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园林》第一集和第二集
(2019-03-16 07:23:43)
标签:
文化旅游健康 |
纪录片《园林》第一集和第二集。
我发现解说词好美!!
就好像哲学语言,耐人寻味,哲理深刻!
现代人悲叹已成陈迹,古人和今人有 相同的感受。
人们渴望走向自然的广阔空间,但也走不出自然的局限束缚,这体现了人们的矛盾心理。
园林就体现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解开这个纠缠心结。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总想走出去,看看外边的广阔世界。
但是,走出以后,又思念这里,或者走出后感觉也不过如此。
然后又回来。
回来后,在这里呆久了,又想走出去。
就这样循环往复。
这和王国维写的一首词是一样的: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前天刚在公号写了一篇文章《可怜身是眼中人》,写的就是这种心境。
山水之间有祖先的神灵,也有我们的精神家园。
古人今人有着相同感受,渴望自然的广阔天地,又无法走出人生的局限束缚。园林这个人工建造的自然空间,也是人内心矛盾的产物。
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讲,他的生命总有两面,一面叫钟鼎,一面叫山林。
人终究不能脱离自然,园林也是源于人对山水的依恋。
与自然距离越近,我们回归的愿望就越强烈,可是把人阻挡在山水之外的,是现实还是我们自己。
其实,人们还是徘徊在山林和钟鼎之间。
在山林的时候,我们想这钟鼎,在钟鼎的时候,我们心理想着山林。
我们总是以离开的心态过着现在的日子。
每个人心理,都有这两个世界。
园林是大自然和城市文明之间的一个存在。
园林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活法,从无定式,园林更在万物,更在内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花园,遇到合适的土壤,他就自然生长。
《上林苑》
汉代画像石,纪录的就是关中地区人们现在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就纪录在画像石上。
历史,传统,一直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
有一块画像石的内容,是人们“扬场”的内容。
现代的关中人,也还在“扬场”。
作者说,他不知道,现在的人们“扬场”的豆子,是不是在画像石上花落下来的。
作者创作一幅长卷《上林苑》
这是一幅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制作。
你不知道他是在描绘历史,还是书写现实。
历史和现实就这么柔和在这个长卷上。
这让我想起了我读的伽达默尔的《真理和方法》
哲学诠释学,就是要求人们进入文本,实现过去和现在,作者和读者的对话以及交融。
哲学诠释学追求的就是“合二为一”。
也就是上述因素“融合”,严丝合缝。
想到这里,我心里好愉悦!!
解说词非常的深刻:
历史没有真正的消失,像这画像石一样,深深地刻在这块土地里。
历史总是充斥着现实,现实里也包含着历史。
画像石,土地上的生活。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画像石里。
李小超长卷《上林苑》,就将二者融合在一起。
前一篇:任务
后一篇:豆瓣网上《园林》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