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著作杂谈之《吴兴园林记》
(2011-12-31 11:13:01)
标签:
园林园林古建园林绿化园林工程杂谈 |
周密
在太湖之滨的吴兴(今湖州市),士大夫宅第林立。《吴兴园林记》有“吴兴园圃”一文,后人别出单行本,易名为《吴兴园林记》)叙吴兴园林达三十四处,与《洛阳名园记》适成南北呼应。所记园有以花木造景取胜的,如莲花庄,四面环水,莲花盛开如锦云万顷;又如赵氏菊坡园,前为水溪,筑有堤、桥,夹岸植芙蓉、垂柳数百株,溪中岛植菊百种。作者周密南迁后长居吴兴,曾自负地说:“尝评天下山水之美,而吴兴特为第一。”江南气候温润,山青水秀,物丰林茂,北地差胜,也是实情;然而是否能将同为江南的苏杭给压下去,便是仁者见仁,难以评断了。
水在我国早期庭园构成上就占据主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水体形式丰富,景致多变;(2)水体在园林中所占面积较大,又称“巨浸”。隋唐时期,园林水景处理往往规模很大,例如洛阳西苑,不仅有“一池三山”的大湖,周围又有若干小湖,并以“龙鳞渠”环绕串联,形成规模宏大、复杂多变的水系。到了宋、元以后,园林水体面积越来越小,但变化增多了,宋代重石之风大盛,周密《吴兴园林记》所述:“池南竖太湖三大石,各高数丈,秀润奇峭,有名于时,……募工移植,所费十倍于石,可谓石妖矣。”从此中国园林山水并称,所谓“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无石则水无形,无态,……若无水,则岩不显,岸无形”。水和山石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中国传统水法的重要特点。
信息来源:华夏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