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早前应邀出席讲座做讲者,我甚少参与这些活动,因为懒,懒得要花时间准备。这次是例外,主办单位香港分析师学会定下的题目是:分析员怎处理事业转变。这题目勾起我很多回忆,回忆不一定是好东西,但回想起我的分析员岁月,我从心里笑了出来,一口答应出席。台下分析员朋友下班后专程来听讲座,是否物有所值,我不敢下判断,我自己则乐在其中。我庆幸,我曾经是分析员。
我入行经历算特别,那时候我全家移民多伦多,我对财经事物一直感兴趣,移民前在香港投资银行工作一段短时间,对分析员工作有一种隐约钟情,这种情没甚基础,属感觉。纽约有华尔街,多伦多有卑街(Bay Street),卑街投行分析员全部拥有丰富相关行业经验和学历,例如石油股分析员曾长时间在石油公司工作,金矿股分析员拥有冶金学位。我二十几岁,拿着学士学位,所谓经验是在香港工作了三两年,其间职责主要是影印文件。
面试扮识计数 蒙混过关
打进卑街难过登天,我不停写求职信,99%落空,面试机会没几个,偶而出现面试机会,也只有机会见人事部,或一些不是真的想请人的人,见完一次便音讯全无。如是者过了几个月,有一日有机会见一间小型证券行的研究部主管。这间证券行规模虽小,但名气很大,特别是分析部门,这类证券行称为 Boutique,专注做研究和股票买卖,不做企业融资和其它业务,性质纯洁,不少机构投资者就是喜欢 Boutique 专注,信赖它们的分析。这间证券行是行内分析员的少林寺。
研究部主管外形粗犷,举止市井,像一头老狐狸。他一坐低便说明他的需要,他是Old School 分析员,师承价值投资派,相信从下而上分析,但近年(20多年前)有一种新派分析在市场冒起,叫数量分析( Quantitative Analysis),他完全不懂,但客户对这时髦潮流感兴趣,他觉得有需要聘请一个数量分析员。简单说,他不相信这东西,不懂这东西,但知道要搞这东西。
老狐狸坦白至极,这是新兴事物,他也不知道怎分辨分析员优劣。他说:「数量分析要计数,大学里香港学生最懂计数,你都应该很懂?」我读书时理科成绩不佳,选读文科,数学停留于加减乘除阶段,是少数数学水平低的香港留学生。但我终于等到这个面试机会,怎会放过?这主管跟我对数量分析一样迷茫,但我坚定地答:「我数学很不错的。」主管答应给我试做几个月。翌日,我在卑街上班,这么辛苦到达卑街,我怎会轻易被叮走。
上班后立即恶补码量分析,买了大量关于这学科的书籍(那时未有互联网),看得头晕眼花,可是底子太弱,怎么看都不懂,连做冒牌分析员也无资格,怎可能写出见得人的分析报告,我知道迟早会被识穿。老狐狸久不久问我的进展,但他开始当了我是公司一分子。
每朝开会谈股 偷师良机
加拿大是禁烟先锋,20多年前室内已禁烟,《志明与春娇》场景在加拿大每日出现,大量爱情和友情都是在街头煲烟时建立。不是普通街头,可能是零下10。寒风中的街头。大家试想,刮着大风,零下10。变成零下25。几个烟民不怕艰辛,肩并肩缩起一团,在外面做一件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而被里面不抽烟的人取笑,这份感情和友谊,比金更坚。老狐狸是烟民,我也忽然成为烟民,上演我们的《志明与春娇》,老狐狸开始接受我,数量分析报告继续只闻楼梯响。
这间证券行研究部人强马壮,每朝开早会听他们论股,对我来说,已等于上了宝贵一课。我们有跟进的行业包括银行、保险、林业、金、矿、钢铁、地产、消费品、科技、传媒等,覆盖加拿大主要行业,能够和这些高手近距离接触,已感荣幸,不过公司不是给钱我去吸取知识,而是希望我创立数量分析这新界别。
时间一日一日过去,我的压力越来越大,老狐狸当然看穿我底细,但没有踢爆我,他在等我出招。有些事情你一是懂,一是不懂,没有补习这回事,怎补也补不出来,经过几个月地狱式恶补,我知道我不可能在数量分析做出甚么事,客户全是高手,我不可能蒙混过关,我要找别的路走。
这段时间我发现其它证券行研究部,有一瓣叫特别情况( SpecialSituations),不属于现有分析员跟进的行业,即是立立杂杂,公司性质不属于大路瓣数,没有行业分析员跟进,所以拨给特别情况分析员。公司立杂不一定是规模小,只是这类上市公司数目不多,不成行业,未有分析员专责跟进。立杂很多时代表有趣,日夜说树谈矿,客户听到闷,对特别情况或者特别有好感。
