、换短板。
中学阶段着重引导孩子积德,每天积累好印象,相当于教会孩子为德性桶里注入能量,吃亏、忍辱、担重任。
大学阶段着重引导孩子自省,以10%的精力找不足,相当于让孩子学会扩充德性桶的容量,升华、超越、知天命。
可能有朋友会质疑:你这不是教孩子做好人吗?这在当前竞争社会管用吗?当然这只是人们的误解。首先积德必须做好人,但是做好人不一定能积德;其次社会竞争有对立,做好人也有对立,而积德必须避免和化解对立。以下我们通过公式和图表来领悟积德的中庸之道:
公式1:积德= 得到众人的认同
注释:德字从“心”,双人旁代表众人之心,而且十四表示全方位多角度地积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一代表人心所向一致认同积了德的人。
公式2:积德= 从小为自己建立德性能量的账户
注释:银行账户是存钱的,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德性账户是存能量的,在人生这个耗散结构中,德性账户可以渐增、剧增,也可能出现赤字。
那么如何为个人的能量账户积德呢?根据易经的原理,德性可以配上八卦,按先天八卦的方位排列,德性八卦(图)表如下:
德性种类 |
对应卦象 |
主要表现特征 |
道德 |
乾 |
悟性表现为对道的心领神会;效法表现为对道的须臾不离。 |
仁德 |
兑 |
平等心待人,以忠恕之道待人,以“心态1.1 : 1”待人。 |
公德 |
离 |
怀“克己复礼”之心,遵守公共道德,遵守法律、规章、纪律。 |
功德 |
震 |
顺乎民心,建功立业;表现杰出,社会认同。 |
阴德 |
巽 |
对得起天理良心,经得起历史检验,问心无愧,益寿延年。 |
私德 |
坎 |
尊师孝亲,恭上惠下,教子有方,光宗耀祖,人情往来,守信重义。 |
福德 |
艮 |
仗义疏财,多行善事,随缘施舍,以财发身。 |
品德 |
坤 |
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慧,温良恭俭让,学问思辨行。 |
由上可见,通常人们讲德,只关注品德和公德,所以积德的效率很低。做好事也是一厢情愿,既不管别人需不需要,又不管对方银行可不可靠,于是做了好事也白做,好心没有好报。这样积德,德性账户储存的能量很少。再加上有些好人脾气很大,一发脾气既得罪人又伤了身体,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还会失德。如果德性账户入不敷出,好人还会命不长。因此要提高积德的效率,不仅要关注品德和公德,还应关注仁德、福德、私德、功德、阴德,特别要注重老子所倡导的道德,即对道的领悟和“惟道是从”的效法,这样才能全方位积德,多快好省地积德。
《中庸》中引用了两个积德的案例:
案例一:“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舜的父亲瞎了眼,听从小儿子象的鼓动,令舜盖房,却撤梯烧房;令舜淘井,却填土压井。舜逃生后不仅不怨,反而终生思念,年逾五十,仍面对苍天,呼号思父之情。从小处看,这是舜的私情,属于私德,同时也积了阴德;从大处看,这是舜的孝道,体现了舜的品德,同时作为世人的楷模,千古大孝的典范,积了很大的公德。
案例二:“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伐纣,建千秋伟业,替天行道,顺乎民心,孔子尊其为圣人,积了很大的功德。《中庸》云:“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因此武王同时也积了私德和公德。
可见学生要积德,学习成绩好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积了功德;为父母了增光,积了私德;顺了父母的意,体现了孝心,积了公德。因此子女对学习的态度就成了德性的标志,教育子女如何把心用在学习上,就是学生阶段教育子女的中庸之道。现在家庭的独生子女个个都很聪明,单凭智力竞争,很难最终获胜。因此真正的素质教育,就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
1、懂人生:抓好励志教育;抓好社会复杂性教育;抓好人性识别教育。
2、调个性:发现个性中的弱点;采用适当的调整机制;反复考评改进。
3、养习惯:积累好印象;培养自理能力;培养危机意识进行挫折教育。
4、不分心:不迷网络游戏;不陷情感纠葛;善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5、多交流:定期家庭会,倾听引导;化解冲突;书面交流;协商措施。
6、重激励:激发内心动力,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
总之,教育子女要以人生幸福为纲,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多快好省地积德。孩子的德性好了,积德多了,又能促进学习成绩有效地提高,而且会长盛不衰,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就是在学生阶段的中庸之道。
特别要提醒各位家长注意的是要体察“道”、文化、“术”三者的差异:
学国学,学《中庸》≠ 笃行中庸之道,那是学文化,重在传承。
学琴棋书画、医武相占 ≠ 笃行中庸之道,那是学“术”,重在自利。
而笃行中庸之道,是重在积德。个人的德性能量是守恒的,只有多替别人着想,得到大家的认同,才能多得:
中庸之道的能量守恒定律 =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
因此,教育子女领悟和力行中庸之道,不浪费生命的每分每秒,让生命力转化为最大效益。这样不仅对孩子成长有利,永远保持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必然让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创造人生最大的价值。一句话,让您的孩子觉得“活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