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之殇------橡胶林

(2012-02-03 16:38:18)
标签:

西双版纳

热带季雨林

橡胶林

生态

杂谈

分类: 行行摄摄

知道西双版纳的橡胶是很早以前了,那时候是在地理教科书里知道的。橡胶树原产于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现已遍布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内。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度、越南、尼日利亚、巴西、斯里兰卡、利比里亚等。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此外台湾也可种植,其中海南为主要植胶区。目前,热带面积很小的中国,天然橡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均居世界第五位。

云南虽不是中国最大的产胶区,但云南的橡胶单位面积产量已达亩产127.36千克,居世界第一位。面对这样的数据,作为云南人,那时是一种自豪感,尤其是在课堂上,当那些非云南籍同学问起橡胶时,那是一个自豪,好像自己家就种了一大片(其实90年代初那阵,自小生活在这个滇中小城,连版纳都还没去过!汗啊!)

还有更自豪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中国面对国际市场上对橡胶的封锁禁运,做出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天然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50多年来,经过中国几代植胶人的艰苦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打破了国际权威认定的橡胶树种植传统禁区,使橡胶树的种植纬度大大的提高翻翻,在中国北纬18-24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成功。目前的分布北界为中国云南的盈江县,达到北纬24°24′—25°20′这也是世界上种植橡胶纬度最高的地

那时候老师也告诉我们,西双版纳的橡胶林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当地人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也为国家解决了橡胶需求之困,另一方面又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但一直没有亲眼看见橡胶林对季雨林的吞噬程度。这次版纳之行,才让我真正见识了橡胶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车过普洱,驶入号称中国最美的高速公路-----思小高速,公路在季雨林和小坝子间穿行,的确是植被茂盛。

http://s16/middle/85e1ac8dgb80b33e62cff&690

【普洱到小勐养的思小高速,号称中国最美的高速,植被的确茂密,这是其中的一个公路旁一个观景台看到的植被】

http://s8/middle/85e1ac8dgb80b31c14957&690

 

可是过度开垦的季雨林随处可见,像是难看的疮疤一般裸露出灰蒙蒙的土地。间或可以看到整齐划一的植被,低矮的是茶树,高大的落叶林就是橡胶了。也是这一次我才搞清楚,橡胶在冬季是半落叶的,落叶的橡胶林在大片绿色的季雨林中显得尤其难看

 

http://s9/middle/85e1ac8dgb80b225bef98&690

 

西双版纳的州府景洪市,上世纪70年代时还是一座原始森林环绕的小城,而今天在景洪通往磨憨的公路两旁,从阳坡到阴坡,从箐沟到山顶,一眼望出去的植物随处可见排列整齐得如士兵一般的橡胶树间或分布在天然林中。

http://s6/middle/85e1ac8dgb80b21589f65&690

 

来了解下西双版纳的种植橡胶的历史。1957年,由军队转业干部和技术人员组建的国营橄榄坝垦殖场正式成立,随之西双版纳先后组建了6个橡胶农场。建场之初,植胶场由军队转业复员官兵和各地招收的工人所组成。接下来的60年代大批湖南支边青年来到了西双版纳,植胶农场真正得到大规模发展是在60年代末,成都、北京、上海、四川、昆明数万名知识青年先后来到西双版纳加到植胶农场的行列中,扩大了农场的编制。虽说橡胶在西双版纳的种植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的,但还是国家行为,到八十年代也就是100多万亩。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民营橡胶发展,才是灾难性的!短短几年的时间,民营橡胶种植面积就迅速超过了国营农场几十年的种植面积。特别是1990年代末期国际橡胶价格暴涨,橡胶种植疯狂扩张。由于种植橡胶需要技术,胶苗种下之后7年才能割胶,前面的7年里的精心养护需要大笔投资,普通农民根本没有能力投资,就把自己的自留山自留地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橡胶老板。寸土寸金,倒卖橡胶真正成了西双版纳来钱最快、零风险行当。所以真正获得实惠的也并非当地老百姓!