转战另类分析 走对了路
一日我鼓起勇气向老狐狸建议,不如由我去「兼」任特别情况分析,我已找了多只其它证券行有跟进,但我们没有跟进的股票,客户肯定感兴趣。至于数量分析,我不会松懈,一定继续努力。老狐狸当然知道这是我甩身诡计,但他觉得我走特别情况这条路也不错,就让我试。
The Rest IsHistory,我从来没出版过一份关于数量分析的报告,到今日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数量分析,我的数学继续停留于加减乘除,但我成为了出色的特别情况分析员。
80年代末,加拿大证券业经历并购潮,我工作这间 Boutique 证券行也被收购,收购者是一间日本银行。日本银行为何要收购一间加拿大Boutique 证券行,我摸不着头脑,答案可能是日本银行钱太多,放在袋中感不舒服,阴差阳错买下这间加拿大公司,这是我并购的第一个亲身经历。日本银行派了两个人驻守加拿大,一个负责业务,一个负责睇数,我觉得这两个人几年后离开时,也未弄清这间加拿大证券行是什么东西。
并购产生的文化差异,从开始便判了这个日加婚姻死刑。极端一点,有一次公司派对,气氛很好,日本人上台唱日文歌,我的一位同事愤然离去,后来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在二次大战期间死于日军集中营。在日常运作上,加拿大管理层当日本人为羊牯,卖之前公司上下悭悭俭俭,卖之后全体开始过奢华生活,两个日本人如在梦中。公司气氛跟以前兄弟班拼搏完全不同。
大行邀请跳槽 恩师支持
我在加拿大分析界开始略有名气,吸引到一间由加拿大银行拥有的大型证券行注意,邀请我跳糟。我老实跟老狐狸商量,他是我恩师,我尊重他的分析。他觉得这是好机会,我没有大型证券行工作经验,这些证券行有零售、企业融资等业务,我可以累积更完整的经验,加上日加婚姻急剧走下坡,公司气氛越来越差,离开的损失不大。老狐狸后来创立加拿大第一间纯独立分析的公司,我和他保持关系至今。
大型证券行也算够胆,他们不是看中我在特别情况做出的成绩,而是看中我的分析能力。他们让我负责消费品股,包括烟、酒、汽水等股票,俗称 Sin Stocks,在加拿大消费品股占市场市值份额不小,是一个重要行业。大行上一任消费品股分析员做了20年退休,交棒给我这个零消费品股经验的人。大行研究部主管对我说,他们很少看错人:「你可以的。」
之后几年,因工作需要,我喝了好多酒,吸了好多烟。
奇遇
我的分析员生涯结束近20年,记忆开始模糊,不过有两件事应该永远不会忘记。
第一件事关乎「财经演员」。当上分析员,写了几个报告,行内开始有些人认识我。有一日接到电话,是加拿大最大报纸财经版记者,问关于我负责分析的股票近况,我小心翼翼地回答,毕竟第一次接受记者访问。第二日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心中兴奋至极,留下一份下班后给家人看。人生第一次见报,不是作奸犯科被捕,而是神气地以专家身份点评股票,对得住江东父老。
还未兴奋完,老狐狸叫我去他办公室,他的面色比平时严肃,我见到他桌面有一份报纸。开始时他故作冷静,之后越讲越生气,我低下头认错,一句不驳嘴,老狐狸闹完之后,我不作一声离去,回到自己房间,把报纸丢入垃圾桶。
向报纸放料 老狐狸大骂
老狐狸的教训是,证券行的生计依靠佣金,客户全是机构投资者,这些客户欣赏证券行的分析和建议,把部份日常运作产生的佣金,分配给证券行,即是说,证券行的米饭班主是机构投资者。分析员有真知灼见,传递讯息途径是,首先通知负责销售的同事,这些人的工作是照顾客户需要;有些销售部同事懒,鼓励分析员直接联络客户。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联络客户的渠道主要是撰写报告,有突发意见须表达,当然不会等印刷和邮寄,立刻打电话给客户,总之有好东西,一定留给客户。而跟客户联络的方法不可能是经过报纸。
