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昨天我们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作为案例,阐述了基层社会吸引人才的策略:“利益引诱”;今天我们要以《三国演义》中的孙权为案例,来阐述中层社会吸引人才的策略:“以情感人”。
中层社会 以情感人。
中层社会思维的企业总裁会把自己的企业当做一个大家庭,而把每个人当成自己的家庭成员,如果说基层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利益引诱”,那么中层社会就是以“家”为中心的“以情感人”。所以中层社会吸引人才的方式叫做:“以情感人”。这种吸引人才的方式有一利但是也有一弊,其利是可以比“利益引诱”建立更牢固的人际关系,其弊端是吸引不到大才之人,但是“以情感人”却是许多中层社会的企业文化。
把“以情感人”的文化用到淋漓尽致的有一个人:正是《三国演义》里的孙权。我们看孙权都是把手下的将领当做自己的家人来看待,正是因为彼此之间有家庭式的感情,所以关系就非常牢固,所以孙权就敢充分的放权。我们看赤壁之战就知道,刘备派诸葛亮去协助孙吴,孙权派周瑜去统领三军,可见刘备和孙权都可以放心大胆的授权。而曹操却必须事必躬亲,曹操的阵营不是没有大才,而是他用“利益引诱”来的那些人一个也信不过,所以他必须亲自上阵。我们觉得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想加害诸葛亮,其实这是对周瑜的误解,因为周瑜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孙权的整个江东集团着想。周瑜对孙权一直是忠心耿耿的,而且不止一次的想说服诸葛亮为江东效力,可是诸葛亮跟定刘备,周瑜是为了给江东免除后患才对诸葛亮起了杀心。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诸葛亮设计华容道放走曹操,赤壁之战后北方必乱,孙权趁机北上便可统一北方,就无法形成诸葛亮所说的刘备、孙权、曹操三足鼎立之势,而成了孙权一家独大,那时孙权必灭刘备。所以我们不能单从个人的好恶来评价周瑜,如果周瑜杀了诸葛亮,孙权必会一统天下。周瑜之才虽然不及诸葛亮,但是他深知诸葛亮日后必会给东吴带来大麻烦,所以才会用尽全身解数想杀掉诸葛亮,但是最终未能如愿,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周瑜到最后也不是为自己死的,而是为孙吴集团尽忠了。
而许多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周瑜的评价却是“小肚鸡肠”,这是非常不公平的。诸葛亮和周瑜同样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只不过两个人都在各为其主,各尽其忠而已。
孙权用人用到这样,真是把“以情感人”的用人方式发挥到极致了!正是因为“以情感人”的文化贯穿孙吴集团,所以周瑜才能容忍程普的傲慢,从而和程普搞好关系;才有年迈的老将军黄盖为了大局肯而拼着老命主动提出自己用苦肉计。一个“情”字,使江东将士舍生忘死,共拒强敌!所以后人才有诗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的“以情感人”的用人方式也是很有一套的。
正是因为孙权的成功,所以许多做企业的人也争相效仿孙权的用人模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种用人的模式有一个致命伤,就是吸引不了真正的乾坤巨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以情感人”的管理模式是以“家”为基础的,这正是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所以他们只能吸引像周瑜这样重情重义的人,而吸引不了具备大思想大格局的人,因为什么样的格局成就什么样的智慧,心中若只有自己,你的智慧就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打转;心中有他人,你的智慧就只能体现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而心中有天下,你才能够看透浮沉,把握趋势。因为“以情感人”的文化只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上,只不过是你仁我义,肝胆相照而已,既谈不上什么使命感,更没有什么大格局可言。所以天下两大顶尖谋士,号称“卧龙”和“凤雏”的诸葛亮与庞统,都没为孙权效力,因为真正的大才之人都是有使命感的人,他们出山为的是天下苍生,而不是为了你的家族。
所以周瑜斗不过诸葛亮,其实说到底并不是因为周瑜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周瑜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切入点就比诸葛亮低,因为周瑜长期以来受到“以情感人”的思维模式的熏陶,就很难跳出人与人之间的框框来看问题,而诸葛亮总是能从大处着眼,所以每次都比周瑜技高一筹。所以“以情感人”的管理模式就算发挥到极致,也只能吸引到周瑜这样的人才了。所以我们看孙权集团虽然人才济济,但却没有乾坤巨匠级的人才,这就是中层社会的局限性。当然你可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但是我必须要指出它的局限性,否则遇到真正厉害的对手,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输的。
今天就和大家探讨到这里,明天要通过《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和大家探讨高层社会吸入人才的策略:以德服人。请大家继续关注,祝大家天天开心愉快,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