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见过结苹果的橘子树吗?----种什么之前先想会收获什么
标签:
行为和代价思想在行动之先种子不同结果不同杂谈 |
分类: 个人成长-成长不烦恼 |
作者:文颖 (本中心专任心理咨询师)
种什么就收什么,说起来是很简单的道理,老生常谈了,但是我们的生活乱了套出了错,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在生活中落实这个真理。
行为和代价
看看复旦大学给同学黄洋投毒的林森浩,他若是想过自己种下一个愚人节的玩笑(如他所说属实),真正收获的是什么,他可能会再次考虑:到底还要不要开一个有置人于死地的玩笑。看看令人惋惜的新闻头条,父母若是想过过分要求孩子的成绩,收获的是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造成一生极大的损失,可能就会考虑:到底有没有必要把孩子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其实,只要我们在行动之前稍微停一停,仔细的考虑一下“种什么收什么”,结局就会不一样了。想想我做这件事情会带来什么结果?而这个结果是我想要的吗?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不是我用错了方法来达成需要?如果错了,我如何用建设性的方法来达成需要?人在安静的时候,还可以评估自己的“需要”是不是合理,评估过后,可能都不莽撞行事了。
思想在行动之先
就如上文,林森浩的行为收获的可是“故意杀人”带来的死刑,如果他能先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发现这个代价太高,而自己想要的其实就是压压他人的锐气,没有必要付上这么大的代价。在安静思考中,可能他会发现“我也没有必要压别人的锐气啊,那就是别人的个性嘛,跟我没什么关系!”。事情就有可能这样在平和的自我对话过后平息。
那些对孩子铁面要求,成绩至上的父母,有时带来的后果是孩子不堪重负以寻求解脱,新闻报道触目惊心的惨剧冰冷地告诉我们后果。父母如果能反思自己成绩至上的要求会付上这么大的代价,发现这完全不是自己的初衷;其实自己想要的就是孩子现在好好学习,以后有个好未来,顺带自己面子上有光而已。
种子不同结果不同
若是这些需要,是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达到啊,激励、奖励、陪伴、接纳等等,比一味的要求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既可以享受过程,又能提升亲子关系。有的父母可能在安静反省中,发现是自己的需要太自私,从而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呢!
当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唏嘘、惋惜、心疼之时,更要引以为鉴。学习做事行动之前,先要想到“种什么、收什么”,千万不要糊里糊涂、冲动做事,最后伤人伤己,收获的是无尽的悔恨和伤痛。
▲请关注公众微信:四川仁爱心理咨询中心,微信号:SBMF_CD,将定期收到原创和转发的精品阅读。
▲了解本中心公开课程内容、时间,请加入《仁爱心理咨询中心课程》QQ群:227192531
▲有话要说、有议题想交流,请加入《美丽心灵》QQ群:105033162
▲您的幸福,就是我们的专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