机构投资者习惯了证券行无微不至的照顾,有料要求独家,在报纸看到的料一定是流料。老狐狸破口大骂,就是要说明这逻辑,分析员有好料,第一时间告知销售部同事,或直接通知客户,不可能经过报纸告知全世界。即是说,分析员在报纸放出的料,理论上一定是流料,放流料无意义,做无意义的事是戆居。自此之后,接到记者电话,我假装搭错线。
回香港后,离开分析员行列,仍然从事财经工作,留意财经事物。我的「每事问」精神发作,打开报纸,扭开电视机,不停见到所谓财经专家在评论股市,口中念念有词,有些甚至实时给予投资者意见,他们的演说还算流利,但内容空洞至似念台词。我好想问,这些所谓专家日日见报出镜,怎可能对天下财经事都有扎实的见解?我身边的人不觉得这是一回事,因为大家习惯了。
为专家定位 创财演一词
香港人习惯打开报纸和扭开电视机,会见到这些专家的口在动,发出声音。我越听越觉得这些人废话连篇,开始感到不舒服,但时间久了,也被迫习惯,惟有假装这些声音是必要的噪音。后来我发现这些专家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他们受欢迎,很多投资者依赖他们的投资意见。
我开始写作生涯,是拜这些噪音所赐。当年我觉得这是大问题,但其它人不觉得这是问题,我谷住道气,越谷越不舒服,后来终于找到释放这道气的方法,是根据我的分析员经验,以我懂得的一套逻辑分析这不合理的现象。我第一次以中文写作,文章标题是《财经演员》。
我想通了,这些专家是演员,他们在演戏,有些观众投入剧中,相信演员的台词,有些观众当一出戏看待,各适其适。想通之后,心里舒服很多,一口气以「财经演员」为题,写了一系列分析性文章。这是10年前的事,10年了,财经演员现象没减退,不少财经演员越演越受欢迎。演员和观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各取所需,我不再谷气。我为财经界作出的贡献,是为财经演员的角色定性。
第二件事是关于殡仪馆。北美地大物博,不少行业,例如废物处理、报馆、校巴、录像带租赁等,出现参与者众多、规模偏小、营运效率低的情况,于是行业内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四出并购,这些公司增长速度惊人。高增长率有助盈利增加,盈利带来高市盈率,于是公司趁高市盈率频频集资,筹集得来的资金作并购之用,过程循环不息,这些公司称为 Consolidator。它们一面收购,一面整合生产力,减低成本,表面看来是一个有效的经营模式。
我特别留意殡仪馆这门生意,当时加拿大殡仪馆最大 Consolidator是鲁云集团( Loewen Group),是股市爱股,它在多伦多收购了多间殡仪馆,引起行业不满声音。我亲身拜访殡仪馆负责人,了解 Consolidator对殡仪馆的影响,发现鲁云旗下的殡仪馆,服务质素普遍偏低,原因是殡仪馆原拥有者把生意出售后,工作态度变得散漫。有原拥有者告诉我,鲁云急于进行并购,不跟他们讨价还价,通常买贵货。
变殡仪专家 惹诽谤疑云
几年前美国当红电视剧《六呎风云》( SixFeet Under),故事主线就是环绕一间家族拥有的殡仪馆,兄弟如何齐心拒绝出售祖业予 Consolidator。其中一集讲述防腐师傅跳槽过档 Consolidator,亲眼目睹中央防腐处理后,急急回巢。 Consolidator 减低成本的绝招是中央处理,但这绝招不是在每个行业行得通。
殡仪馆是一门讲求贴身服务的生意,认人不认品牌,消费者优先考虑服务质素,价钱是其次。因此,殡仪馆这盘生意不是用数字来衡量,更不容易产生一加一等于三的协同效应。有一段时间,我在加拿大殡仪馆业有点名气,专门讲解 Consolidator 的种种不是,以鼓励独立殡仪馆团结对抗Consolidator,独立家族式经营的殡仪馆视我为专家。
经过一轮分析,我认为Consolidator的并购模式,在殡仪业行不通,写了一份建议沽售鲁云的详尽报告。封面是 Joni Mitchell 唱的《 Circle Game》的歌词——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in the circle game。
报告出版后,我接到电话,是鲁云集团主席鲁云先生,他在电话中破口大骂,声言不会放过我。不久我收到一封由鲁云律师发出的信,声言会控告我诽谤。
