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体细胞一分钟死亡多少?(人体做正常活动)(转载)
人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能否割断这种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肯定的讲,这是不可能的!不论在人生前,还是在人死后,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必然存在这种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人体常识。人的肉体,大约存在40~60万亿个细胞,140亿个脑细胞,2平方米的皮肤,10亿个神经末梢,100个器官,800种组织,206块骨骼,300万个汗腺;男子有1600万个毛囊,女子有400万个毛囊;639块肌肉,肌肉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肌肉内毛细血管总长度可达10万公里;一滴血液在人体循环一周为22秒。人体摄入食物,目的是补充六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六大营养素缺一不可,否则必是死亡。这么多巨大数值的物质,若是没有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个人的主观活动岂非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细胞与人的精神之间就不存在断开无联系、无作用的情况。细胞的寿命与人的寿命相比谁的更长?谁也不能说细胞的寿命比人的寿命长。人的生命离不开血液,在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那么它们各自的寿命为多少呢?红细胞在循环血液中寿命为120天上下,人体大约每秒钟有一百万个红细胞破坏和死亡;白细胞比红细胞寿命短,粒细胞在细胞血液中存活不到一天,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存活几小时到数天(在组织中可以延长到数月),淋巴细胞寿命因种类不同而有异;血小板寿命为8—12天。肠黏膜细胞的寿命大约是三天,肝细胞的寿命为500天,大脑每天约死亡10万个脑细胞,而且越是不用大脑,脑细胞死亡的越多。这列举的事实充分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人的寿命远比细胞生命长。人体每秒就有几百万个细胞死亡,每分钟有上亿个细胞死亡,这巨大的死亡队伍是人无法想象的!但这巨大的死亡队伍并没有切断人的精神与细胞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人的精神(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觉、痛觉、语言、智力、思维、情绪、意志、性格、品德、记忆、生活习惯、知识等)出现一分钟、两分钟…一秒钟、两秒钟…一毫秒钟、两毫秒钟…断灭现象,无与周围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不是如此吗?是以人的精神固然要有人的肉体(细胞)作为支撑和表达,但不代表两者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只限于细胞的生存期和存在状态。人体存在肉眼可见的细胞聚合物,也还包括人肉眼无法看到的其他存在状态,比如生物电磁现象,很小的分子、离子、原子等各种粒子,人的精神世界也必然与之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的生命动力来源——心脏,它有节律的跳动并不全由心肌细胞予以委决,其跳动形成经科研成果表明,是由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决定的——跨膜电位又是细胞膜内外离子流动形成的。正因为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存在与变化,心肌才有了收缩节律,从而整个心脏跳动。人是一个整体系统,心脏也不能孤立的存在,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它要受到方方面面的调节和控制,如神经、体液的调节。人在从事体力劳动,处于防御状态,以及心情激动、紧张、焦虑、愤怒、恐惧时,心血管活动加强,血压升高,机体内环境也相应发生化学物质反应。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在与生物电、小的分子、离子、原子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时,并不压于人的精神与细胞间普遍联系。这里我要说明一点,人体细胞与生物电、离子、原子间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也是非常普遍和紧密,细胞的构成就未曾脱离各种原子、离子、分子。
因为人体的复杂,人的精神在与之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时,就不能简单妄想细胞为人的精神唯一支柱。事实上,在人活者时,人体细胞的死亡,并没让人的精神也随之死亡;人体细胞的生成,也并没有让人的精神增加多少。人的精神、心理变化过程,往往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人与客观万物之间交流而引起变化,而不会由于细胞的生成和灭亡发生变化,否则每个人必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不会存在健康状态。正是因为这种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不限于细胞一个范畴,而是广泛的存在于万物中,并进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人的精神与人的细胞并不存在相互的决定性,不存在两者并存并亡的过程。细胞的死亡不代表人精神死亡,人的精神发生活动并不意味着细胞形成或/和死亡。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说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种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不易割断的。没有孤立的事物,只有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孤立的细胞也不能独存。
人与客观事物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包含很广,大致可分为:
1、精神世界内各差异性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2、物质身体内各差异性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3、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4、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5、人的肉体与客观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6、人的精神与客观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7、人与人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8、人与动植物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9、人与微生物、寄生虫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人死亡到来,则自然意味着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细胞)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告一段落,但是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特别是精神世界内各差异性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的精神与客观事物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的精神与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内在身体(比如大量存在的电子、原子、分子、夸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也从此全无?如果确实出现这样隔绝的、无有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局面,那么人们应该如何理解和接受?任何事物其产生过程、发展过程、消亡过程和消亡结果均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为何人的死亡结果却是没有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样的结果岂非比鬼神还要神奇和不可思议?!如果人死永灭是成立的立论,唯物辩证法这条内容是否应当视为错误思想?
