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
(2022-07-01 20:26:47)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破房子四处漏风,荒草长满了院子,盖着单薄的被子冻得瑟瑟发抖,守着漫漫长夜,早晨的公鸡不肯打鸣。
陶渊明苦中作乐,自然就是“高致”。
顾随说,身临其境者难有高致,以其有得失之念在,如弈棋然。
王国维“出乎其外”可以做两种解释:一则为与此事全不相干,如皮衣拥炉而赏雪,此高不足道也。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此人没有“入乎其中”。也就是没有贫寒的经历,没有品尝过贫寒的滋味,他“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你经历过各种贫穷,现在经过奋斗你发财了,此时,你对贫穷“入乎其外”了,这就是高致。
比如说马云,他成功了以后谈自己的经受的各种挫折,对于各种困难,他“入乎其中,出乎其外”,高致也就显露出来了。
顾随继续说,二者,若能着薄衣行雪中而尚能“出乎其外”,方为真正的高致。
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寒衣薄,在雪中行走, 但是我能够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并且自得其乐。这才是真正的高致。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荻行乎夷荻,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意思是说,君子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能够自得其乐。
穿单衣在冰天雪地行走,还能够自得其乐,就是高致。
顾随继续说,情感虽切,而得失之念不盛,故无怨天尤人之语。
笔者认为,所谓“得失之念”,就是“不期待”。
比如说,既然我现在面对的只能是冰天雪地,那么我就接受冰天雪地,并自得其乐,而不是期待冰天雪地离开我,或者我离开冰天雪地。
现在,冰天雪地离开了,万物回春,姹紫嫣红,那么我现在接受姹紫嫣红,不会期待春天慢点过去。
这就是“接受现实,不为所累”。
曾国藩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就是这种境界,这就是“高致”。
顾随说:人要能在困苦中并不摆脱,而更能够“出乎其外”,古今中外,仅仅陶渊明一人能够做到。
陶始为“入乎其中”,故能够“出乎其外”。
元好问有一首诗《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士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老朋友又一次分别,临水停泊着归途的马车。
天地一片清朗,景物浑然一体。
朔风吹过,大雪三日;然后劝自己: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
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凌辱。
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
我归去的心情如此急迫,自然的景致却是如此闲淡有致。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悲从中来,仰天长叹。
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
最后一句: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多像“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