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防老?
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孩子越优秀离我们越远,为什么还要他们努力?”,内容的论点看得我瞠目结舌。看完我的感受是“我们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宁可不要花太多功夫培养他们!”,如果把儿女培养得太优秀了,学习工作都会离我们远去,那我们还要这么努力地培养他们吗?难道你没有想到这么做,你晚年会有什么后果吗?肯定是凄凄惨惨戚戚。这算什么养儿逻辑,晕!
文中还举了个“成功”的例子,一个学习不咋地的孩子,只能留在本地找个一般般的工作,后来两代合力买了个房住在一起,享“天伦之乐”,对照其他两个“优秀儿女”的远离父母,这才是幸福!
养儿是防老保险
表面上看似乎也有它的道理,其实此文的论点是非常“自我中心”的;父母付出的目的看似要培养优秀的儿女,其实是把儿女当作“养儿防老”的工具,有点像“养老保险”;现在基本上防老就要靠自己,有保险是最保险了。只是当工作做得太好了,儿女生活远离了,目的落空了;就得出个“警世”结论,“小心哪!不要把孩子培育得太优秀了,你搭进了一辈子,还是落个晚境孤凉。”(当然若是儿女养得好,他们又和父母“同城”,就算你走运了。)
上面提到的四口住在一起的,那是孩子在没能力,没选择的情况下发生的,真的是“幸福圆满”吗?说得也太简单,太简化了。
问题出在哪?
第一个问题,就是“自我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所以当父母的需要没有被满足(防老)时,就会和孩子发生摩擦,甚至决裂,这种例子不在少数。文中说“我们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然而就此文的论点来看是自欺欺人,站不住脚的。说白了,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要“换得”儿女的奉养,怎么可以说不是为了自己;这是“人格信念分裂症”。
第二个问题,“儿大不奉养”的问题不是儿女远离,而是两代情感联结早就断裂了。今天大多数的父母,只知道敦促孩子,要孩子学习,但忽略了儿女的感受,和他们对亲情感情上的需求。当孩子长久得不到父母“在情绪上”的肯定、同理,两代之间天生的“情感连结”就断裂了,对于父母的情绪需求也是冷漠和抽离的;日后孩子对于父母情绪上的需要,也是“遵循”当年父母处理他们情绪需要的模式依样画葫芦的。因此,儿女住处的距离不是关键,关键是亲子之间的距离太远了。
第三个问题,为了能“养儿防老”,居然会鼓励做父母的不要把儿女培养得太优秀。这是什么心态呢?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若真的是要这么做,就必须去压抑或是阻断儿女发展的机会。摆明了,就是不要儿女离开成长的地方,才能有“同城奉养”的机会。只是儿女的心是早已对父母失望,就算成年儿女没有远离父母,真相是,老人花了大半辈子的精神,即便是和儿女“生理同城”,也依然是“心理异地”;得到的是什么呢?
因此,这种围堵的做法,非常乡愿,自以为是,早在大禹的父亲鲧的时代就已经证明无效了,至今还要沿用,令人费解。
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
1. 父母认清,自己的年日自己负责,年轻时,在养儿育女时期就要预先规划打理好年老时的需要;包括了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和儿女建立正常健康的亲子关系。
2. 孩子有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道路,父母不要“妄想”用养育的付出硬要交换孩子的奉养;到头来一切都应该是出于他们的意愿;有,很好,没有,父母也不会饿死。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保持最好的两代关系。
3. 养育儿女不是父母人生的唯一目的,其间要继续发展夫妻关系,经营婚姻,因为父母的和谐是祝福儿女最好的途径。
你的选择是什么?
今天不再是旧社会,也不是过去五代同堂的农业社会;儿女在成长求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机会会离开成长的地方,若是父母因为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下半场,而硬要儿女留在身边,这样的索求就会造成亲自关系极大的冲突、甚至反目。我们周遭看到的悲剧还不够多吗?
是不是值得我们做父母的三思呢?
-------------------------------------
欢迎留言,给我们反馈。
现在开放提问,如果你有有关恋爱交友、夫妻关系的问题,并且愿意游老老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开作答的,欢迎提出。为了能回答得准确,提问请不要少于100字,提问主要内容请包括:
1、事件(发生了什么?)
2、这个事件对你们关系上的影响
3、你的期望
我们不能保证接到提问就立即回复,但会尽快处理,公开回复。谢谢!
(为保护隐私,请勿使用实名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