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老丨五个育儿的“伪真理”,不知骗了多少父母
| 分类: 亲子教育-亲子总动员 |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心里有股说不出来的伤痛。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标题属实,那就说明了这里做父母的本身没有思考和判别的能力。同时,直接受害人就是儿女,因为父母相信了有问题的育儿方法。
在不少的文章中,作者为了要强调论点的“权威性、正确性”,甚至“强迫接受性”,用字遣词都极其强烈、武断,像是“最…、绝对、越…越….、比”等等。似乎是个保证,“你只要照我说的这么做,肯定会把孩子教好,绝对让你的孩子比别家的孩子强”。
过长的封建文化,留下来“一言堂”式的教导和学习的方式,在学习做父母的事上也没有例外。而这种思维等于我们没有思考能力,只能接受。另外,也形成了一个危机,就是很容易有两极化的思维,非黑即白,好恶明显,没有中间缓冲和转圜的空间。
举个简单的例子,“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对?还是错?我这么问了,肯定是有玄机的,可能大家给的答案就是“不好说”了。是不?给出这样的答案,不是因为有思考能力,而是怕说错了话,自己没面子,老师也不开心,并不是真正有自己的洞见。
其实任何一个道理都有它的前提和局限性。我们这么了解吧,“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一般要从内外两方面来看。动机(内)上看是没错的,只是“动机”是隐藏的,必须经过“外显”(外)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要是这个“外显”的方式不恰当,或是孩子无法领会、体会,甚至对于做法上有排斥时,无论你做父母的“动机”如何强烈、纯正,对于孩子而言可能感受到的是压力、辖制,甚至有厌恶。那么这句话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
再看本文中的最后一个所谓“伪真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文中的解释本身在我看是有问题的。因为已经偏离了议题,它所强调的是父母做得再好(举的例子是喜好,习惯,未来的职业),孩子也不一定就会照单全收,这其实和榜样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这个“真理”应该是指父母在儿女品格、价值观的养成上。因为这两项是后天培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个性是天生的,而且一生可以说没有办法改变,变的是自己“习得的”适应和协调。如果可以我认为这个标题可以改成“父母的榜样影响孩子至深”,意思是无论父母做好做坏,在儿女一生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
当我们学习懂得思考,就会懂得分辨,然后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的儿女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04.16】育姐忍不了啦!必须曝光这5个育儿“伪真理”,不知骗了多少父母!
2016-04-16
做了父母,我们会从书本或别的家长那里了解很多所谓的育儿真理。但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下面是几个肯定在你的头脑中存在过,并且常常在家长间传播的“真理”。今天,就让育姐带你一起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话真的正确吗?这些可不一定是真理哦!
和孩子一起时间越长
他越容易成为好孩子
不完全的真相: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著名教育专家成墨初指出,他们需要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认为,父母外的其他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做。很多全职 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爸妈怎么办: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怎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的真相: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别起到30%到70%的 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 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
爸妈怎么办: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
父母应该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不完全的真相: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学 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爸妈怎么办: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母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孩子
不完全的真相: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断标准, 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屏蔽掉别人嘴里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人,或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次向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子可能存在听 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人前一个样,回家一个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个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顽劣,那都仅 仅是他的一个侧面。
爸妈怎么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换不同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独立或依赖。但无论他表现出什么样子,都请宽容地接受他的能力、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真实面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的真相: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这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跟着吃菠菜?你把你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如数效仿。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榜样。想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是按照他们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
著名教育专家成墨初指出,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爸说,在他小时候,他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现在, 我爸也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爸妈怎么办: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