橡胶树虽然有很大的经济价植,但是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最适合其生长的地方,往往是原始森林最茂密的地方。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橡胶纯林的鸟类减少了70%以上,哺乳类动物减少80%以上,这种损失无法进行经济估算。单一经济林发生大面积森林病虫的隐患难以防范病虫害频繁发生。天然林每减少1万亩,就使一个物种消失,并对另一个物种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橡胶林不同于其它植被,它具有独占性,种植之前先要砍树、烧荒,然后开出梯田,在台地上挖深穴坑,橡胶种植下去后,还要有连续不断的管理。这就是说,在整座的山上,从此以后只能有一种东西存在,那就是橡胶树。每年要除两次草,深翻一次植胶带面,目的就是想让除橡胶树之外其他植物都寸草不生,不和橡胶树来争抢营养和水分。但这里雨热条件太过优越,雨季的时候,这边才铲除过去,不几天就又长出了野草,这种时候就会使用强力除草剂“草甘膦”,所以在橡胶种植20年以后的土壤上,基本上是看不到其他什么植物了。到这个时候可以说:热带季雨林的基本特征已经消失了

我有个朋友是版纳的,他父母亲都是农场的工人,已经退休,落下一身的病。一生都在和橡胶打交道,听他说起了橡胶人的心酸!

割胶是一项全手工的工作,满山遍野的胶林到了割胶季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工作异常辛苦。割胶工人每天从凌晨2点钟到早上5点钟在野外割胶,这个时间段由于山谷风效应产生的逆温使空气中含二氧化碳浓度最高,长期在这种缺氧的条件下工作,对健康危害很大;在这个时段,热带亚热带地区空气中湿度最高,割胶工人很容易患肺炎、风湿病等疾病;割胶工人每天还得在收完的新鲜胶乳中加入化学物品——甲酸,这些药品的气味很难闻,对人体有害。而且割胶工年复一年割胶穿梭在橡胶树之间,每棵橡胶树之间的距离是2至3米,每天要割几百棵橡胶树,要完成割胶、收胶、挑胶、涂药等工序。据统计,每个割胶工全年步行路程在3000公里以上(其中有一部分是负荷行走)。曾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割胶工由于身体超负荷劳作,患有各种疾病:视力过早近视或衰退,消化道疾病,风湿病。 2006年,曾有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增加割胶工人的待遇,把割胶工种列为我国劳动法中的特殊工种,与深井作业的矿工、高空作业的电工享受同等待遇,但至今也没有下文。

http://s7/middle/85e1ac8dgb80b24af1916&690

 

【种植橡胶的地方,林下都是光秃秃的】

 

http://s6/middle/85e1ac8dgb80b262f0135&690

 

http://s10/middle/85e1ac8dg78cdea025f29&690

 

【而和他们比邻的就是茂密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热带季雨林】

 

http://s15/middle/85e1ac8dgf2e341337dde&690

 

http://s4/middle/85e1ac8dgb80b2f9542b3&690

 

【这是橡胶幼苗,种植下去后要七年才可以割胶】

http://s1/middle/85e1ac8dgb80b2e6e6c90&690

【这是成熟的橡胶林,已经可以割胶,但冬季并不是产胶期】

 

http://s14/middle/85e1ac8dgb80b236686cd&690

http://s14/middle/85e1ac8dgb80b22e3a6fd&690

http://s7/middle/85e1ac8dgb80b2da40a76&690

【半落叶状态的橡胶树,冬季进入休整期。查资料得知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南北纬10°产胶区,冬季的胶林是不落叶的,而且是四季产胶的】

http://s6/middle/85e1ac8dg78cdeae3ca65&690

【橡胶林下基本没有其他物种,光秃秃的】


http://s11/middle/85e1ac8dg78cdeacfef3a&690

http://s14/middle/85e1ac8dgb80b27f7576d&690

【橡胶林不同于其它植被,它具有独占性,种植之前先要砍树、烧荒,然后开出梯田,在台地上挖深穴坑,橡胶种植下去后,还要有连续不断的管理】

橡胶种植20年以后的土壤上,基本上是看不到其他什么植物了。到这个时候可以说:热带季雨林的基本特征已经消失了

http://s13/middle/85e1ac8dgb80b2ad4b16c&690

 

http://s14/middle/85e1ac8dgb80b28b1916d&690

【近距离看割过胶的树,根本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只能是大量的手工劳动,这对割胶工人来说,是异常艰苦的工作】


http://s10/middle/85e1ac8dgb80b26cc4509&690

http://s15/middle/85e1ac8dgb80b276ee73e&690

【注意看,灰色的、落叶的树林就是橡胶林,和周围的绿色对比,显得很扎眼、很难看!】

 

看着这样一种局面,我们该如何来评价橡胶林的功与过呢?对于不可逆转的热带季雨林的消失,我感觉到的更多是惋惜!

 

橡胶林真正成为了,热带季雨林之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