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根基教育
根基教育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73
  • 关注人气:6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同时期的孩子如何看待规则和权威

(2013-05-21 11:12:50)
标签:

孩子

游戏

育儿

分类: 亲子教育

http://s7/bmiddle/85f20ba7tdd31d45e7556&690

 

                       不同时期的孩子如何看待规则和权威

                                                      池瑾/文

 

看见一个小朋友要摘公园的花,四岁的乐乐挺身而出:“我妈妈说了,公园的花不能摘!”
    8岁的乐乐在家做作业,需要用红色的笔来改错,妈妈说:“家里没有红色的圆珠笔,用蓝色的来改吧。”乐乐急了:“不行,老师说了,要用红色的圆珠笔!”
    学校组织郊游,12岁的乐乐和几个同学没有按照学校规定的路线出游,受到了学校批评。面对妈妈的责备,乐乐理直气壮地回答:“学校规定不合理!”

 

父母常常会很困惑:以前的乖乖女,怎么越来越难教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做父母的需要首先了解一下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在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他们是怎样看待规则和权威的。

 

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与理解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获得是非观念、发展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1、儿童在1岁半至6岁时并不了解游戏规则的意义,他们按照自己独特的规则来玩游戏,难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与他人互动。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同样的规则,是父母说的就遵守,是其他小朋友说的就不遵守。


   2、儿童在5至10岁时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也就意味着在另一个人的权威之下。这个阶段的孩子把规则看成是由权威人士(神、父母、老师等)传下来的。这些规则不可改变,具有强制性,要严格遵守。孩子上学后,老师的规则可能更具有权威性,成为他们要捍卫的“真理”。家长在给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辅导功课时,常遇到“不听劝”的孩子义正词严地说,“我们老师不是这么说的!您这么做不对!”这时家长常常会责怪孩子。这是因为孩子不完全了解规则的意义,在认识上具有刻板性。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违反规则,他们把惩罚看做是天意,认为违反规则必然要受惩罚。比如,老师规定不交作业就不能去秋游,结果平时经常不交作业的孩子都完成了,只有一名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因为家里有事没有完成作业,可是孩子们会认为既然这名学生违反了规定,就不应该和大家一起去秋游。
    孩子对于行为好坏的判断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比如,有个小孩趁爸爸不在家,在爸爸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画画,结果把桌布弄脏了一小块;另一个小孩看到爸爸墨水瓶空了,趁爸爸不在家,要为爸爸做事,结果倒墨水时不小心把桌布弄脏了一大块。结果这个阶段的孩子多半认为第二个孩子犯的错更大,因为他们只看到问题的表面,不能考虑整体的情境,从而忽略背后的动机。虽然后来人们认为,儿童对他人意图的理解更为复杂,但是这一规律仍然存在。在这个阶段要为孩子讲清规矩和界限,把与他们行为挂钩的奖惩后果事先摆明,这将有助于孩子搞清楚前因后果,并获得安全感。
    在这一阶段,由于认知不成熟,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以相同的方式理解规则。他们不理解规则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是可以协商修改的。儿童对成人的权力毫不怀疑,认为应该顺从、尊重确定规则和实施规则的人。如果大人在执行规则上不能坚守,孩子将怀疑大人的权威,从而也无法尊重“失信”的大人。
    3、儿童在10岁以后能够完全了解行为规范,但开始怀疑成人所订的规则。这时期的儿童知道人们既可以制定规则,也可以改变规则。当遇到违反规则的情况时,他们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且考虑行为的动机。例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会不喜欢常打小报告的同学。尽管在老师眼里,这样的学生可能是听话的好学生,可是同学们会认为他/她不喜欢大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排挤这名同学。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儿童开始意识到,人们对于道德行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在游戏活动时,他们学会以合作性的互惠的方式解决冲突。他们在关心自己幸福的同时,也关心别人的幸福。很多人熟悉的互惠性的道德启示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而皮亚杰还发现儿童之间有另一种“互惠性的规则”:“你抓破我的背我也要抓破你的背”,即旧约中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互惠性的交往使儿童认识到规则是可以改变的,需要共同遵守、维持规范,而惩罚是要帮助犯错的人改正错误。
    与上述特点相似,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7至10岁的儿童大多处于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时期。这一时期的前一个阶段儿童在做判断时看重行为带来的后果,并且认为所有权威都是正确的,不能违反。在后一阶段,儿童转向个人主义和交换。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帮助他,而且希望在利益交换时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在这一道德推理时期,道德感是相对的,儿童通常认为只有那些受到奖励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这一认识的发展特点启示我们,道德方面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适应。儿童对规则和权威的理解经历了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在同伴冲突中,儿童逐渐减少对成人权威的依赖,同时也更加认识到规则只是在大家都赞同时才具有价值。此后,儿童逐渐能够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发展道德理解和道德判断。因此,到了小学高年级,老师就可以请同学们一起制订班规及相应的奖惩措施,令班规生效。
    因此,在教育儿童对规则和权威的认识上首要的是循序渐进,也可以采用先外化后内化的方法,先为孩子立定规范,再逐步内化和理解规范。此外,同伴之间的影响非常重要,在与同伴交往的经历中,儿童能够懂得合作,学会互相尊重,发展对不同道德原则、社会规范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