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轻度昏迷
婆媳关系一直是诸多复杂关系中的焦点话题,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人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可谓是乐此不疲。
笔者认为婆媳关系说复杂倒也复杂,主要是由几个基本面的因素形成:
一是“婆”与“媳”一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如果没有“婆”的儿子或者“媳”的丈夫从中起到连接作用,这两个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认识。既然本是陌生人,就会存在诸多陌生人之间的不了解,因而容易引发冲突。
二是“婆”与“媳”因为其所处家庭地位的特殊性,不得不住在一起或者是密切往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实二者之间的交往关系应该是被迫的,婆婆原本对于媳妇没有教育与批评的直接权利,媳妇也原本对于婆婆没有赡养与侍奉的直接义务。但是由于儿子有了媳妇,丈夫有个老娘,二者才会产生这种迫不得已的权利与义务。
三是婆媳之间连带着至少两个家庭发生长时间的关系,如果算上双方的亲戚朋友,那就是太多不确定因素与复杂关系网络穿插其中。这些关系网络处理好了那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利好关系,一旦处理不好,便可能引起家族内部或者亲近人员之间的诸多冲突。
其实以上因素也不构成婆媳之间矛盾的直接原因,那么,婆媳之间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呢?
其一,婆媳都是女人,年龄有差距,而且二者性格等各个方面更有差异。我们都知道女人之间更容易产生一些因家庭内部问题导致的情感纠纷。相对男人来说,女人似乎更加“事”多。
其二,“婆”是儿子的生养者,即使再不要求回报的母亲,也希望看到儿子对自己好一些。“媳”是丈夫的妻子,夫妻本为一体,妻子更希望丈夫给自己爱更多一些。二者之间这种感情的不公平感会成为二者发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很多婆媳矛盾很有可能源自婆婆与媳妇对于作为儿子与丈夫的这个男人的“醋意”。新媳妇一般被称为新娘,也许就来源于此,女人都有一种自我母性感。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儿子和丈夫双重身份的儿子,对于处理婆媳矛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来自自身的意识所限或者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婆媳关系复杂化。中国人讲究面子,更多时候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婆”的自己人会给婆婆一些建议,而这些建议很容易左右婆婆的想法与做法,这些又很可能是导致婆媳冲突的误导性意见。与此同理,“媳”的家人一样会起到相同作用。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婆媳关系,使婆媳关系成为家庭和睦相处的动因呢?笔者拙见,对于婆媳关系的处理有几下几点意见供参考之用:
首先,婆媳除却身份之外,婆媳分别是一个人。人都具备人的共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二人没有这种特殊身份,发生密切关系的可能性无非是二人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所以,二人融洽的根本性因素就是发现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而创造这种机会,发现相同之处便尤为重要。
其次,婆媳之间隔着一个男人。二者关系因这个男人而起,而走向也与这个男人密切相关。男人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如果婆媳是两根绳,那么男人便是两根绳链接在一起的那个结,结的好与坏,直接决定婆媳关系的走向。睿智的男人,一定要说对媳妇说婆婆好,对婆婆说媳妇好;对母亲表现出应有的孝顺,对媳妇表现出应有的疼爱。笔者认为更加有效的方法是:让婆媳有更多单独相处的机会。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矛盾起源就是沟通不畅。媳妇有意见,婆婆不满意,一般都不直接讲出来,而通过中间的男人传话。这样就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也掺杂进了太多不稳定因素。婆媳直接接触多了,便容易发现二者志同道合之处,而且有话便会直接说,说破无毒。
再次,婆媳二人应该从自身修炼更多的大度宽容与良好道德观。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凑在一起还真就是缘分,再者家和万事兴,何必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稳定繁荣的大局呢?只有互相勉励,求同存异,舍小我为大我,才能更好的添尝到家庭幸福的滋味。时间长了会发现,对别人好,尤其是对自己家人好一些得到的要比付出多得多。媳妇既然做了儿媳就应该孝顺,婆婆也应该视媳妇为己出。
最后,如果一旦发现婆媳的性格差异太大,在一起互相容忍不得,以上办法都解决不了,那不妨保持一段距离。如果老人还能够自理,就尽量避免天天黏在一起。审美疲劳适用于每一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难免出现摩擦。距离产生美。但是距离并不意味着不接触或者很少接触,那样反而会使家庭关系走向负面。保持良好的节奏感与距离感会让一家人更加和睦。
婆媳关系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和谐的婆媳关系需要双方及家庭内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也许在所难免,但是如果到了佛山婆媳互砍致媳妇死亡那份上,也真是悲剧到家了。
加载中,请稍候......