我立即跑去找老狐狸,心想这次死定了。老狐狸一边看信,一边露出烟屎牙在笑,看完后大声对我说:「你发达喇!」他解释历史上未有上市公司成功起诉分析员,而且起诉消息一传出,我将成为全加拿大最出名的分析员。
叫沽鲁云 九年后始破产
最终,鲁云没有控告我,我没有成为加拿大最出名的分析员,但我对鲁云的看法,以另一种方式在投资界建立名气。报告出版后,鲁云股价没受报告影响而下跌,反而不停上升。我重温基本因素,发觉情况没变,坚持沽售建议。鲁云股价一直升,成为加拿大股市宠儿,有几年成为全年升幅最高股票,我成为笑柄。之后每次见到客户提起鲁云,我不是掉头走,便是厚着面皮说:「沽售建议是正确,我可能只是早了一点。」我不是错,是早。
后来我返回香港工作,鲁云这噩梦告一段落。2000年,当时拥有千多间殡仪馆的鲁云宣布破产,轰动北美财经界,成为加拿大有史以来最大破产案之一。我看淡鲁云的前景,足足早了九年,如果投资者听从我的意见,沽空股票,肯定比鲁云更早宣布破产。
强项
分析员碰到的基金界和商界猛人如云,要懂得分辨对方说话的可信程度。
香港分析师学会讲座的题目是「怎样处理事业转变」,马后炮看,我的个人经历似是顺其自然,每次转变都是顺着势跟着走。
30岁事业开始盛放时,我身处香港90年代光辉时期,大风吹起鸡也晓飞,跟今日情况可能不可同日而语。再者,所谓自然转变,底层下埋藏自觉地铺下的伏线。我回味分析员岁月,是因为我认为这段时期吸收的事物,令我变成一个更有用的人。我相信我今日及日后得到的东西,或多或少跟分析员岁月打下的根基有关。分析员处理事业转变,首要是清楚分析员身份,了解自己的强项。我认为分析员有五个强项。
吹水王 知识博大不精深
1. 知识宽度。
下班后到酒吧欢乐时光,分析员是「好脚」,天文地理,八卦严肃,分析员都能搭嘴,瓣瓣都答得头头是道。假如这种闲谈称为吹水,分析员是吹水王。我绝无贬意,因为吹水是一项实在的优势。我们日常接触很多陌生人,即使跟熟人接触,可能也只有三几分钟时间,在短时间内,一个人留下的印象是三几分钟内的表现。
分析员工作性质是,吸收大量信息,坚的流的,所有事情都要知道。分辨分析员优劣很多时是指过滤信息的能力,优秀分析员懂得握住重点,花时间去想清楚,而不浪费时间在不重要的信息上。所谓分析能力,很多时是藉着一些接触到的新事物,跟自己储存下来的知识库产生的连系作用。例如分析员接触到某香港上市公司宣布收购,其手段跟以前英国一宗收购差不多,分析员可参考英国公司个案的经验,作出有见地的分析。这种技巧超越记性,是更高层次的连系技巧,重点是知识库够宽。
宽的另一面是深,分析员知识够宽,但未必够深。不够深是工作性质所致,从旁观察了解不可能太深入,感觉是分析员表面上说得头头是道,不过说得多可能会露底。知识的深度视乎投入时间,分析员工作兼顾不同范围,信奉「82原理」,没时间去钻研所有东西,宁愿拉阔知识面。
2. 分析框架。
有一次去见一个出名基金经理,他出名态度寸,特立独行,基金成绩优异,他很少见分析员,见面前我做足功课。我们在谈论一只股票的前景,我提出我的分析,然后给予意见,他听完说:「我完全同意你的分析,但得出跟你相反的结论。」开完会后,我有点沮丧,销售部同事安慰我,应该开心才是:「一个叫买,一个叫卖,这样才有生意做。」
这位基金经理一早知道我对这股票的建议跟他不同,他只想听我对这股票的分析。对他来说,分析才是最重要。我学懂了原来分析值钱,一件事的结论可能受主观和其它因素影响,而分析框架却客观和耐用。分析员的建议一是对,一是错,50/50,看对可能是幸运,分析框架却不容易骗人,有几多真材实料,明眼人一看,无所遁形。
分析框架很难教和很难学,主要凭经验累积,越多受考验,框架越扎实。框架的意义在于结果的对与错不是重点,分析员不要因为结果而沾沾自喜,因为分析员一定会遇上错的时刻,最好保持平常心。分析员要知道几时是符碌, Right For The Wrong Reasons,下次未必如此好彩。
分析员也要知道几时是时机未到,自己是对,全世界是错,要捱一段时问。
时不与我不好受,平庸分析员可能会气馁或者转軚,优秀分析员会捱过去,相信Wrong From The Right Reasons是分析员的历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