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宝宝,请只告诉他们做的好的地方

(2014-10-27 11:02:27)
标签:

育儿

分类: 用心做妈妈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请怀着赏识的态度,欣赏的心和孩子一起,当发现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及时鼓励,当发现孩子做的不好的时候,当做没看到吧,或耐心观察,或转移注意力。你可以尝试下,足够得耐心去观察一会,你会看到孩子具备的超强能力。

  蒙台梭利讲,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积极的种子,他们存在自然的积极向上渴望发展的欲望和潜力,大人做的就是欣赏这个发展的过程,他们自然就会成长为天才,这是自然的,是正常的。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长为普通人,那是坏境制约了孩子的发展。

  每个人都是渴望听到好话的,对于两岁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大人的注意和关注点自然就会引导孩子的关注点。所以大人的鼓励只讲好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想象当你看到两岁左右的孩子“动手打人”,你会怎么处理呢?

  小孩子尤其是两岁前,如果喜欢动手打人,就说明家长没处理好,是你强化了孩子的这个动作。我一直觉得遇到这种情况,假装没发生一样是最好的,就是越冷的处理越好。当然现实如果这样是不太可能的,通过和早教老师沟通之后,我确定的方案是这样的。

 如果嘟嘟动手打人,赶紧给对方家长道歉,同时抱走嘟嘟,当然是在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小朋友一般用手动一下不会有太大伤害。这纯粹是为了让对方家长能接收,不要给嘟嘟说什么关于这个事情的话。直接转移阵地到别的地方继续开心得玩。

   一直这样给爷爷奶奶讲的,但是老人总是听得时候觉得有理,真正做的时候就忘记了,知行不能合一是每个人都容易犯的错误。前段时间嘟嘟喜欢动手,奶奶在家当着嘟嘟面一给我说嘟嘟今天打谁了。首先我会和奶奶说:请不要在嘟嘟跟前说嘟嘟的任何不好,因为这本身就是让孩子记忆自己做的不好的事,这是一个不好的强化。然后就会继续强调一遍我的处理孩子打架的冷处理方式。

  嘟嘟打人持续了很长时间,于是我不得不认真对待了,知道奶奶和爷爷一定没有好好实践这个方法,于是在某天看到奶奶批评嘟嘟动手打一个小朋友。然后我就借事实和奶奶再次理论,实地讲解更有效。慢慢嘟嘟就基本不动手了,除非小朋友来抢他的东西,对于这种情况,便要引导孩子分享了。

  所以小朋友爱打人,首先大人要反省,是不是时常在孩子跟前说,然后再反省自己处理的方式是不是有问题。两岁内孩子更多是在尝试,如果你强化了他这个行为,他就会喜欢实施这一个方式,因为孩子并不是真的要打人,他们只是因为着急,语言还不足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容易用手。可能一岁半孩子都容易这样吧,只是一个阶段。看护人员要及时梳理孩子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着急,如果真急了动手了就要冷处理。

  如果是大孩子,已经知道打人是干什么的话,那就要看孩子为什么打人了,如果是习惯的疏导情绪的方式,那妈妈最好帮孩子梳理情绪,告诉孩子可以如何释放情绪。我还用的一个方法是,让他打自己或者踢自己,或抓自己头发,看他做了什么就让他在自己身上尝试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在他两岁后,知道疼是不好的。

  在生活当中有太多细节,需要家长带着这样的意识去反省,两岁内不要批评孩子,可以像太子一样的教养。“人之初,性本善”不要心里总是想着不及时教育孩子会学坏。如果孩子学坏了,基本就是坏境做的怪,不是孩子的问题。两岁内的孩子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随时发现孩子的美。嘟嘟有段时间总是把家门口的鞋架翻到,把鞋弄一地就不管了。智慧的家长应该看到孩子又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他喜欢探索,他可能是到了喜欢把东西扔到地上观察的阶段了,这是他的进步。大人只要默默的把鞋都收拾好,等待他再一次翻倒就好了,这样做五六次他玩够了,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可能就放过了鞋架。而如果陪伴者讲他是在捣乱,如果你把这个定义为他在捣乱,而不是怀着相信他的心。他自己恐怕也会把这个行为慢慢定义为捣乱,而且他会持续不断的去捣乱。

   当宝宝想自己端碗时,家长可能会不乐意,因为怕撒到地上还要收拾,当然也怕烫到宝宝。孩子还是执意要自己端,结果撒了,这是自然的,孩子长大了,希望探索自己的能力,这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如果没端好撒了也是正常的。家长都应该是鼓励孩子的态度:“嘟嘟又长大了,会自己端碗了。”“撒了一点,没事,下次嘟嘟小心点就不撒了。”

   而如果家长反应是:“看,看,看,不听话,来我端”。一念之间,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可能引导孩子下次故意撒在地上。因为你心里已经把他定位到不好了。

     孩子天生便是佛,他对万事万物都是怀着一颗真诚友善的心,他们没有任何恶坏的概念,而如果坏境早早把一些不好的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这份神性会慢慢被破坏。现在社会的现实导致很多爸妈不能陪伴孩子,但如果要选择陪伴者一定要选择一个习惯性用积极的眼光欣赏孩子的老人陪伴,这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