1.1.2.1.3 致诘
人的肉体在自身辨证运动法则支配下,出现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死亡后,并不代表其绝无踪影。肉体解散为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磷原子……以另外一种复合物交融于大自然中。换而言之,细胞死亡后的新事物——部分物质体仍然承继细胞与大自然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仍与细胞存在时一致,物理、化学各种反应和变化过程得到延续,也就是说细胞死亡(肉体的死亡)并没有切断物质与周围事物间普遍联系。同理可知,如同肉体一般客观存在的人的精神,它们以何种形式藏匿起来,而不再与客观事物发生普遍联系?就是火灭后,火——这种等离子态物质在火灭后仍然继续存在,人的精神如何藏匿?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人体常识。人的肉体,大约存在40~60万亿个细胞,140亿个脑细胞,2平方米的皮肤,10亿个神经末梢,100个器官,800种组织,206块骨骼,300万个汗腺;男子有1600万个毛囊,女子有400万个毛囊;639块肌肉,肌肉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肌肉内毛细血管总长度可达10万公里;一滴血液在人体循环一周为22秒。人体摄入食物,目的是补充六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六大营养素缺一不可,否则必是死亡。这么多巨大数值的物质,若是没有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个人的主观活动岂非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细胞与人的精神之间就不存在断开无联系、无作用的情况。细胞的寿命与人的寿命相比谁的更长?谁也不能说细胞的寿命比人的寿命长。人的生命离不开血液,在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那么它们各自的寿命为多少呢?红细胞在循环血液中寿命为120天上下,人体大约每秒钟有一百万个红细胞破坏和死亡;白细胞比红细胞寿命短,粒细胞在细胞血液中存活不到一天,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存活几小时到数天(在组织中可以延长到数月),淋巴细胞寿命因种类不同而有异;血小板寿命为8—12天。肠黏膜细胞的寿命大约是三天,肝细胞的寿命为500天,大脑每天约死亡10万个脑细胞,而且越是不用大脑,脑细胞死亡的越多。这列举的事实充分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人的寿命远比细胞生命长。人体每秒就有几百万个细胞死亡,每分钟有上亿个细胞死亡,这巨大的死亡队伍是人无法想象的!但这巨大的死亡队伍并没有切断人的精神与细胞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人的精神(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温度觉、痛觉、语言、智力、思维、情绪、意志、性格、品德、记忆、生活习惯、知识等)出现一分钟、两分钟…一秒钟、两秒钟…一毫秒钟、两毫秒钟…断灭现象,无与周围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不是如此吗?是以人的精神固然要有人的肉体(细胞)作为支撑和表达,但不代表两者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只限于细胞的生存期和存在状态。人体存在肉眼可见的细胞聚合物,也还包括人肉眼无法看到的其他存在状态,比如生物电磁现象,很小的分子、离子、原子等各种粒子,人的精神世界也必然与之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的生命动力来源——心脏,它有节律的跳动并不全由心肌细胞予以委决,其跳动形成经科研成果表明,是由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决定的——跨膜电位又是细胞膜内外离子流动形成的。正因为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存在与变化,心肌才有了收缩节律,从而整个心脏跳动。人是一个整体系统,心脏也不能孤立的存在,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它要受到方方面面的调节和控制,如神经、体液的调节。人在从事体力劳动,处于防御状态,以及心情激动、紧张、焦虑、愤怒、恐惧时,心血管活动加强,血压升高,机体内环境也相应发生化学物质反应。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在与生物电、小的分子、离子、原子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时,并不压于人的精神与细胞间普遍联系。这里我要说明一点,人体细胞与生物电、离子、原子间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也是非常普遍和紧密,细胞的构成就未曾脱离各种原子、离子、分子。
因为人体的复杂,人的精神在与之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时,就不能简单妄想细胞为人的精神唯一支柱。事实上,在人活者时,人体细胞的死亡,并没让人的精神也随之死亡;人体细胞的生成,也并没有让人的精神增加多少。人的精神、心理变化过程,往往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人与客观万物之间交流而引起变化,而不会由于细胞的生成和灭亡发生变化,否则每个人必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不会存在健康状态。正是因为这种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不限于细胞一个范畴,而是广泛的存在于万物中,并进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人的精神与人的细胞并不存在相互的决定性,不存在两者并存并亡的过程。细胞的死亡不代表人精神死亡,人的精神发生活动并不意味着细胞形成或/和死亡。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说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种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不易割断的。没有孤立的事物,只有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孤立的细胞也不能独存。
人与客观事物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包含很广,大致可分为:
1、精神世界内各差异性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2、物质身体内各差异性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3、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4、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5、人的肉体与客观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6、人的精神与客观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7、人与人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8、人与动植物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9、人与微生物、寄生虫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人死亡到来,则自然意味着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细胞)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告一段落,但是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特别是精神世界内各差异性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的精神与客观事物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的精神与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内在身体(比如大量存在的电子、原子、分子、夸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也从此全无?如果确实出现这样隔绝的、无有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局面,那么人们应该如何理解和接受?任何事物其产生过程、发展过程、消亡过程和消亡结果均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为何人的死亡结果却是没有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样的结果岂非比鬼神还要神奇和不可思议?!如果人死永灭是成立的立论,唯物辩证法这条内容是否应当视为错误思想?
1.1.2.1.3 致诘
人的肉体在自身辨证运动法则支配下,出现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死亡后,并不代表其绝无踪影。肉体解散为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磷原子……以另外一种复合物交融于大自然中。换而言之,细胞死亡后的新事物——部分物质体仍然承继细胞与大自然发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仍与细胞存在时一致,物理、化学各种反应和变化过程得到延续,也就是说细胞死亡(肉体的死亡)并没有切断物质与周围事物间普遍联系。同理可知,如同肉体一般客观存在的人的精神,它们以何种形式藏匿起来,而不再与客观事物发生普遍联系?就是火灭后,火——这种等离子态物质在火灭后仍然继续存在,人的精神如何藏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